news-details
基督教芥菜種會主辦「2020彌迦國際亞洲諮詢會議」,為該會首次於華文世界舉行區域性年會。(圖/基督教芥菜種會 提供)

彌迦國際(Micah Global)成立於1999年,為一個全球性的基督教平台,以基督精神實踐社會公義為目的,連結基督教國際援助組織、非政府組織、地方教會、宣教團體、學術機構等,成立至今已有99個國家、近900名會員。彌迦國際每3年辦理全球性年會,也每3年辦理一次區域性年會。今年由彌迦國際在台唯一會員基督教芥菜種會主辦亞洲區域性年會,與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合辦,這也是首次於華文世界舉行年會。

本次年會因新冠肺炎疫情以線上與實體雙軌並行,活動為期4天,10月15-16日為線上會議,10月22-23日於芥菜種會孫理蓮紀念營地進行實體會議,共有34個國家、320人參與,會中邀請台灣、加拿大、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韓國、日本、菲律賓、印度與斯里蘭卡等國內外講員,透過工作坊、大講堂及論壇等方式,以「整全使命(Integral Mission)與公共場域(Public Square)」為主題,探討在亞洲脈絡下,教會及基督教組織在社會議題、民主思潮、社會正義等公共場域中的社會責任與角色,期待能達到各樣觀點的交流與經驗的分享學習,並共同討論所關注的議題與解決的方法。

彌迦全球主席Christine MacMillian(左)開場致詞,右圖為基督教芥菜種會吳小萍執行長。(圖/基督教芥菜種會 提供)

整全使命與公共場域,強調福音的社會參與

芥菜種會執行長吳小萍表示,彌迦國際組織立基於聖經彌迦書6章8節:「世人哪!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他向你所要的是甚麼呢?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神同行」,主要是延續2001年洛桑會議之後,全球教會組織及福音機構所推動關於「整全使命」的信仰主張,並具體落實在救濟、重建、發展、關懷受造界、公益及建造和平等各項事工中。認為基督徒愛上帝卻沒有愛鄰舍是不合理的,基督徒和教會需要重新理解「何謂在世上跟隨耶穌」,其所倡議的不只是宣講福音,更多的是以「社會參與」來傳福音,這也是符合芥菜種會70年以來的組織異象使命與事工行動。

 

透過這次彌迦國際亞洲諮詢會議,芥菜種會希望將台灣教會在整全使命的實踐介紹給世界,讓世界看見台灣,也希望促成台灣與全球教會組織及福音機構在「整全使命」的神學反思上的對話,吳小萍說:「最重要的是我們要彼此聆聽,尋求領受上帝在這個世代的心意與異象。」

 

彌迦國際主席Christine MacMillan致詞時表示,這次會議聚焦於在公共場域中的倡議和改變帶來的意義,這對彌迦國際來說至關重要。MacMillan認為基督徒應思考三個問題:「我們如何將神國的語言帶進公共場域?我們對公義的看法是什麼?我們如何理解受到COVID-19襲擊的社區生活?」除了討論公共議題,也期待能專注個人信念,活出好消息、抱持希望並帶來轉化。她表示我們不該把本次彌迦亞洲諮詢會議僅僅視為一場「活動(event)」。「活動」意謂著有開始與結束,然而我們應該多對話,沒有終止的持續對話,她鼓勵與會者能憑藉從上帝而來的信心與希望,繼續探索生活在世界裡更深層次的問題。

立法委員吳玉琴女士(左上)分享講題「基督徒參與政治」,陳建仁院士分享講題「疫情下的亞洲團結」(右上),莊孝盛牧師分享講題「基督徒及教會的社會責任」(左下),黃志堅牧師分享講題「教會與社區」(右下)。(圖/基督教芥菜種會 提供)

議題廣泛,探討基督徒在各領域的社會參與責任

15日的會議中邀請到立法委員吳玉琴談「基督徒參與政治」,她表示自己在大學時期就立下從事社會福利工作的志向。而在受洗成為基督徒後,從過去靠自己撐起一片天的壓力,轉變為將一切交託給上帝。她擔任立法委員後,推動就業服務法第52條的修法,取消了移工在3年契約結束後,需出國1日才能再入境的規定。面臨仲介反彈聲浪,她一度擔心自己的人身安全,身心備感壓力。在這考驗信心的時刻,牧師推薦她讀《兄弟相愛撼山河》一書,內容提到1790年代英國議會中,有一群基督徒倚靠上帝,30多年後終於成功解除黑奴枷鎖的故事,堅定了她推動修法的信心。她表示,從社會工作者到政治人物,不變的是知道居首位的是上帝,在質詢及發言時,都先禱告求神賜下智慧讓她為弱勢發聲,因為祂是頭,而自己只是祂的器皿。

 

彰化中會竹塘教會牧師莊孝盛在「基督徒及教會的社會責任」講題中,以路加福音四章16至21節為主題,提出四點觀察:一、「耶穌的彌賽亞使命」,基督徒應認識身為上帝的僕人也是夥伴,其所代表的責任使命,耶穌所傳揚的是正義與憐憫,祂也挑戰祂的跟隨者去做憐憫的社會行動;二、「耶穌的使命宣言是整全的救恩」,耶穌整全救恩的使命包括政治、經濟、社會等層面,同時也是個人身、心、靈並促進人類群體和解的救恩;三、「耶穌要祂的跟隨者展開行動,履行這個進行中的使命」;四、「耶穌的教會是上帝國的標誌」,教會是上帝和解的使者,根植於本地,並認同所有的住民,透過愛與受苦,成為盼望的記號。

 

22日的工作坊「教會與社區」,由寒溪長老教會黃志堅牧師、張梅丹師母,以及大南澳教會張興仁牧師分享。

 

黃牧師及師母在寒溪教會牧會已近12年,他認為教會的社區工作,目的就是為主得靈魂,社區中有需要的地方就是上帝的呼召。因此他們分享願景使青年願意返鄉服事;設立文化健康站照顧長者;成立「Yaya小館」(Yaya為泰雅語「母親」之意)為部落媽媽職場賦能並提供就業機會;與林務局合作巡山員計畫,讓待業者有工作;並成立儲蓄互助社,使族人能貸款、學習理財觀念等。

 

「種米的牧師」張興仁牧師則分享在社區中經營有機農業的經驗。他指出,聖經在創世記中要人類管理,但我們卻長期傷害土地、剝削土地賺取金錢。二戰後化學肥料出現,人類健康開始走下坡,因此他教導農民自製液體肥料,改善土地與農作。此外,為了解決農民被剝削的問題,教會先成立協會,再成立合作社、產銷班,由協會指導農民耕作,收成的農作由合作社收購,農民與後端利潤就能綁在一起。

此次開先例,採線上及實體會議雙軌並行。董家驊牧師於芥菜種會孫理蓮紀念營地禮拜堂,分享講題「後疫時代的教會與社區」。(圖/基督教芥菜種會 提供)

面對後疫時代,以上帝之愛關懷社會 

會議也邀請到前副總統陳建仁院士以「疫情下的亞洲團結」為題於線上分享,他指出,台灣人民之間的團結(solidarity)可以有效控制疫情,而世界國家之間發揮團結(global solidarity)精神也相當重要。雖然這次疫情對世界各地造成很大的衝擊,但苦難都是鑲金邊的,只要用神的眼光來看待苦難,並且與聖靈同在,當人們努力驅走了烏雲,就會有很多的光明與希望。陳建仁說:「這就好像有信仰的人講的,當我們彼此在一起,我們能夠彼此相愛,互相扶持,把這個愛的精神發揮出來的時候,我們就能夠把疫情控制得很好。」

 

22日的大講堂,由石牌信友堂董家驊牧師以「後疫時代的教會與社會關懷」為題分享。他提出,疫情揭露這世界已經發生的改變,包括人們的社交方式的轉變和對連結的渴望,並迫使人們面對經濟不平等導致的貧富差距,正視不信任機構和傳統權威的普遍危機。在現今網路高度連結下的社會,我們需要重新思考人與人之間如何能真實關懷彼此。面對疫情困境,上帝正在預備更偉大的計劃,教會的重點目標不是事工,而是真正培育關懷社會的門徒。在後疫情時代,基督徒需要再思福音佈道與社會關懷的關係,聆聽上帝的聲音,看到上帝的作為,以言語和行動宣講福音回應上帝。

 

芥菜種會推動芥助網,建立社區助人網絡,目前連結台灣超過700間教會投入社區貧困家庭兒童關懷工作,設立近200間的社區食物銀行,培力社區建立防災意識與救災準備,未來計畫更多在就業與社區產業事工上與教會連結。芥菜種會目前也與尼泊爾、印度、柬埔寨、印尼、菲律賓等國家的在地教會機構配搭,協助當地家庭兒童脫離急難與貧窮的困境,至今累計服務人數超過 2,000人。芥菜種會願與世界各地眾教會同心實踐愛鄰舍的誡命,憐憫貧窮與心靈受傷的人,讓上帝愛世人的心意遍傳世界的每個角落。如同彌迦國際連結全球各地的教會夥伴,在整全使命的道路上同行。(更多瞭解芥菜種會事工,請點我到官網)

 

精選要聞》

當困難臨到眼前,你要如何為自己禱告?

到百貨公司參加主日禮拜!10多年來首次聯合聚會 張振華牧師:神帶領到「水深之處」傳揚福音

為何人生像一齣戲,充滿起伏? 梁祥光醫師經歷雙親癌逝遺憾到獲得出人意外的平安

誠摯的邀請每位讀者以奉獻來支持這份新聞媒體,並且為我們加油打氣,讓每一個神所賜福的事工,化為百倍千倍的祝福。謝謝您~(點此奉獻)

 

今日報奉獻回饋專案—白崇亮簽名書「樂於委身」》點此奉獻

點此加入今日報Telegram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