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日晚間,在「台灣教牧心理研究院」南院校區舉辦講座「好合—健康的家庭的身心靈」,由張資寧與曾惠花牧師夫妻聯合主講,分享婚姻如何從衝突、進修學習,到站穩在耶穌基督的恩典中;身著情侶裝的夫妻倆,一人以理論歸納、一人以經驗分享,相輔相成,也成為在婚姻家庭專題上,夫妻同台為講員的美好見證。
台灣教牧心理研究院台南分院,位於長榮中學第三教學大樓。課前,張資寧、曾惠花牧師夫婦,帶來豐富的書籍提供學員閱讀。未來,也將贈與藏書給該院。右圖為張資寧牧師翻譯的著作,專題式、輕薄短小的書本,很方便攜帶與使用(圖/記者辛毓珊)本次課程的講員曾惠花牧師。(圖/記者辛毓珊)
在神的恩典中,鶼鰈情深的講員
1966年,18歲的曾惠花進入台灣神學院,認識了長自己三歲的張資寧,兩人同窗、七年後結婚,至今結縭48年。長子出生六個月大時,張資寧的右眼因視網膜剝離,導致全盲,夫妻倆奔波在彰化、台北和宜蘭等處治療,但都未見成效。
八個月後,美國宣教士馬好留牧師,引薦夫妻倆到德州「達拉斯長老教會醫院」,以「教學個案」申請免費手術、追蹤醫療,並免費住宿一年。就醫期間,夫妻倆領受神加倍的恩典、到神學院進修,曾惠花取得應用社會學碩士學位、張資寧取得應用社會學及成人教育雙碩士學位。
回台後,他們開始在東海大學任教,校方特別為其建造無障礙空間的校舍。張資寧牧師也以微弱的視力,開始從事翻譯,至今已出版50本婚姻家庭系列叢書。兩人分別在2011年、2014年退休,東海大學仍提供校舍,給夫妻倆終身使用 。
「身體」和「家庭」都需要保養顧惜
曾惠花牧師用圖說和大家分享保養身體的秘訣,並呼籲學員,要看重身心靈全人的關顧。(圖/記者辛毓珊)
曾惠花牧師說道:「健康家庭,不一定身體就很健康。」她以經驗說明,自家是從丈夫失明、醫療的過程中,經歷到神豐富的恩典,後來靈魂體一起興盛。如〈約翰福音〉9:3,耶穌回答說:「是要在他身上顯出上帝的作為來。」
「我是曾惠花、真會花(錢)。」她幽默地說,並指著兩人的情侶裝表示:「漂亮的衣服我都買兩件。」雖然張資寧牧師看不到顏色,但妻子總把丈夫打點得很好;張牧師補充說:「她連保養品都會幫我多買一份。」引起台下一片笑聲。
曾牧師分享「身體、心靈和家庭」都需要保養顧惜。如牙齒的健康,需要從早晚刷牙的細節做起,並用投影片說明:「腎怕熬夜、肝怕油脂、心臟怕鹹、肺怕菸、胃怕冷…」身體中神經相連,一處疼痛全身不快,家庭關係也是如此,有如神經系統互相影響,所以,從小處互相了解、體諒、尊重,是經營家庭關係的關鍵。
曾牧師也用「馬斯洛理論」說明,身心靈的完整包含「生理、安全、歸屬感(愛)、自尊、自我實現與超越」,如同「蛋白、蛋黃、蛋殼合在一起,才能成為一顆蛋」,以此勉勵聽眾,要重視神對人完整的創造。
釐清2大衝突、3個基礎、4條金句、5種婚姻樣態
曾惠花牧師分享自己早期的婚姻狀況,坦承說:「我們結婚第二天就吵架了。」當時剛辦完婚禮,她一覺睡到七點多,丈夫把她叫起來問:「早餐不吃稀飯嗎?」但客家出身、不吃稀飯的曾惠花,連煮都不會煮,因著丈夫催促,兩人便開始大小聲。
曾牧師以cuber的理論,說明五種不同特徵的婚姻關係:
1. 衝突性的婚姻關係:爭吵頻繁、互不體諒
2. 無生命性的婚姻關係:溝通不良、各過各的
3. 消極無趣的婚姻關係:沒有樂趣、分居婚姻
4. 有生命的婚姻關係:一起學習、懂得溝通
5. 活力成長的婚姻關係:相輔相成、積極和樂
本次課程的講員張資寧牧師。(圖/記者辛毓珊)
「男尊女卑」的傳統框架和「只要我喜歡」衍伸的狀態,都是現代家庭要面對的問題;張資寧接著說:「40多年的婚姻,我們不斷地學習、調整,發現真的是不容易。」並分享關係容易衝突的兩點原因:
1. 期待不同
「期待不同」往往是衝突的起因。一個人對自己的生命、未來目標都有不同的期待,隨年齡成長,也不斷在變化。期待的形成也和人的過去、原生家庭相關,親密關係的兩人必須不斷在當中磨合,當期待變成等待,等待帶來失望,失望變成失落,惡性循環就帶來關係的惡化。
2. 角色認知不同
角色,尤其是夫妻雙方對「性別角色」的認知,十分深刻地影響著家庭關係。人從不同的原生家庭學習、型塑不同的角色認同,結婚後,兩人差異的觀念在親密關係中越顯敏感,而越敏感就越緊張,越緊張就越容易起衝突;如何在細水長流的關係中適應呢?能「欣賞差異」是關鍵。
3個「家庭關係互動」基本要素:親密度、彈性、溝通
「親密是兩個人結合為夫妻的關鍵。」如何能持久?忠誠?維持親密感?讓婚姻中的愛情保鮮?張資寧牧師接著說:「第二,婚前雙方因為有空間距離,所以相處上很有彈性,不高興各自回家就好,但結婚後住在一起,是不一樣的情境,是否能讓彼此保有生活的彈性?如果不能,關係就容易僵化、極端或固執己見。」
而主觀往往是分裂的原因,欣賞則是潤滑劑,因此,懂得用溝通化解,是關係長久的關鍵,每個人都要在愛中學習「好好表達」。
最後,由曾惠花牧師分享零極限的「四大金句」,並帶領操練。這四大金句是「對不起、請原諒我、謝謝你、我愛你」。曾惠花牧師說:「我們用心、用嘴唇與神、與人在愛中連結,就會卸下重擔、心靈更新,這就是信心的果效。」
左上圖為台灣教牧心理研究院陳宇嘉校長,右上圖為院方致贈鮮花給今天的講員,十分溫馨。下圖為本堂課程的師生合照,與會者計有38人。(圖/記者辛毓珊)
讓神使用「人生經歷」做成安慰的器皿
台灣教牧心理研究院陳宇嘉校長表示,日據時代的人們,平均年齡只能活到50歲,30年前是60歲,20年前70歲,現在活到80歲比比皆是,在營養、健康跟醫療衛生都更好的環境下,退休後還有50年可活。「所以,一定要活到老學到老。這個階段也有神要給我們的新使命。」
四月初,花蓮發生太魯閣號事故,台灣教牧心理研究院的該地學生,便在第一時間和當地的浸信會、花蓮聯禱會、長老教會和1919中華基督教救助協會合作,進行專業的陪伴;「這幾天,校方也每天在為他們禱告、彼此聯絡支持,一起服事社會上有需要的人。」
「我們主要就是希望在職人員或退休人士,回來修第二專長,因為生命經驗是很好的基礎,能碰觸到心靈需要。」目前,台灣教牧心理研究院有三分之一的學生,是來自不同教派的牧者,回流進修第二學位。陳宇嘉校長勉勵:「歡迎大家一起來成長、成為上帝的器皿!」
台灣教牧心理研究院台南分院諮商中心成立,共有三支諮商專線、一支行政專線,歡迎民眾打電話進來協談,而中心的面談空間也即將完成,舒適外,也有教具可進行遊戲治療、藝術治療,會有訓練有素的協談師服事。陳宇嘉校長鼓勵大家,來學習教牧協談、靈性關顧,成為一名有能力的治傷者。
陳校長說:「我們有3個班,一個是『心理健康班』,是每個人都可以來自我成長的課程,第二種是半專業心理諮商輔導訓練,會學習如何帶小組、關心人,可運用在教會服事中。第三種是專業教牧諮商碩士、家族治療碩士,需要用3年的時間修完50學分,而畢業後,會聘為我們的家庭或教牧協談師,成為同工。」(圖/記者辛毓珊)
本影片內容有張資寧牧師分享自己失明和治療的心路歷程,以及曾惠花牧師帶領聽眾操練四大金言的畫面。(攝影、剪輯/記者辛毓珊)
太魯閣號報導彙整》今日報帶您追蹤事件發展,一同為台灣禱告
精選要聞》
第一時間趕到太魯閣號現場 面對心碎家屬,蔡俊杰牧師:我們能做的有限,就是陪伴!
賭徒變門徒! 他受邪靈挾制,恐慌症5年得醫治:羞愧和破碎,都是為了將來為主做見證
唯一帶來改變的方式─將主權交還給神 蔡安祿牧師:突破恐懼與後悔,不可能會變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