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歸主協會(OC, One Challenge Ministry)在台邁入60週年,全球各洲宣教代表齊聚台灣開會,在17日的差傳機構聯禱會上,長期參與華人差傳事工的司徒可理牧師,特別邀請聯合差傳事工促進會理事長夏忠堅牧師,針對「台灣教會增長、差傳現況與未來展望」發表專題分析報告,約有近百位參與者。
從福音大收割到教會合一運動興起 台灣教會脫離低迷增長期
1950年代正值台灣社會動盪,但此時卻也是教會福音大收割時期,原因包含許多國外宣教士來台、教會發放美援物資吸引許多人進入教會信主,以及長老教會慶祝100週年而發起倍加運動,使得教會及會友人數都成長一倍之多。
在信主人數不斷增多下,卻發現傳道人不夠的問題,於是教會將心力轉投入信徒造就工作,以致在福音事工上變得較不火熱,於是快數收割的現象逐漸趨緩,加上美方停止物資救援,為了物資進到教會的人數驟減,收割進入低迷階段。
直至1975年,逢先總統蔣介石過世,其追思會吸引所有媒體轉播報導,全國觀眾看見周聯華牧師身著牧師袍、手拿一本聖經走向棺木前,蔣介石也在遺書上寫下自己是耶穌基督的門徒,此事件讓許多人重新湧入教會。
同年,美國知名佈道家葛理翰牧師來台舉辦5場佈道大會,場場爆滿。教會開始再度追求增長,但果效仍無1950年代佳,大家都渴望當時的福音大收割再度降臨。於是,1990年起推動「2000年福音運動」,以教會和信徒數量增長為目標,每2年做一次統計。
夏忠堅表示,當時所有教派、機構幾乎總動員,還會共用一個口號辦佈道會、上街頭遊行等,2000年福音運動持續至當年12月底,可謂有史以來最大的聯合性運動,最後雖未達成起初訂下的目標,卻為「教會合一」帶來極大的貢獻。
自己有機會到世各界國觀察下,台灣教會合一可謂名列前茅;期間也訂下差派200位海外宣教士目標。原本1990年台灣只有差派20多位海外宣教士,到了2000年已超過200位,快速成長10倍之多。
根據1987年到2011年的教勢報告顯示出,台灣基督徒比例從2.53%上升到5.44%,一直穩定成長,「雖然沒有像1950年代的爆炸式復興,但脫離了1970年代的低迷期」。
近年台灣教會增長的「12大主因與現象」
夏忠堅進一步分析近年台灣教會增長的主因:
1. 目前台灣有70%~80%教會都展開敬拜讚美事工。
2. 靈恩更新運動普遍敞開接納。目前台灣有一半的教會對聖靈開放,而且值得肯定的是,靈恩運動發展得很「平衡」,沒有過於激烈的現象。最典型的例子是台北靈糧堂,從原本只有2間堂會,增長至目前約200間。
3. 小組化運動。1979年,台灣曾推動過小組化,卻沒有成功。直至1995年後正式延燒開來,對教會在建造及宣教上有很大的幫助,如偏鄉花蓮有2間突破千人以上的教會,主要動力就是小組化。估計目前台灣有60%的教會推動小組化運動。
4. 大型教會運動。2000年時,超過千人的大型教會僅有2間,現在則超過50間。以前的大型教會牧師各擁山頭、王不見王,但現在的大型教會牧者則是經常聚在一起禱告、交通,這是合一上的一大轉化,同時成為中小教會的榜樣。另外,大型教會的出現,也促使政治官員及總統開始會詢問教會的意見和想法。
5. 教會合一運動。以中華基督教救助協會為例,相關事工就與全台約千間教會結盟,以致接觸人數可觀,1919課後陪讀班事工有三分之一個案進入教會,1919食物銀行有25%個案進教會,兒童族群則有80%參與主日聚會,這些都是眾教會合一帶來的成果。另外,各城市眾教會一起聚集禱告的頻率越發頻繁。
6. 兒童青少年事工突破,近幾年相當蓬勃。過去教會進不了校園,但目前如得勝者教育協會、基督媽媽生命教育等,在校園中遍地開花傳遞聖經價值,甚至進一步邀請他們進教會。此外,目前的大型教會幾乎都有設立青少年崇拜。
7. 職場宣教運動崛起。現在幾乎每一間教會都在講職場宣教,基督徒於公司中建立團契現象普遍。據統計,全台約有2千個公司小組,還有職場教會誕生;有時不經意走到某家餐廳,發現內部基督信仰布置濃厚。
8. 家庭事工備受重視。全台離婚率居高不下,教會越加重視家庭事工,如近年全台教會集合起來,透過義走遊行向社會大眾宣揚聖經家庭觀。
9. 歸主浪潮湧現。社會基督徒知名人士、企業家及基督徒藝人族群開始對外表明信仰。如愛在四月天大型佈道會、藝人100場下鄉佈道。
10. 教會類型多元化,不同型態的教會出現。如專攻職場、校園、家庭等。
11. 社會轉化運動萌芽。現在教會不僅只是帶人信耶穌,更進入另一種宣教觀,就是期盼轉化整個社會文化,使基督徒的國降臨在國家城市。
12. 提升對海外華人教會影響力。台灣教會開始更多走出海外影響其他國家,近來尤其是大陸。
未來台灣教會宣教的挑戰與契機
最後,他提出台灣教會未來宣教的挑戰及必須看重的群體。
1. 看重基層群體。台灣教會有過於白領化的現象,而忽略基層需要的危機,如佈道設計很少針對餐飲業、夜市人員的群體,走向基層是未來更大的挑戰。
2. 得著寄居和新移民族群。台灣目前有45萬外勞,在異鄉遠比在家鄉有更多信主機會,聖經中教導應當照顧「寄居者」,但台灣教會在這方面做得還不夠。最近發生菲國攻擊台灣漁民事件,引發全國人民對外籍人士動怒,但教會應當想到「欠他們福音債很久了」,需要去得著這些人。
3. 贏得一切在位的。台灣有M型化現象,教會的宣教工作也當朝向「M型策略」,也就是基層和有影響力的人都要得著。得著基層是無可推諉的責任;得著政府官員、媒體或演藝人員等居上位者,必能加速、加深信仰的影響力。
4. 圍牆外的宣教。福音的「通路」不應在「教堂內」,而是「每一位基督徒的生活中」。
5. 整全的宣教範疇-服務與權能。東方人很少在找「公義、慈愛、智慧」的神,多半都在找尋是「解決問題」的神,所以傳福音不僅要講真理,也要「幫助他們解決問題」,因此服務與權能(醫治釋放)要平衡發展。
6. 宣教關鍵-權勢爭戰。不可忽視屬天的爭戰,台灣還有95%人未信主,教會必須積極趕除空中的魔軍,讓基督在台灣做王掌權,福音果效才會加乘。
7. 祭壇。以色列家迷失的羊和地極。主耶穌曾說:「外邦人的路,你們不要走;撒馬利亞人的城,你們不要進;寧可往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裏去。」以色列家迷失羊就在台灣,這是我們的職責,但同時我們也要走向地極(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