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龍蝦的成長就是不斷脫殼,第一年至少十四次,此後每年至少一次。信仰也跟龍蝦很像,必須不斷脫殼…

從投身福音廣播到基督教的電視媒體,劉曉亭在網路上發覺到前所未有的強大力量。      (攝影/記者張嘉慧)

一年多來,劉三(劉曉亭)牧師在Facebook發表「每日一文」,獨到的見解配上犀利的文風,總在網路上引起高度討論及傳播率。校園書房出版社從中精選出40篇文章,於5月出版《非死不可的門徒》,期待幫助基督徒走出信仰框架,從裡到外煥然一新!

驚覺網路力量 「非死不可」也值得!

一年多前,紐西蘭基督城地震,催生劉曉亭在臉書上「發文」,沒想到大獲好評,按讚數與日俱增,每天有上百人主動加好友,讓他按滑鼠按到手軟。驚見網路的力量,劉曉亭將「牧養工作」深入到「網路禾場」,至今粉絲已破萬人。

面對網路上各形各色的人,劉曉亭首先突破自我,「犀利」筆鋒見長,這確實要有一股「非死不可」的膽量,因為有時他的幽默反諷,真的會招來他人的「警告」,但同時也看見許多基督徒在此找到出路,革新信仰思維,越加堅定服事。

文章鞭辟入裡 信仰也要「脫殼」!

《非死不可的門徒》一推出即成為暢銷書籍。劉曉亭將全數版稅捐作宣教基金。      (照片提供/校園書房出版社)

龍蝦的成長就是不斷脫殼,第一年至少十四次,此後每年至少一次。基督徒都知道,新酒要裝在新皮袋,這不只是指更新生活中的舊習慣,信仰的老我也該如此。

本書將40篇精華文章分為四大主題。首篇即談〈上帝都知道,還要我禱告?〉論禱告其實很容易走入老調重彈的死胡同中,但劉曉亭就是有本事用獨到的觀點帶來新的理解,刺激讀者的自省神經。

逐漸,讀者能理解他寫作的辛辣風格,從文字中深刻感受到一份「真誠的關切」。《非死不可的門徒》編輯李翊萍說:「別人是語重心長,他卻是將恨鐵不成鋼的愛,藏於詼諧的筆下。」

《非死不可的門徒》深入淺出卻鞭辟入裡,劉曉亭牧師要告訴所有主的門徒,不墨守成規、不敷衍怠惰,要不斷自我批判、自我挑戰。他也深信,網路是這世代的記號,期勉活在21世紀的基督徒,淬鍊出時代的特性。

劉曉亭很珍惜這樣的文字服事,「只要有一個人得幫助,我就會快樂的寫下去!」《非死不可的門徒》線上試讀:(直接點入)

《劉三語錄》

信仰要活過來,重要條件是舊的制度與思維必須要先「死」,舊皮袋不死,新酒裝不來。我從小在教會長大卻批判教會,我是牧師卻檢討牧師,我接受神學訓練卻質疑神學制度,我是牧師的孩子卻擔心信仰傳承,我長時間投身媒體卻也嚴格監督媒體,這就是時代的特性。像我這樣的人,一直背著「叛逆」的形象,但這只是表象。我們這樣的人充滿熱情與活力,基於愛,我們敢說真話;基於使命,我們不怕改變;基於委身,我們願意冒險。

  • 關鍵字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