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林書豪的父親回鄉探親之餘,還接下講座分享教養林書豪的經驗。他是位半導體工程師,同時也熱愛籃球運動。

林書豪的父親回鄉探親之餘,還接下講座分享教養林書豪的經驗。他是位半導體工程師,同時也熱愛籃球運動。 (攝影/記者黃健昀)

NBA球星林書豪一直以來都給人一種「專注完美,近乎苛求」的感覺,成功時帶著謙卑,失敗時又能重新站立,充滿正面力量同時又樂於公益,看見他,每個人都想問,這「豪小子」到底是怎麼教出來的?

因此趁著「豪爸」林繼明博士返鄉探親時,更生團契總幹事黃明鎮牧師邀請他為大家分享林書豪的教養方式,讓許多好奇的民眾們,解開心中的疑問。

好球技從老爸的籃球夢開始 培養運動習慣很重要

「1970年代是台灣正流行美國搖滾樂的時候,中午跟大學同學逛唱片行時,看見電視正在播放NBA的Highlight(精彩片段) ,深深的吸引了我…」

林繼明讀大學時,台灣並沒有轉播NBA,直到他拿獎學金到美國普渡大學攻讀研究所,才終於完成看NBA球賽的夢想,所以他不僅看球,也將球賽錄了下來。

到美國工作後,林繼明每天下班都覺得很累,發現在過去台灣升學主義下,導致體力非常差,於是決定要養成運動習慣,而籃球就成了他的第一選擇。在沒有教練的情況下,他只能看之前錄下的NBA影片來學習。

「打出興趣」的林繼明還參加街頭籃球比賽,但過程中發現,籃球沒有這麼簡單,也讓他立下要「帶孩子一起打球」的決心。

所以林書豪從5歲左右開始,每周有3天的時間,固定都會去附近的YMCA球場打球,除了培養運動習慣,同時對籃球產生了興趣,一家人也會一起看NBA比賽。

好品格並非天生的 而是來自信仰教導

林繼明的演講現場座無虛席,觀眾紛紛提問對林書豪的教養方式。

林繼明的演講現場座無虛席,觀眾紛紛提問對林書豪的教養方式。 (攝影/記者黃健昀)

「林書豪從小就非常驕傲,因為球技太好了,常常跟教練頂嘴,甚至被教練趕出去。」林繼明也表示,過去的林書豪並非大家現在看到的這樣。直到高三時,一次因受傷而錯失冠軍賽,之後忽然變得很謙虛,因為他了解到,如果神不想讓他打球,也許自受傷後就再也沒有打球的機會。

這也跟林繼明與妻子從小為他們立下的規範有關,就是「一定要帶孩子去教會」。無論孩子是否認識神,但至少「有機會」去認識,也因此培養了林書豪「依靠信仰」的習慣,這就是他每次走過低潮的力量來源。

「地上的父親只能盡最大的力量教育孩子,其他的就依靠『天父』。」當孩子漸漸長大,林繼明也常有幫不上忙的時候,這時候只能為他們「禱告」,所以他認為,教育孩子最重要的就是「認識上帝」。

找到孩子的興趣 不要逼孩子成就父母想要的

「他(書豪)連續3年的鋼琴表演都彈同一首曲子,我們就很納悶,花這麼多錢學鋼琴都表演同一首,他會不會很不好意思,事實上不僅他不好意思,連老師也覺得不好意思。」

舉這個例子是要強調,父母要看見孩子的恩賜在哪。林繼明從小不僅讓林書豪打籃球、踢足球,也學鋼琴、小提琴,但直到課業越來越繁重,因時間不夠,只能讓他選擇「一樣」時,林書豪自然而然就選擇自己最喜歡的籃球。

當林繼明知道兒子的恩賜在籃球上時,也盡力去支持林書豪追求他的恩賜。不只讓兒子參加校隊,也參加校外業餘的球隊,磨練更深的球技,不同的教練也對其運動生涯有許多幫助。

林繼明親切的與大家合照,他跟林書豪的感覺很像,相當靦腆。

林繼明親切的與大家合照,他跟林書豪的感覺很像,相當靦腆。 (攝影/記者黃健昀)

上帝>課業>運動 課業與打球並不衝突

課業比運動重要,這聽起來感覺很傳統,也許讓人有小小的失望,但林繼明並非只是一味的要求,更會在百忙中幫助孩子學習,他足足有2年的時間,教林書豪物理和數學,讓林書豪考試時,這2項都拿滿分。

因為家裡規定孩子做完功課才能打球,林繼明下班時還會看見哥哥幫助弟弟完成作業,只因為想要一起去打球,讓林書豪覺得課業與打球其實一點都不衝突,反而更認真、有效率的學習。

NBA職業球員的球齡生涯平均並不長,林繼明認為學業之所以重要,是為了讓孩子有更多的機會和選擇,他從沒希望林書豪打職籃,但他盡全力「支持孩子追夢」。很幸運的,如今林書豪成功了,但即使失敗了,林書豪也可以運用所學,去走人生的下一步。

最後林繼明提醒父母們,要做孩子的榜樣,無條件的愛孩子;要愛主,並盡最大的力量教導孩子走在上帝的道路上。

  • 關鍵字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