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王一平牧師:真正的敬拜,是10個實實在在的經歷。(攝影/記者黃睿慈)

「我要怎麼聽見神的聲音?」、「祂的旨意是什麼?」許多基督徒都會問牧者這些問題,王一平牧師強調:那你聽了神的聲音要做什麼?人往往會用這種方式讓自己「逼不得已」而順服,神的聲音既不改變,也不複雜,祂的心聲始終如一誰肯為我去呢?

亞洲歸主協會榮譽會長、和散那基金會創辦人王一平博士,同時也是一位資深牧師,經常主領世界性大型宣教聚會,也在神學院任教超過35年,他在今年(2019)烈火特會分享敬拜信息,提到「真正的敬拜,是10個實實在在的經歷。」


王一平牧師分享敬拜信息,提到「真正的敬拜」,需要倚靠10個面向來完成。(攝影/記者黃睿慈)

 

從以賽亞書第6章中學習10個敬拜面向:

1.看見

王一平牧師分享,以過往的聖經記載而言,要「看見神」是不可能的。過去摩西曾在山上遇見神,他向神祈願能見其榮耀,摩西單單瞥見了神衣服的下襬,直至下山百姓都要請摩西用帕子遮臉,因為不敢看見神的榮光。然而今日,我們可以自由地在敬拜中看見神。

 

他提到有許多「信二代」,從小就在教會當中成長,雖然其父母經歷過神,但對他們而言,卻只是聽過神、學過神和知道神。約伯說:我從前風聞有你,現在親眼看見你。(約伯記42:5)「真正的敬拜,就是抬起頭來看見神。」

 

2.高高

當烏西雅王崩的那年,我見主坐在高高的寶座上。他的衣裳垂下,遮滿聖殿。(以賽亞書6:1)祂本為神,卻不以自己為神,反倒虛己,取了人的樣式而死在十字架上,於是神將耶穌的名升為至高。

 

「你要不別拜,你拜的,是至高無上的神,這才是我們的神。如果你『擔心』過神的,對不起,你的神太小了。」王一平牧師說。

 

3.寶座

上帝是坐在寶座上的神。詩篇記載,地上的君王與王子聯合起來,要綑綁祂的受膏者,世人就說我們的神坐在寶座上。上帝對於這些逼迫並沒有膽戰心驚,而是笑看一切的困境,因祂早已主宰這世間。

 

4.聖潔

其上有撒拉弗侍立,各有六個翅膀:用兩個翅膀遮臉,兩個翅膀遮腳,兩個翅膀飛翔;彼此呼喊說:聖哉!聖哉!聖哉!(以賽亞書6:2-3)

 

「聖潔」一詞,在希伯來文意指為「分別」。「祂不是『諸神』,祂不是被造的偶像,祂是分別出來的。」王一平牧師提到,「聖哉」中的「哉」字為無窮無盡、極致的意思。並非表明有罪或無罪,而是指祂的聖,是超過一切萬物,被高高地分別出來了。

烈火特會敬拜現場畫面。(攝影/記者莊堯亭)

 

5.榮光

萬軍之耶和華;他的榮光充滿全地!(以賽亞書6:3)在約翰福音17章記載,耶穌對上帝表明已完成所託,願父得著的榮耀,同樣榮耀聖子。(約翰福音17:4-5)上帝對耶穌的吩咐,並不是命令耶穌去挪去這些地上的人,而是要求耶穌跟這些人在一起,正如耶穌在天上與天父同在一樣。大祭司的禱文中提到:願聖父榮耀聖子,也榮耀聖子救贖回來的教會

 

「敬拜,就是來到教會,彼此享受神的榮耀,聖子的榮耀,也享受我們在主裡頭得勝的榮耀。」

 

6.權能

因呼喊者的聲音,門檻的根基震動,殿充滿了煙雲。(以賽亞書6:4)王一平牧師提到,門檻的根基通常非常堅固,此節經文中說明當上帝的大能降臨地上,祂的權能佈滿聖殿,連門檻也為之震動,基督徒所敬拜的,就是這樣一位擁有權能的上帝。

 

7.知罪

那時我說:禍哉!我滅亡了!因為我是嘴唇不潔的人,又住在嘴唇不潔的民中,又因我眼見大君王─萬軍之耶和華。(以賽亞書6:5)這裡的「禍哉」真正精準的翻譯為「滅絕」;「嘴唇不潔」並非說出謊言、罵人的話語,而是指亞當與夏娃「吃了」不該吃的果子,因此犯下全人類的「原罪」,也有人將「罪」譯為「頂撞」。

 

在神學院任教超過35年的王一平牧師提到,看見許多國際講員、基督徒領袖分別跌倒的例子,都是因為他們「再也沒有在敬拜當中『知罪』了」

 

8.赦免

有一撒拉弗飛到我跟前,手裡拿著紅炭,是用火剪從壇上取下來的,將炭沾我的口,說:看哪,這炭沾了你的嘴,你的罪孽便除掉,你的罪惡就赦免了。(以賽亞書6:6-7)「只要我們承認,神就會解決。」若我們饒恕人的罪,天上的父也必饒恕你。

 

9.聆聽

我又聽見主的聲音說:我可以差遣誰呢?誰肯為我們去呢?(以賽亞書6:8)「我要怎麼聽見神的聲音?」、「祂的旨意是什麼?」王一平牧師則強調:那你聽了神的聲音要做什麼?許多人往往會用這種方式讓自己「逼不得已」而順服,其實當人罪得赦免,自然能像以賽亞一樣,得以聽見神的聲音。神的聲音既不改變,也不複雜,祂的心聲始終如一:我能夠差遣誰去呢?誰肯為我去呢?

 

10.順服

我說:我在這裡,請差遣我!(以賽亞書6:8)若你來到神面前敬拜,卻沒有帶來順服的生命,只是興奮一場,沒有在實質生命中產生改變。敬拜是什麼?就是內心的「確實」,完全不因環境變動而影響。「神是神,這個就是復興之火點燃不盡的祕方。」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