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位於台中清泉崗空軍基地內的帳幕式外觀教會,為越戰期間美軍後勤部隊的心靈寄託之所。

位於台中清泉崗空軍基地內的帳幕式外觀教會,為越戰期間美軍後勤部隊的心靈寄託之所。 (照片提供/鄭哲宇牧師)

在台中清泉崗的空軍基地,有一處帳幕式的教會,「是美軍駐台期間所蓋的宗教聚會所,提供當時美軍進行基督教主日禮拜、天主教望彌撒、告解,或回教膜拜祈禱等活動使用。」清泉崗空軍基地空軍第七作戰隊長荊元武上校介紹道。

然而到了1979年因中美斷交,在美軍撤離後,教堂一度遭破壞而荒廢,現今在整理後成為「美軍駐清泉崗基地足跡館」之用;其仿會幕式教堂外觀仍保存良好,據考究帳幕外型為全亞洲唯一。

美軍駐台心靈寄託之所 帳幕式教堂

1967年時任國防部長的蔣經國先生到清泉崗視察。

1967年時任國防部長的蔣經國先生到清泉崗視察。 (照片提供/台中清泉崗空軍基地)

美軍為越戰(1959-1975)之故,在1963年進駐台灣台中清泉崗機場,由美國出資建造,台灣負責徵購土地,將清泉崗打造成支援美軍前線作戰的後勤單位,也是軍事顧問團駐台最久之處。

清泉崗美軍基地屬後勤單位,除了提供軍事裝備功能外,大多是讓前線美軍放鬆休閒的俱樂部、體育館、游泳池等,而教堂的建立,則是讓士兵有精神寄託之所。

教堂內部的對外天井窗在陽光落下時格外美麗,吸引人駐足。

教堂內部的對外天井窗在陽光落下時格外美麗,吸引人駐足。 (照片提供/鄭哲宇牧師)

推動保存教堂文化的前清泉崗空軍聯隊隊長劉守仁表示,「能夠把文物保存下來,是對歷史負責。」

「與其說是教堂,不如說它是各式宗教聚會的場地,但外觀是取自舊約聖經會幕的型式所設計。」現今在台南市灣裡長老教會牧會的鄭哲宇牧師曾提供一些建議,看見軍方願意把教堂盡力恢復並保存下來,且多方追溯意義的用心實在可嘉。

曾遭外力破壞 如今尋回鎮堂之寶

帳幕式教堂外觀特殊,其佔地約有150坪。

帳幕式教堂外觀特殊,其佔地約有150坪。 (照片提供/台中清泉崗空軍基地)

被戲稱為「館長」的荊元武上校本身不是基督徒,但在一股保存歷史文化的熱情與國防部部長高華柱及相關單位的支持下,花了近二年的時間與美國軍方聯繫收集資料,並藉由退伍美軍口述及老照片追憶出當時教堂及內部陳設。

「1979年中美斷交時,部分情緒較激動的軍民衝入清泉崗美軍教堂進行破壞,很多東西因此都不在了,當時教堂前方有一本大聖經也不翼而飛,推想應是被燒掉。」荊元武說,但沒想到在今年1月12日美軍足跡館要開幕時,奇妙的事發生了!

「今年初,有位60多歲的退伍軍人來找我們,說有東西要送回來。」最後對方要送回的就是那本「鎮堂之寶」的聖經,讓軍方非常感動。「他的名字叫傅忠毅,雖不是基督徒,但他回憶當時狀況,如果不把聖經帶走,一定會遭破壞,所以他就趕緊帶走。」而這本聖經被送回時,裡頭的分頁紅線就恰巧放在〈詩篇〉79篇中描述聖殿遭破壞的段落上。如今這本見證數十載歲月、保存良好的大開本聖經,就靜靜地躺在史跡館內。

失蹤的教堂掛畫,由空軍士官們按其「最後晚餐」名畫繪製,相當用心。

失蹤的教堂掛畫,由空軍士官們按其「最後晚餐」名畫繪製,相當用心。 (照片提供/台中清泉崗空軍基地)

曾在此服役的美軍退役友人、6217支援中隊消防隊領隊歐金海特說:「看到當時的教堂能夠被保留,心中覺得很欣慰。」荊元武表示,教堂雖然目前已改為美軍足跡館用於陳設文物使用,但內部空間的木條椅、講壇、耶穌與12門徒的掛畫等,都按美方退伍軍人口述印象完成,並把教堂的回憶拍成相關影片供人欣賞。

不過,美軍足跡館因地處空軍清泉崗基地,屬軍事重地,因此平日不對外開放,除遇相關活動才可開放參觀。

  • 關鍵字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