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11日上午,張仲湖、邱玲玲牧師師母追思禮拜現場。(圖/記者陳俐卉)

11日上午,張仲湖、邱玲玲牧師師母追思禮拜,於台北市立第二殯儀館舉行。夫妻兩人一生熱心愛神、愛人,35年前,因回應神的呼召,建立「天糧教會」,多年以來,捨己愛人,背起十字架跟隨主,醫治許多受壓制、身心靈受創傷的弟兄姊妹得自由。如今兩人前後逝世相隔不到幾天,眾人深感不捨,兩人兒女同時於現場表示難過,其兒淚訴,「真的感謝主,讓我在這基督化家庭長大。」

司禮黃伯勳牧師。(圖/記者陳俐卉)

台北靈糧堂郭姿吟傳道帶領禱告。(圖/記者陳俐卉)

台北靈糧堂香柏敬拜團獻唱《奇異恩典》。(圖/記者陳俐卉)

天糧教會詩班感謝天糧教會與張仲湖、邱玲玲牧師師母一直牧養著他們,並獻唱《我永恆的家在天上》。(圖/記者陳俐卉)

忠心服事到最後一刻

我兒,要留心聽我的言詞,側耳聽我的話語,都不可離你的眼目,要存記在你心中。因為得著他的,就得了生命,又得了醫全體的良藥。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箴言4:20-23

 

張仲湖、邱玲玲牧師師母於民國75年開拓現於建國北路二段地下室的「台北天糧教會」,多年以來服事身心靈創傷,或受邪靈綑綁轄制的人,甚至,就算在生病需要休息的期間,只要會友一通電話,便二話不說,馬上去服事有需要的弟兄姊妹。

 

相差5歲的張仲湖、邱玲玲兩人剛好生於同月同日(11月20日),並分別於感恩節11月25日與11月16日因病前後安息主懷,女兒張懷婷表示,如同神仿佛知道雙方鶼鰈情深,不捨讓其中一人獨留於世,故帶夫妻一起回天家彼此陪伴。

 

有「趕鬼牧師」及「鬼見愁」稱號的張仲湖牧師與師母邱玲玲,早年因領受呼召,長期投入醫治釋放與趕鬼的服事中,親自一個個陪伴於精神、情緒上有憂鬱或躁鬱等困難的人。

 

在服事過程中,有時甚至會被一些受轄制的人攻擊,險些喪命,但他們依舊終生為主作工,堅守崗位4、50年直到最後一刻,並且生命最終,本來有人想去探病,反倒被牧師師母安慰。

 

張仲湖信主之後,就堅定跟隨神,並在建立天糧教會前,於中台神學院及華神神學院就讀,上課期間就勤奮預備,將來為主使用,熟背許多聖經經文,因他知道神的話語,沒有一句是不帶能力的,而他不知道未來何時,這些經文可能會給誰使用,或向誰訴說,故殷勤背誦許多神的話,相信未來神會使用他。

 

後來,他在讀神學院時,遇到妻子邱玲玲,兩人齊心建立教會,謹慎牧養神所託付的羊群,接待、陪伴許多人,並用心教導聖經法則真理,有很多人因著牧師師母的服事,得到很大的釋放與醫治,從多年的壓制中走出來。

 

夫妻兩人也經常到新加坡、馬來西亞、紐西蘭、美國、加拿大與中國大陸等地傳講福音,後期,邱玲玲師母因身體狀況,無法陪伴張仲湖牧師一同出國服事,改由女兒張懷婷陪同父親張仲湖到世界各地服事有需要的人。

 

他們夫婦在世時,盡心埋在神所託付的事工中,忠心為主服事有極大需要與困難的人,甚至常願意犧牲自己的睡眠、時間,及身體等,委身、捨己帶領弟兄姊妹。

張仲湖、邱玲玲牧師師母過往服事、家庭照。(圖/記者陳俐卉)

長女張懷婷(右),次子張懷民(左)上台追述對父母的思念,言談中感覺出孩子與父母間濃厚的愛。(圖/記者陳俐卉)

張懷婷(右)、張懷民(左)獻唱兩首歌曲,以歌聲懷念父母親並鼓勵眾人。(圖/記者陳俐卉)

留下信心的榜樣

張仲湖、邱玲玲原本育有2子1女,然而大兒子張懷恩年輕時,因病提早歸回天家。現場,長女張懷婷與次子張懷民上台表達對父母極深的思念與愛。

 

 回憶起父母逝世當下,大女兒張懷婷難掩悲傷地說,在母親去世的凌晨,回到家又立刻接到從醫院打來的電話,說到父親血壓正往下掉,情況危急。

 

頓時,張懷婷猶如五雷轟頂,因她已隨侍在側、照顧父母十幾年,生活重心都在父母身上,若同天失去他們,對她會造成極大打擊。最後,神也恩待張懷婷,多給了她9天的時間,與父親相處。

 

過程中,她難受地向神做了個禱告,「神呀!如果祢這時真的要把我爸爸給一起帶走,那請連我也都帶走,我沒有結婚,一個人無牽無掛。我在這裡太痛苦、太難熬了,如果天家真如此美好,就也請帶我一起走吧!

 

但神沒有應允她,她說可能,因還有弟弟、其他深愛她的家人,與眾弟兄姊妹等需要她,並知道自己尚有很多任務要完成,父母生前也託付,希望張懷婷能把弟弟帶好、照顧好,讓不偏離主的道,並特別囑咐,一定要帶弟弟持守真理。

 

張懷婷說,「所以我相信我現在的任務還沒有結束,我還不能離開。」並且在她最絕望的時刻,神也用媽媽小時候教她的詩歌,激勵安慰她,成為她的幫助。

 

神也給她約伯記1:21,「我赤身出母胎,也必赤身歸回;賞賜的是耶和華,收取的也是耶和華。耶和華的名是應當稱頌的。」及耶利米書31:3,「古時耶和華向以色列顯現,說:我以永遠的愛愛你,因此我以慈愛吸引你。讓張懷婷知道神有祂的旨意,祂永遠不會錯,祂仍是她所信,滿有慈愛、憐憫的父神。

 

二兒子張懷民同時上台,分享對父母的思念,並於開口時哽咽道,「我真的很感謝主,讓我在這基督化的家庭長大。」他提到,一直以來,他深知父母親對上帝的付出,並開玩笑說,有時弟兄姊妹打電話到家中想找父親,他因不想自己與爸爸的時間被他人剝奪,會回說,「沒有這個人、牧師不在。」

 

他也提到,小時候,老師要他們選填父母的職業時,因看見父母如耶穌般地牧養羊群,他便單純地選填畜牧業,引起現場一陣哄堂大笑,但他表示,從小就很常看見自己的父母親對弟兄姊妹無私的愛與付出。

 

除了對會友的付出,張仲湖、邱玲玲牧師師母,也非常愛家人,令張懷民印象深刻的是,很多時候,他下班回家,母親會問說,「吃飽了嗎?會不會餓?」他說他自己其實是個廚師,但母親依然詢問張懷民,「如果餓的話,媽媽請你吃飯,看你要吃什麼。

 

並夫妻兩人,直到最後一刻還關心孩子們,他們如果離世後,孩子該怎麼辦;種種父母親給的溫暖與關心,讓兒女點滴在心頭。

 

最後,姊弟兩獻唱了兩首歌,不只謝親恩,也希望透過詩歌,安慰與鼓勵在場的會眾,並姊姊張懷婷表示,相信他們所信靠的上帝,是姊弟兩的牧者,他們必不至缺乏,以馬內利的神會繼續帶領著他們。

台北靈糧堂史劉育芬師母領會眾讀提摩太後書4章7-8節。(圖/記者陳俐卉)

張仲湖、邱玲玲牧師師母多年好友與服事夥伴,台北靈糧堂史雲光牧師慰勉。(圖/記者陳俐卉)

加油吧!一起同奔天路

與張仲湖、邱玲玲認識多年的好友、服事夥伴,台北靈糧堂史雲光牧師於現場分享,他們倆人的生命,讓他見證了「甘心情願捨己、認真跟隨主的門徒」。

 

他知道,很多時候,張仲湖牧師常為了有需要的弟兄姊妹,只睡2小時,並甚至到自己健康受虧損時,還來到上帝面前認罪悔改,反省是否自己有哪個環節出錯了。

 

史雲光牧師說,捨己是如此難,但他從張牧師身上真實看見了捨己的榜樣,因張仲湖深深明白神的愛與祂愛世人的心,故願意如此奉獻自己。

 

史牧師說,實際上,外國人第一次向張仲湖傳福音,張仲湖是會把聖經撕掉的人,然而,神永無止盡的愛,不斷軟化、觸摸了張仲湖的心,收服了他,使他立定心志,對神認真,從「撕聖經」變成「背聖經」吃靈糧的人,並所有不論信與不信的人,他都想用捨己的生命,來服事這些人

 

而張仲湖在服事神50多年以來,上帝也從沒讓他失落過、祂的話語從沒落空;過去,張牧師夫婦回應呼召,在建國南路上建立天糧教會時,曾有30年左右的時間,負債累累,夫妻倆始終咬牙苦撐,堅守神的呼召,最後神也幫忙還清款項。

 

不僅如此,史雲光牧師說,他們的服事如同辛勤工作的農夫,不停耕種直到看見種子發芽,他自己接觸過許多特殊案例,真的非常需要勇敢、耐心,與愛心,有許多有憂鬱症、精神分裂等人,甚至連醫生都束手無策,但張仲湖、邱玲玲夫妻兩人從不停止陪伴這些人與他們的家屬

 

除此之外,史雲光說,他們並不隨便宣告神的話,張仲湖醫治的總則是:沒有神的話,他就不敢隨便宣告,我們都知道神是耶和華拉法,是醫治的神,但我們不知道何時、何地可以得到醫治。因此,如果沒有神的話,他就不輕易宣告,他們總是細心依靠神的法則,做神託付他們要做的事。

 

並且,在這戰爭的人生中,他們都不曾埋怨,史雲光表示如今很可惜,「有一個醫治的典範離開我們了。

 

最後,他說到在提摩太後書4:7-8,「那美好的仗我已經打過了,當跑的路我已經跑盡了,所信的道我已經守住了。從此以後,有公義的冠冕為我存留,就是按著公義審判的主到了那日要賜給我的;不但賜給我,也賜給凡愛慕他顯現的人。

 

史雲光提到,我們看見張仲湖、邱玲玲牧師師母已打過那美好的仗,並歸回天家,領受從神來那公義的冠冕,但他也提醒,今天在追思禮拜上,我們不只是緬懷他們所打的那美好的仗,而同時要知道那公義的冠冕,也為我們每個人存留,在生命最終點要給我們;我們每個人最終,如同基督所說,按自己所行,神給每個人都有要交帳的人生。

 

但過程中,神也會透過聖靈,在我們旁邊,幫我們加油說,「加油!加油!繼續努力,剛強壯膽。」聖靈會鼓勵我們、為我們加油打氣,因此他說,讓我們來預備自己吧!因最終有公義的冠冕也為我們存留。

 

精選要聞》

教會界也有假消息!群組瘋傳郭台銘信主消息,10招辨別假

「攜手愛無限」旋風颳向高雄! 成為「一間教會 聯手政府、媒體,在城市爆發更大影

被全村嘲弄、6年女友「劈腿」、母親昏迷「醒不來 絕望中神翻轉,見證「耶穌真好

今日報11歲了!精選新讀者、老朋友祝福與心裡話

 

參加今日報聖誕祝福線上抽獎活動

 

恢復力量的禱告

 

【韓國專利Dr. Clo殺菌消毒棒】奉獻專案》點此奉獻

 

今日報FB社團/每日更新》立刻加入

 

LINE官方帳號/每周更新》加入好友

 

LINE社群/每日更新》點此加入

簡單好用!一鍵閱讀今日報—自己做今日報App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