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漢語網絡神學院於20日舉辦「宇宙無開始與創造論對決」線上講座,由屈思宏博士主講。(圖/漢語網絡神學院FB、本報資料照)

宇宙是如何產生的?《聖經》記載:

神創造天地。地是空虛混沌,淵面黑暗;神的靈運行在水面上。神說:要有光,就有了光。(創世記1:1-3)

 

然而,對於宇宙的生成,從事宇宙學研究的學者們,陸續提出「大爆炸」、「無邊界理論」、「宇宙奇點」等說法。隨著學術發展,嶄新理論不斷推陳出新,其中又以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的「宇宙無開始」理論,得到最多注目及討論。

 

宇宙生成理論的內容為何?基督徒該怎麼理解和回應?屈思宏博士提醒:保持信仰和世界對話的機制,透過了解學說、以聖經教導做出回應,好過一味駁斥科學研究為無稽之談。

紐約神學教育中心「漢語網絡神學院」專任講師屈思宏,於20日舉辦的線上講座中表示,介紹學說理論之前,要先看到浩瀚宇宙中充滿無數星體,每個都擁有各自殊異的面貌。

 

眾人最熟悉的「太陽系」中,火星、海王星、天王星看起來就是光禿禿一片,金星、水星、木星的外觀雖看來略有變化,也僅限於不同色塊的區別。

 

惟有地球,有陸地板塊與海洋的層次分明。各自殊異的型態,實則意味著,星球生成並非隨意出現,乃都是神創世計畫的一部分。

  • news-details
  • 隨著科學研究發展,人們對於宇宙面貌,有了更多了解與紀錄。(圖/本報資料照)

科學界的宇宙研究:宇宙膨脹論和宇宙大爆炸

20世紀起,科學領域開始投入探索宇宙起源。1915年,愛因斯坦提出「廣義相對論」,據此推算出宇宙呈現一個不穩定狀態,星系在宇宙中的位置並不固定,星系間距離不是越來越近,就是越來越遠。

 

然而,當時愛因斯坦未能接受變動的宇宙模型,便於算式中再加入一項「宇宙常數」,以保持恆定不變的樣貌。

 

有別於愛因斯坦對宇宙為「恆定狀態」的理解,後續天文學家的研究都與「宇宙膨脹論」(星系間距離越來越遠)呼應,據此進一步推論:「如果宇宙持續膨脹,那宇宙必定有一個開始,才會有『漸漸擴大』的概念產生。」

 

針對宇宙的開始,天文學家佐治‧勒梅特(Georges Lemaitre)假設,宇宙是從一個基本原子開始,透過「宇宙大爆炸」(cosmic big bang)後散開。這個最初被看為奇想的構思,於之後相關研究得到證實,並於1960年代獲科學界普遍接受。

 

霍金的宇宙學

1960年代,也是霍金投入宇宙研究的起始。談論宇宙起源,霍金最初預設,「如果大爆炸產生了宇宙,那麼這是不是代表時間和空間也有起始?」

  • news-details
  • 霍金於美國航空暨太空總署成立50週年紀念活動演講(左),及其名著《時間簡史》原文初版封面。(圖/維基百科

為了對理論做出解釋,霍金與數學家潘洛斯(Roger Penrose)合作,運用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來證明「時間和空間」起源於一點,稱之為宇宙奇點(cosmological singularity),以此認定宇宙起源可定出一個時間點。

 

不過,霍金在問體看似解決後不久,換個角度想探索「如果宇宙無開始呢?」不單援引廣義相對論,還加入量子力學探討宇宙起源,發展出「量子宇宙學」的新取徑。

 

藉此得出的結果,讓霍金得出「宇宙無開始」的新推論,主張「宇宙就像是一個體積有限的圓球,球面上的每一點都是一樣的。既然宇宙無起始點,那它就是個一直存在、自給自足的時空,不是透過創造者而生成。」

 

以「基督信仰」來看宇宙生成

屈思宏表示,當霍金「宇宙無開始」的結論,從科學延伸至神學領域,自然會引發基督教界的關注。

 

梁斐生的《真金不怕洪爐火》(1992)一書,為早期回應霍金觀點的經典作品之一。屈思宏說,書中指出,霍金在其著作《時間簡史》中明言,「『宇宙無開始』理論只是一個提議(a proposal),無法從其他原理推演出來。」既然只是一個「提議」,那後續對於宇宙無開始的各種論述,便是無中生的假想。

 

第二位提出回應的是關啟文教授的《我信故我思—真理路上的摯誠探索》(1999)。關啟文提及,霍金證成宇宙無開始理論中很重要的「虛數時間」(imaginary time,後簡稱「虛時」),也只是一種假設,加上「虛時」指的是「原初的宇宙沒有時間,只有空間。」這就更不合於人們共同的時間具體經驗。

 

關啟文也提醒,當我們相信「上帝是一切的創造主」,以信仰出發的「創造論」不會只論及創造而已,還有更多更廣的神學範疇,也應一併納入理解和討論範圍。

 

第三位值得認識的回應著作,是江丕盛的《科學與神學對談的認識論:以霍金宇宙論為例》(2001)。全書談論焦點不限於霍金宇宙論,而是以霍金為範本,來探討科學與宗教間能引發的知識論問題。

 

而在霍金的部分,江丕盛提到,與宇宙無開始論相關的《時間簡史》一書》,書中「屢屢提及上帝,連正文的最後一個字也是上帝。」

 

雖霍金主張宇宙自給自足,不需要創造者,但此種觀點透露出「以為科學知識可以凌駕一切」的優越感,而科學也有其範疇與求證方法,在霍金表示宇宙無開始論僅為提議時,很可能也會落入「理論上可行,實際卻未必」的處境,因而需有更多溝通對話。

 

保持信仰與科學間的開放對話

綜觀上述對於宇宙生成的科學和信仰回應,屈思宏表示,華人基督教學界始終如一地指出「霍金宇宙學的盲點與困難」。

  • news-details
  • 屈思宏提醒,與其一味駁斥科學研究,不如瞭解其內容,嘗試開啟科學與信仰的對話。(圖/shutterstock)

梁斐生從科學文本中,找出信仰元素予以討論;關啟文是以神學為核心,指出科學研究的侷限;江丕盛則以特定說法為借鑑,提醒基督徒當用更寬廣的眼界,來看待信仰與科學。

 

屈思宏同時拋出反思,點出雖有不同學者以不同觀點,對宇宙無開始論進行回應,但很可惜,都是以霍金的《時間簡史》做為論述闡發的根據,除視野相對偏狹外,也無討論到宇宙學界有達成共識的看法。

 

為此,不得不留意,基督徒在討論宇宙起源時,應避免在相關理論認識不足時,做出偏頗評斷。多數人未曾涉獵宇宙學相關內容,自然也就不具評判對錯的能力,畢竟這非單靠普通常識和邏輯,就能判斷的專業知識。

 

基督徒最好的回應策略,仍是從信仰出發,如關啟文在書中提到:「有更多不同的信仰層面、不同的神學觀點可併入討論宇宙創造。」

 

最後,屈思宏呼籲,當基督徒一味駁斥宇宙大爆炸、宇宙無開始是荒謬論點時,同時也落入「默認物理學可以解釋一切現象」的窠臼中。

 

持守信仰,但虛心了解科學進展,才能使教會保有對於宇宙創造論的發言權,進而創造科學與信仰間不斷對話的機會。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