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11日,繼2022年烈火特會(9/8-9/10)剛落幕之際,眾人熱情不減,主日超過6000人齊聚台北和平籃球館,歡慶行道會70周年慶典。(圖/記者黃睿慈)

「行道會很小,但上帝沒有忘記行道會!行道會很小,但上帝給行道會掌聲!起初微小、終必發達,(我們)要做上帝看見的事,不要做人看見的事!」張茂松牧師慷慨激昂地分享。

 

多位宣教士放下故鄉與優渥的生活,篳路藍縷來到台灣,只為傳遞「上帝愛華人」的心,其中有人喪夫、有人殉道,也許他們未曾想過,當年的一個簡單念頭,竟讓70年後的台灣行道會結實累累,成為眾教會的祝福!

 

11日,繼2022年烈火特會(9/8-9/10)剛落幕之際,眾人熱情不減,主日超過6000人齊聚台北和平籃球館,歡慶行道會70周年慶典。

 

行道會,是我們的家

  • 現場直擊》行道會70周年慶典主日+牧者專訪影片。(攝影、剪輯/記者黃睿慈)
  • news-details
  • 超過6000人齊聚台北和平籃球館,歡慶行道會70周年慶典,「行道會,是我們的家!」(圖/記者黃睿慈)

在這個歡慶的日子,眾人跳舞歌唱讚美神!敬拜團帶來《將天敞開》、《來高聲唱》等多首詩歌,帶領會眾投入敬拜,下垂的手要重新高舉,發沉的腿要再次站立!現場幾千名會眾無論年紀、職分,紛紛在敬拜中遇見神,渴望用真誠的歌聲充滿神的殿。

  • news-details
  • 敬拜團用多首詩歌帶領會眾投入敬拜。(圖/記者黃睿慈)

  • news-details
  • 內湖行道會林永錚牧師分享奉獻信息。(圖/記者黃睿慈)

「我們是越奉獻、越蒙福;越奉獻、越有能力奉獻;越奉獻、就越想要奉獻每個人都要為奉獻作見證

 

內湖行道會林永錚牧師以哥林多後書9章經文提到,奉獻是神的兒女向神表達感恩的一種方式,曾經林永錚自認活不過30歲,如今卻已多得30年恩典,他分享,神的救恩值得感恩,有能力奉獻更要感恩,神使用我們成為祝福他人的源頭!

 

「行道會在70年當中沒有缺乏,豐盛有餘,能夠給出去,是因為有祢祝福我們

  • news-details
  • 靈糧全球使徒性網絡主席周神助牧師。(圖/記者黃睿慈)

「我今天來,不是外人,也不是來賓,我是『家人』,阿們!」

 

靈糧全球使徒性網絡主席周神助牧師,三年前帶領靈糧堂在此地(和平籃球館)歡慶65周年,再過兩年也要迎來70周年,因此在眾人面前謙稱:「我們是小弟!」

 

當時他與兩個兒子周巽光牧師、周巽正牧師討論出「家大業大」的異象與結論,神特別讓周神助看見,最寶貴的並非建立大型的教會建築物,最寶貴的是,神的兒女能夠不分宗派、不分彼此地成為一家人。

 

「我們(眾教會)這個家,是家大業大,期待台灣可以成為列國的祝福,也祝福行道會,家大業大、讓家偉大!」

 

追本溯源》宣教士篳路藍縷地來台拓堂,生養出一批批神國精兵

現場播放回顧影片,由聖谷行道會行道會主任牧師吳文朗、第三代宣教士榮大德、火把行道會主任牧師吳永成、前屏東行道會主任牧師張國耀、豐原行道會主任牧師林錫釧、新店行道會創會牧師張茂松,共同揭開這段70年前的古老回憶——「台灣本地行道會」的起源。

 

原來,行道會原本的英文不是行道會,而是Covenant Church,也就是「聖約教會」,後來人們有感動,認為不能僅作個聽道的基督徒,因此改為「行道會」這個名字。而在70年前,有這麼一批宣教士,聽見華人地區有福音的需要,便放下優渥的生活、遠赴他鄉,回應神的呼召來到台灣,落腳台北、台中、屏東等地,開始建立教會。

 

當時的台灣民風純樸、也不富裕,路上大多是行人、腳踏車,鮮少看見汽車等交通工具,人們的生活水平不高,福音也不如今日如此廣傳。

 

1953年4月,宣教士來到屏東建立「屏東行道會」,5月第一個主日就用宿舍的院子,開啟了第一場主日崇拜,到了1961年,在屏東行道會受洗的人數已超過200人,足見宣教士是負上時間跟心力,盼望福音能深根這地。

 

張國耀說,當時高中拚聯考念書,不慎昏倒送醫,遇見屏東基督教診所(現為屏東基督教醫院)的白信德醫師,才發現原來白醫師和丈夫柏格醫師(Alexis Berg)都是宣教士,而丈夫在1948年帶著兩位宣教士準備要參加行道會年會時,於海外被槍殺殉道。當妻子白信德接到這個消息,她竟不願回到美國度過優渥的生活,而是選擇與丈夫一樣,走上「愛華人」的道路上,來到台灣作醫療宣教工作。

  • news-details
  • 白信德醫師與丈夫。(圖/記者黃睿慈)

而當年其中一位在海外殉道者的哥哥,得知柏格醫師的妻子白信德在台灣的屏東設立醫院,便於美國募款,買下醫院這塊土地,紀念殉道的妹妹,「屏東基督教醫院這塊地,和這個醫院,都是宣教士的血,所換來的。」張茂松說。

 

林錫釧分享,這批來台的行道會宣教士對於傳福音十分有熱忱,當他們造豐原,便也想前往以客家人居多的東勢,以及能夠接觸閩客族群的新社,在他們的身上,彷彿沒有任何語言的限制,只有一顆愛華人的心。

 

這批宣教士不同於華人印象中體態浩大、聲音粗獷的美國人,他們的性格溫和、言談溫柔,不喜爭競,來台建立教會後,也從未指示華人牧者該遵循哪些規條,而是以無盡的包容和愛,接納本地牧者。

 

當看見華人牧者被造就、被神使用,這批宣教士便甘心退場,回到美國,繼續在禱告中為華人的福音事工守望。

 

張茂松說,「他們(宣教士)就是把種子帶來,留下一個基督教醫院、一個華神,而華神產出我們這批傳道人,神就使用我們這些(當時)年輕、不知天高地厚的人,給行道會走出一片天!」

  • news-details
  • 聖谷行道會主任牧師吳文朗。(圖/記者黃睿慈)

吳文朗上台分享,這批初期來台的行道會宣教士,身上都有著三個共同特點:

 

第一,他們都有九死一生的經歷

如上述提及,白信德的丈夫和兩個宣教士殉道,但白信德依然願意啽成

完成丈夫遺志,繼續向華人傳福音。

 

榮篤愛宣教士,於大陸湖北出生,13歲時因二戰爆發、回到美國就學,19歲赴戰場,成為轟炸隊的機槍手。在一次飛往德國轟炸的任務中,榮篤愛駕駛的轟炸機被不幸砲火擊中,機身起火燃燒,他立刻跑向機頭避難,未料第二個砲彈打中機頭,整座轟炸機當場在空中解體,全數9名機組人員,只有他1人生還。後來,榮篤愛被送往集中營療傷,也順利回到美國,最終回應呼召,來到台灣。

  • news-details
  • 榮篤愛宣教士。(圖/記者黃睿慈)

杜大衛牧師,他是美國海軍陸戰隊員,19歲參與越戰,在一次實戰經歷中,被機槍打中防彈夾克,子彈順速刺穿腹腔,碎片於腸、胃部流竄,導致胃液留置整個腹腔,嚴重發炎,在醫院治療五個月後才出院,如今脊椎中仍有子彈碎片。最後,他也選擇回應向華人傳福音的呼召,來到台灣。

 

第二,他們都很愛台灣、愛華人

是什麼樣的心志,能夠讓一個喪夫的白信德,繼續愛人?是神的愛安慰了她,也是她愛華人的心,催促她不要沉浸在悲傷中過久,要勇敢繼續為主傳福音。

 

榮篤愛的父親—榮日昇,1950年一聽見台灣有福音的需要,便想立即啟程,後來妻子罹癌過世,他便安葬完妻子,一、兩個月後就上船來到台灣。66歲的他帶著兒子榮篤愛踏上這塊陌生的土地,一生便甘願奉獻在這裡。

 

十多年前,榮篤愛於美國回天家,吳文朗特地赴美參加其追思禮拜,追念這位屬靈前輩:「榮篤愛牧師,他是華人的靈魂,被裝在白人的軀殼裡。」會後,榮篤愛的師母特地前來致謝,「文朗牧師,謝謝你,你剛剛這樣形容,是給我們宣教士最高的讚美。」

  • news-details
  • 榮篤愛宣教士的兒子—榮大德,將於明年退休返美。(圖/記者黃睿慈)

杜大衛牧師的第一個孩子在美國出生,後面兩個孩子都在台灣生的,吳文朗分享,雖然杜大衛一家目前都在美國,但他們最快樂的時光是待在台灣的時刻,「他們會喜歡墾丁的白沙灣…當杜大衛的孩子—這對兄妹,聽見父親即將回到美國時,立刻去紋身店刺青,在背上刺下三個字『MIT』,台灣製造,他們真的很愛台灣。」

 

第三,他們的為人都很謙卑開明

對這群宣教士而言,他們最期望看見行道會的茁壯,看見神興起一代又一代宣教士。他們的為人謙卑開明,給予華人牧者和行道會許多空間,造就了現今台灣的行道會。

 

40多年,台灣教會聖靈工作並不復興,杜大衛便跟著台灣行道會一起遠赴韓國特會,後來杜大衛也極力支持聖靈運動,放手讓華人行道會與牧者做主的工,吳文朗回憶,若當年只要有一位宣教士說「不,聖靈工作怪怪的」,也許就不會看見今日台灣的行道會敬拜時的火熱光景。

  • news-details
  • 新店行道會創會牧師張茂松。(圖/記者黃睿慈)

「行道會很小,但上帝沒有忘記行道會!行道會很小,但上帝給行道會掌聲!起初微小、終必發達,(我們)要做上帝看見的事,不要做人看見的事!」張茂松慷慨激昂地分享。

 

並用約伯記8:7勉勵會眾,「你起初雖然微小,終久必甚發達。」我們不要做讓人看見的事,要做就做讓上帝看見的事;人的掌聲有限,神的掌聲是永恆的獎賞!

 

前幾天的烈火特會,張茂松坐在前排座位禱告時,忽然間神提醒他:「你退到後面去,不要讓人看見你,」他聽聞立刻退後,跪在地上哭泣禱告,神繼續說「因為你被人看見,我就不被人看見了。」

 

因此,整場烈火特會期間,只有最後一場聚會時他才出現,其餘時間都退在後邊禱告。不過,這一幕跪下禱告的畫面,碰巧被兒子張光偉牧師看見,讓張光偉感恩:「這(烈火特會)是從跪下禱告開始的特會!」

  • news-details
  • 張光偉牧師說,烈火特會是從跪下禱告開始的特會。(圖/張光偉牧師臉書)

張茂松繼續分享,42年前他已來到新店地區拓堂三年,教會會友長期處於5-60人,禱告沒有火熱、沒有神蹟,他也不熟悉聖靈工作,於是找上當時正在讀神學院的張漢業,希望帶著新店行道會一起參加訪韓盛會。

 

張漢業牧師於回顧影片中笑著說道,「行道會去訪韓盛會的口號是,『我們要去搶恩典』!」

 

結果,這一趟旅程,成了張茂松人生的五旬節之旅,當他開始改變,所有拓堂出去的教會體質也開始轉變。1999年,新店行道會的禱告會人數,從原本的60人增至100、200人,最後漸漸來到500人,甚至1000人,這批禱告的火熱帶動超過200個各地行道會禱告會的復興,聖靈工作猶如活水湧入江河,連帶堆動教會的宣教、慈善工作。

 

有一次,張茂松跪在保麗龍禮拜堂禱告,他和上帝有一段對話…

 

「你要多少個會友?100、200?」

「主啊,不夠。」

「500,一萬呢?」

「主啊,還是不夠。」

「兩萬?」

「主啊,太少了,我要全中華民族歸主!」

 

後來神感動張茂松,若要全中華民族歸主,勢必不會是「一間大教會」,而是「遍地開花、各處植堂」。過去他曾寫下願為主建立100間教會,如今從新店行道會中分植出去的教會,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已有72間,快到100間,他不住感恩:「哈利路亞、哈利路亞!」

 

他期許,只要是一間健康的教會,必定能夠生出下一代健康的教會。在行道會的體系中,充滿著拓植的DNA,神的福音要透過各地的教會,遍滿全地。

 

張茂松謙稱自己是「方向清楚、策略模糊」,人走到哪裡、單看上帝如何帶領,至今紐澳地區已有七個堂點,海外教會如泰國、印尼、馬來西亞等各處約有39間教會,這70年來,上帝帶領行道會的大型教會越來越大、小型教會也經歷突破,認識呼召越來越多傳道人起來開拓教會。

 

(此篇分為上、下篇,此為上篇,未完待續)

 

下篇:行道會70週年慶典主日》人生其實(70)才開始,行道會將迎下一波復興!林慶忠提精兵三特質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