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講員馬丁.阿卡(右)精闢分析多年穆斯林事工精華,認為和平友好才是長遠之道。左為示意圖,非報導當事人。(圖/shutterstock、線上直播畫面)

你也許聽過,在一些地區改信基督,仍然是很嚴重的狀況,輕則與家族決裂,重則為此殉道。難道,只有這條路可選嗎?

 

陪伴過無數具穆斯林背景神學生的馬丁.阿卡,濃縮多年經驗精華,歸結出穆斯林宣教的長遠、高果效之道,就是「真實跟隨耶穌」!

全球約有4分之一人口為穆斯林,龐大的族群,為神國福音不可忽視的重要版圖。2月3~5日,中華福音神學院聖光神學院聯合主辦「穆光覺醒:基督徒興起來愛穆」聚會,邀請「阿拉伯浸信會神學院」伊斯蘭研究副教授馬丁.阿卡主講,幫助基督徒更了解穆斯林的真實世界,及雙方可如何相處互動

 

講座前兩日的現場加線上,皆逾百人參加。本篇報導記錄4日下午信息「我們對伊斯蘭教和穆斯林的方法:以耶穌為榜樣的宣講方式/SEKAP光譜的宣講方式」。

【講員介紹】

馬丁.阿卡(Dr. Martin Accad)

學歷:英國牛津大學哲學博士及東方基督教研究哲學碩士

現任:阿拉伯浸信會神學院伊斯蘭研究副教授(Associate Professor of Islamic Studies, Arab Baptist Theological Seminary),協助建立ABTS中東研究所、Action Research Associates (ARA)研究公司負責人,並受邀在世界各地演講和指導博士生。曾任阿拉伯浸信會神學院學務長。

馬丁先以「栽種植物」的經驗比喻,「宣教」需要投入時間和精力,用心照顧這些「種子」,否則很難長出成果。

 

馬丁在黎巴嫩的神學院擔任學務主任19年,其中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學生具穆斯林背景,他們來自不同的阿拉伯國家,在自己國家因改信而受到逼迫時,常被安排來信仰相對自由的黎巴嫩。

 

見過無數穆斯林信主個案,陪伴許多人走過艱難的歷程,以下,馬丁先舉一個典型個案例子,來說明穆宣的精隨。

 

為改信基督流亡國外,最後卻離開教會

艾哈邁德(Ahmad,化名)是一名年輕、虔誠的穆斯林,也是優秀的建築師,深信自己每件事都是為神而做,每天中午也會午禱。

 

他有個叫東尼的基督徒同事,二人慢慢變熟,有天東尼所屬的教會舉辦佈道會,艾哈邁德跟他一起去參加後決定信主。東尼和教會的弟兄姊妹得知,都歡喜迎接他進入這個大家庭。

 

但,由於穆斯林的「群體生活」非常重要,艾哈邁德只能私下去基督徒的聚會,無法讓家人知曉此事。有天,他終於決定跟家人分享自己的信仰,東尼也奉主的名為他祝福禱告。

 

可是接下來10天,艾哈邁德都沒來上班,東尼開始擔心;有天半夜,艾哈邁德來敲他家的門,表示前幾天家人得知其改信耶穌,就遭到人身上的威脅,故祈求東尼幫助他想想辦法。

 

於是,教會牧師納比勒安排艾哈邁德逃到美國、一位朋友亨利牧師的教會避難。遠渡重洋到美國後,他受到教會的接納和尊重,很快接受洗禮並取了新名字彼得,並跟著牧者在各佈道會分享見證,向眾人述說自己過去活在黑暗中,因看到了基督的光芒而蒙拯救,過程中亦經歷了逼迫和爭戰。

 

幾個月後,彼得(艾哈邁德)認識了一名美國姊妹,雙方墜入愛河,但論及婚嫁時,女方父親激烈地反對女兒嫁給阿拉伯穆斯林男人。彼得因此非常悲傷憂鬱,不久後,教會再也沒有聽到他的消息。

 

你曾遇過類似艾哈邁德遭遇的人嗎?新信徒流亡到異國,遇到文化衝擊,無法真正進入文化中、找到有歸屬感的團體,最終離開基督信仰。馬丁指出,服事穆斯林族群的牧者同工們,其實滿常遇到這類狀況,不知如何是好。

 

因此,他認為安排到異國生活,不是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案,但留在原本的環境也會有危險,該怎麼辦?可以採取哪些不同方式,在他們成為門徒的路上提供幫助?身為朋友或牧者,你該怎麼做?

  • news-details
  • 此次實體講座地點為高雄聖光神學院,南北神學院連結合作,互相激盪、集思廣益。圖為華神穆光研訓中心帶來許多穆宣工具,供大家參考。(圖/記者林子騫)

馬丁一言以蔽之:我們的「看法」會影響事情最後的「結果」,亦即,我們對伊斯蘭教的看法,將影響對穆斯林的態度,這態度又影響基督徒和穆斯林互動的方式,而這種互動方法則決定了穆斯林事工的最終結果。

 

聖經說,我們栽種什麼就會收穫什麼,所以,若我們用「激進的態度」也會帶來衝突性的結果。當基督徒看待異教的眼光是認為其邪惡、以攻擊性的言語相待,也會帶來衝突的反饋;反之,如抱著「愛心」、用真誠的態度來傳講福音信息,收穫的莊稼就是和平和諧的

 

如何長遠且有果效地進行穆宣?

這次講座的前幾堂課,馬丁用很多時間說明伊斯蘭教的複雜性和多樣化;這世上有非常多類型的穆斯林,他們之間會分歧的原因之一,是在詮釋和理解《古蘭經》上存在差異。

 

所以,我們該如何發展出一種符合《聖經》、有果效,並且真誠、誠實(不失原義)的伊斯蘭教觀點?

 

以下,馬丁從「基督徒與穆斯林交流的SEKAP光譜」(下圖)向大家介紹5種方式,以及如何運用,採用最有果效的策略進行事工。

  • news-details
  • 基督徒與穆斯林交流的SEKAP光譜。(圖/翻攝講員PPT)

光譜最左邊的極端,是D1「融合」的交流(混合主義),此論點相信「條條大路通麥加」,認為所有宗教的重點都一樣,盼藉此發展出一個和平共存的社會。

 

但這種方式的影響性往往淪於表面,無法深度,且基督徒相信真神的獨一性,故此模式較少被接受。

 

光譜最右邊的極端,則是D5「爭論」的交流,認為所有異教皆是邪惡的,妖魔化相信其他信仰的人,在談論時會帶有諷刺意味或攻擊性,不了解也不想去認識伊斯蘭教的歷史背景、複雜性、他們的經書內容等,只用一些論點便一味詆毀該信仰。

 

這種方式帶來的結果,便是充滿挑釁的反應,導致兩個群體間的衝突,也使基督徒對穆宣興致缺缺。由於觀念建立在錯誤的根基上,也無法長期牧養改信基督的穆斯林,因為沒有好好門訓、教導他們「愛」的真諦,僅強調仇視過去的宗教。

 

總之,上述兩種極端都是較短淺的方式,且不符合聖經。

 

再來看光譜左起二的D2「存在主義式」交流,雙方能夠對話共存,將對話集中在「雙方的共同點」上,認為宗教的目的,都本於善良和道德。盼增加包容度,建立一個更美好的社會

 

這種方式,要看其目的運用,比方說,黎巴嫩境內有18個較大的宗教群體,在國會中都有代表,對國家運作而言,這種相處模式其實滿重要的

 

但,教會的目的是傳福音,也許覺得這種方式在領人歸主、闡述真理上的力道還不夠,但聖經也教導「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教會扮演「和平之子」的角色也很重要。所以,基督徒需要找出與穆斯林的共同點,以彼此對話、共存,努力促進雙方關係

 

光譜右數二的D4「辯證」交流(護教模式),重點在澄清、解答和清除錯誤的觀念,而非為了自我防衛。

 

彼得前書3:15-16教導,我們需要常常為辯證信仰做預備,但有時會忘記要用溫柔敬畏的態度,所以在回應外邦人的問題時,會帶有怒氣。要記得,此交流方法的重點在於澄清與捍衛基督信仰,而非攻擊其他信仰

 

路加福音12:11、21:14告訴我們,當遇到信仰上的爭論狀況,聖靈會在適當的時候,賜下一切需要的口才和智慧

 

因此馬丁提醒,有時我們太過急於「回答」,卻忘記好好先「聆聽」對方的問題;且對方當下需要的,未必是理性的答案,而是一個溫暖的擁抱,故需要敏銳聖靈的引導。

  • news-details
  • 讓我們與穆斯林朋友建立關係、和平相處。(圖/shutterstock)

在講解光譜最中央的D3「宣教」的交流前,馬丁先分享第二則個案故事。

 

與家人決裂後,再次和好的關鍵

莎瑪(化名)來自一個顯赫家庭,祖父是清真寺的教長,她也從小遵循宗教的模式;然大學畢業後,開始懷疑原本的信仰,便不再戴頭巾,成為未知論者。幾個月後,她認識基督徒女孩,跟著去教會後決定信主。

 

家人先前能接受她是未知論者,但無法容忍成為基督徒,因著威脅,她只好逃離家族和國家,來到黎巴嫩馬丁任職的神學院(ABTS),希望接受裝備,未來幫助更多穆斯林。

 

但,因為ABTS的方針,領取補助的學生需符合一些條件,包括必須重建與家人的連結。莎瑪剛聽到時很震驚害怕,但馬丁答應會陪伴和幫助她,於是他們開始了這段修復關係之旅。

 

首先,馬丁要先了解她前面的過程發生什麼事,包括家人是怎麼發現他們變成基督徒的。

 

馬丁提及,有另一個年輕基督徒秘密信主10幾年,直到有一次跟父親發生衝突,對父親比出「劃十字」的手勢,由於在當地文化中具有侮辱性,使父親氣得想殺他。馬丁告訴該名年輕弟兄,這其實是不負責的做法,所以要打電話跟父親道歉,自此,父子逐步修復關係。

 

回到莎瑪揭露信仰的過程,她表示,自己有天告訴父親自己成為基督徒,對方立刻怒髮衝冠。馬丁請她閉起眼睛,想像當父親聽到「基督徒」這個詞,第一個想到的畫面是什麼?

 

她笑出來,因透過電視媒體的灌輸,加上長遠的爭戰歷史,基督徒在當地人的印象中,往往是酗酒、吃豬肉、親美、道德標準較低的女性等負面形象。

 

馬丁再請她想像:「當妳在決定跟隨耶穌基督的那一刻,妳心中想的是什麼?」她想到的,是「饒恕的重要性」,並體認到「愛我們的仇敵」,這些都改變她跟身邊所有人的關係,也確知自己是神的孩子,心中能有平安,感受到自己重生了、是新造的人,並渴望改變週遭的世界

 

仔細想想,上述兩者之間的差距,是何等大!但她因沒有進一步向父親解釋,自己生命中發生了什麼事情,父親自然很難接受她改信。

 

因此門訓十分重要的,教導改信基督的穆斯林,如何「清楚向人解釋」他們成為基督徒的真正涵義──是跟隨耶穌,而不是「加入基督教」

 

於是,馬丁開始跟莎瑪一起研究:如何更好地跟家人溝通,解釋自己生命中發生的轉變、領受的呼召,但又完全不說出「基督徒」這個字,因為一旦這個詞出現,父親腦中便會自動連結到根深蒂固的負面形象。

 

當莎瑪開始跨出和好的第一步,不到一年的時間,她已和多名家族成員重新建立關係,家人不再將她視為叛徒,更受邀回國參加姊妹的訂婚儀式

 

剛收到邀請時,她其實很擔心這會不會是「陷阱」,馬丁藉此提醒大家,陪伴者不能幫他們決定要不要去,因為要付代價的人是他們,但可以在他們身邊支持、禱告和引導

 

後續,莎瑪也有幾位家庭成員信主。因莎瑪所展現出的生命樣式令家人接納,因此其他人知道,即使轉信基督,他們可以同時是耶穌的跟隨者,但不會因此就等於「家族的背叛者」。

 

馬丁認識多名穆斯林改信基督的人,因為良好的素行,逐步成為當地意見領袖,甚至警察和行政部門,會去請教他們並尋求合作,一起改善當地社區、青少年教育等。他們一路上花了很多時間和努力,贏得當地的信任,走進上帝對他們的命定:成為光和鹽但第一步,就是不要使自己成為當地社群的仇敵

 

馬丁藉此說明,「信耶穌」從來都不是接收一個「新宗教」,而是成為「屬於基督的人」,使徒保羅稱之「在基督裡」

  • news-details
  • 讓我們學習設身處地,真心愛我們的宣教對象。(圖/shutterstock)

倚靠聖靈「說清楚講明白」

經過上述說明,最後,馬丁解釋光譜中央D3「宣教」的交流。提摩太後書4:16-17記載,保羅跟提摩太解釋,他如何在監獄為主做見證──從辯證到宣教

我初次申訴,沒有人前來幫助,竟都離棄我;但願這罪不歸與他們。惟有主站在我旁邊,加給我力量,使福音被我盡都傳明,叫外邦人都聽見;我也從獅子口裡被救出來。

—提摩太後書4:16-17

經文先提到「申訴」,意為「辯證」,當下情境是指在法庭申訴。我們知道保羅能言善辯,卻放棄這最後一次解救自己生命的機會,反而用來宣講福音

 

當我們處在「有機會為自己或信仰辯護時」的景況,保羅認為最重要的,是要傳福音,讓耶穌基督的名被外邦人聽見!

 

此模式最重要的一點,是把人引到耶穌面前,而非「宗教」裡,但同時,「宣講福音的能力」也需要奠定在我們對信仰的了解 。

 

因此,要先反思我們是怎麼看待自己的信仰?耶穌是呼召我們「對抗」其他宗教嗎?我們是在「宗教裡」,還是「基督裡」?

  • news-details
  • 基督徒與穆斯林交流的SEKAP光譜─講員總結。(圖/翻攝講員PPT)

耶穌高於宗教

馬丁進一步深入講解,約翰福音3:1-7記載,耶穌跟猶太人的宗教領袖尼哥底母的對話,其中第5~6節,「耶穌說: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人若不是從水和聖靈生的,就不能進神的國。從肉身生的就是肉身;從靈生的就是靈。

 

這句話的背景,是猶太人相信自己是亞伯拉罕的後裔,這個身分使他們能進入神的國,但耶穌卻說,光是靠「肉身」不能進神的國,只有從屬天的靈所生的,才能進天國!這在當時,是多麼令人震驚且具有危險性的信息,完全顛覆人們對宗教的認識。

 

耶穌所表達的是,重點不在於世俗的繁文縟節或宗教組織,而是聖靈能夠拯救所有人──不論他們有什麼宗教背景。

 

因此當我們出去宣教,也不是帶著「宗教」,而是「耶穌基督」

 

接下來約翰福音第四章第4~12節,對象換成女性,且不是猶太人,是撒瑪利亞人,更不是宗教領袖而是名聲不佳的女人。

 

因當時「雅各」在此區民眾的心目中十分崇高,而耶穌挑戰婦人的思維──「難到你比雅各還大嗎?」婦人聽完耶穌說的話後,心裡開始不安,自然進入「宗教辯論」的狀態。

 

但當她試圖將耶穌拉進「宗教行為的辯論」時,耶穌立刻回歸正題,肯定地說道:「時候將到,如今就是了,那真正拜父的,要用心靈和誠實拜他,因為父要這樣的人拜他。神是個靈,所以拜他的必須用心靈和誠實拜他」(約翰福音4:23-24)

 

以上兩段故事在表達什麼?

 

耶穌挑戰這兩人的神學觀點,而今天,耶穌也要我們反省自身信仰的核心,諸如:即使若具備正確的教義知識、好的行為、按時上教會,但,若心中正恨惡某人,就不是真正活出基督信仰

 

馬丁總結道,跟隨主,是超乎「宗教的教條」和所有宗教機構之上;而信心,需要帶來生命的轉變。

  • news-details
  • 此次協辦單位有:高雄基督教聯盟、高雄牧者合一協會、高雄教牧同工聯禱會、高雄印尼使命團隊、中華基督教關懷協會、路加國際服務團台中希望中心、華神穆光研訓中心等。南北合作、連結資源,攜手為神國擴展努力。圖為參加實體講座的眾牧長、核心領袖合影(宣教士臉部模糊處理),許多牧者表示,此次獲益良多,對穆斯林世界的認識有很大的開啟。(圖/記者林子騫)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