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神國翻轉教會」陳思國傳道(左),一同探討青少年深受TikTok(抖音)短影片的影響。(圖 / 陳思國、Shutterstock、@losatanz TikTok截圖)

「不要以為學生滑手機就沒有在聽你說話,他們只是正在等待『想聽的內容』而已。」陳思國傳道點出。

 

針對TikTok(抖音)為首的「短影音」在青少年間大受歡迎,同時卻也引發「脫序行為」,許多年輕人都承認,生活大大受TikTok的影響。針對TikTok歪風席捲全球年輕世代,教會 / 基督徒該如何因應呢?

「抖音」(TikTok)席捲全球年輕世代,是目前西方國家中,最受青少年族群歡迎的平台。根據家長監護軟體製造商Qustodio調查,4到18歲的孩童,每天平均會花費2小時在TikTok上

 

現階段,台灣用戶約420萬戶,而年輕用戶(18~24歲)佔比達38%,直指現今世代資訊吸收與互動習慣,TikTok已迅速佔一席之地。

然而,知名短影音社群平台抖音國際版「TikTok」,至今風波不斷,於各地引爆「歪風」,不僅引起多國資安疑慮,平台上流行的各種「危險挑戰」,更導致不少年輕用戶因此受傷、甚至死亡。

 

多起「抖音」(TikTok)國際事件,引發關注:

 

阿根廷有名12歲女童,在家直播TikTok最新挑戰活動,結果不幸意外身亡,事後家屬更爆出,女童是遭同學霸凌,而被強迫進行這項危險挑戰。


墨西哥有15名小學生集體參加鎮靜劑挑戰(Tranquilizer challenge),之後因不適相繼送院,引起各界關注。

 

法國近期不少青少年瘋迷自虐性的「傷痕挑戰」(cicatrice),自虐「捏臉挑戰」 製造出受歡迎的「傷痕」,引發諸多批判…

 

近日,台灣《全明星》女星鄭靚歆,仿抖音影片中「單手將人自胯下舉起」的動作而受傷,出事導致「尾椎裂」,痛到筋攣昏倒:以為要死了

  • news-details
  • TikTok歪風四起,不僅吸引人,還恐讓人成癮。(圖 / Shutterstock)

英國非營利組織「對抗網路仇恨中心」(Center for Countering Digital Hate),於2022年12月底,公布最新研究報告,指出TikTok會不斷推薦與自虐、飲食失調有關的內容

 

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大學(University of Trinidad and Tobago)最近的一項研究則發現,TikTok不僅吸引人,還恐讓人成癮。

 

有鑒於新聞沸沸揚揚,針對TikTok歪風四起的議題,「神國翻轉教會」陳思國傳道受訪,分享服事青少年的觀察。

 

多年來,他進入國、高中與大專院校進行講座分享。陳思國點出,近幾年「網紅文化」興起,促使平台上的用戶過度在乎「愛心數」「分享數」、有沒有「上熱搜」...等,許多人瘋流量,也瘋「流量變現」...。

 

人們從原本尋求影片裡的知識與資訊,逐漸在物質主義的影響下,變成以追求「名利」為導向的趨勢。

  • news-details
  • 很多青少年承認,自己受到TikTok的影響。該如何善用TikTok的「影響力」?值得深思。(圖 / Shutterstock)

青少年想要有「流量」,顯出其需要「關注」

對於台灣用戶來說,TikTok相較於其他國家,用戶相對較少,因此仍有多數人並不清楚TikTok的內容及影響力。

 

陳思國表示,青少年尋求同儕感,而TikTok中千奇百怪的影片,內容多為惡搞、物化女性、惡作劇,致使裸露色情產業、投資炒股等投機行業、詐騙車手等產業四起,多為價值觀偏差的內容,導致青少年對於身體的價值觀、危機意識等都相對薄弱,進而勇於嘗試自虐、挑戰性質的展現。

 

加上「同儕」的鼓吹催化,致使「一群人膽子會更大!」世界因此越發分裂。而身為父母、青少年的服事者,該如何陪伴他們,加以輔導?

 

陳思國提出三點提醒:

1.不要先批評抖音平台

科技的技術進步,也帶來許多平台管道的機會。是否教會可以發展抖音頻道?該平台是否也能成為與青少年互動的其中之一管道?

 

教育專家建議,師長要與孩子討論這些「挑戰」,首先必須放下批評眼光,避免用說教的態度。

 

就陳思國觀察,「台灣孩子」其實還沒這麼大膽或暴力;在缺乏正確關懷、或限制之下,他們才會留戀於網路,而網路上的「言語霸凌」、「行為霸凌」,反而是現階段需要被重視的。

2.讓信仰生活融入抖音

由於全球疫情影響,「線上學習」已成為學生日常熟悉工具。教會也日漸發展各種平台的宣教策略。

 

可以確定的是,現今手機網路的使用率已大幅上升,手機一打開,若接收到的短影片或資訊,有更多更好的價值觀,進而能發揮正常影響力,較能帶動積極效應。

 

陳思國舉例:「可以做個青少年創意短片比賽」,以此鼓勵青少年創意發想,如何將信仰生活化?像是錄製一起讀經禱告的短影?如何有創意的彼此相愛?使每位組員都能參與,成為生活中自然而然的分享傳遞。

3.各年齡層都可以服事青少年

現今為資訊爆炸世代,青少年接受的資訊量,已是父母年輕時的數十倍數。假設青少年只是500ml的器皿,每天卻要承受1000ml的資訊流量,此導致青少年的注意力越發無法集中,訊息過多也需要有一個「出口」。

 

若無適當出口,或者被錯誤的關愛所限制,他們只能「寄託」於TikTok、Instagram、YouTube等平台短片。而短片分享看似輕鬆有趣,吸引使用者一則接著一則看下去,但現實生活中,卻引發不少社會事件,其中最受影響的族群是青少年,進而衍生出惡搞、自虐等行為

 

美國教育週刊(Education Week)形容TikTok的各種「挑戰」,對學校來說有如「惡夢」,好像「打地鼠」一樣突然冒出來,讓師長們應接不暇。

 

那麼,「教會」能做些什麼呢?陳思國分享,各種年齡層都能照顧青少年!

 

「照著神的愛,我們還是在正路上,只要去做神要做的,在愛裡使青少年願意就可以了。例如:壯年的弟兄姊妹可以開放家中客廳,準備一點小點心、吃吃pizza,由年輕大專的弟兄姊妹一起陪著青少年,玩玩遊戲,探討他們心中的疑問。」

 

也可抱持好奇心的角度,詢問青少年學生:那些「挑戰」為何吸引人?這些「挑戰」爆紅的原因;並可挑選幾個案例,問問他們:「為什麼這些行為很危險,還是那麼多人要做?」

 

陳思國表示,照著「各年齡層」扮演合適的角色,平時保持密切溝通與互動;同時,家長在家時,若能經營一些「精心時刻」,認識青少年裡面有一顆單純的心,就能提供「愛的牧養」。

  • news-details
  • 可抱持好奇心的角度,與青少年一同探討TikTok等相關議題。(圖 / Shutterstock)

最後,陳思國分享自己前往大學分享生命教育講座「以新的眼光看人生」,演講後他發現,過程中許多台下學生都在「滑手機」,而當講師自我專注,就會吸引到願意聆聽的人。更重要的是,不要以為學生滑手機,就沒有在聽你說話,他們只是正在等待『想聽的內容』而已!」

 

「不是講者想講什麼,而是他們『真正需要什麼』,才是我們該分享的!」陳思國以此作結勉勵。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