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張宰金牧師投入教牧諮商領域數十年,陪伴許多人走過生命低谷。(圖/ 中台神學院 提供)

自1990年代開始接觸教牧諮商領域,藉著不斷學習與實踐,張宰金牧師迄今已累積了逾萬小時的會談時數,陪伴無數人們走過人生低谷。

 

然而,張宰金認為,服事的道路沒有盡頭,他說:「願意持續投入,直到見主面的那天!」

 

這樣的熱忱與委身,不只是因著發現個人恩賜、進一步加以發揮。更特別的是,張宰金在人生歷程中,也曾走過一段哀傷低落的時日,是靠著神的恩典,使其再一次找到突破的力量,成為「負傷的助人者」——不僅加深對於輔導與助人的負擔,也幫助自己更能同理,走進傷心者的生命,成為他人需要時的即時幫助。

什麼是「教牧諮商」?

張宰金牧師,目前擔任中台神學院副院長、教牧博士科主任,亦是「會心園教牧諮商中心」主任,擅長教牧協談、諮商與輔導。以聖經真理為根基,帶領前來尋求幫助的人能倚靠神、重新找到方向與力量,邁開步伐繼續往後的人生。

 

「因著神,在教牧諮商中有許多屬靈資源可以使用!」張宰金說明,「福音的大能」、「聖靈的同在」、「聖經的權威」都是豐富且無可測度的珍貴資源,不只幫助人的生命從內在開始產生變化;對外,因為有屬靈的團契,肢體彼此幫補傳輸,將會比單單教導轉換眼光、嘗試轉念能有更長遠全面的改變。

 

也因此,他看見「教牧諮商」是信仰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與單純的心理諮商不同,因著我們認識並相信三位一體的真神,有從神而來的信念,知道我們都是為神所造,知道若是要有健康完整的生命,就是要先恢復與神親密的關係。

  • news-details
  • 相較於單純的心理諮商,教牧諮商包含許多屬靈資源,能帶給生命更全面的幫助。(圖/ shutterstock)

在分享個人生命見證前,張宰金希望能讓更多人認識與看重教牧諮商,因此先對「什麼是教牧諮商?」做說明與教導。

 

自小領受主恩

會走進教牧諮商的領域也非偶然。張宰金認為,從認識神、蒙召、受裝備,再到委身事奉,一路走來雖有高山低谷,但都是神的帶領,甚或在真正認識神以先,就先領受了恩賜,在無意間成為他人的幫助。

 

在仍是以農業經濟為主的時代,張宰金出生於台中大雅,他記得很小的時候就看到家附近的菜市場內會有宣教士在街頭佈道、傳講福音故事,當時雖不明白福音、耶穌基督是什麼,但他知道自己很喜歡聽故事,就時常在宣教士來到時跑去聽講。現在看來,他認為自己是從小就得著了主的恩典。

 

到了初中階段,當年張宰金與幾個好朋友對於英文很有興趣,也有高昂的興致想把這個語言學好,剛好附近的教會有開設英文班,幾個人就興沖沖的報名參加,不只學到了英文,也從中更多認識聖經真理,最終在高中畢業那年決定信主。後續於文化大學英文系就讀期間,開始穩定的團契生活、信仰更加進深,曾一度擔任團契主席。

  • news-details
  • 張宰金自覺,神在生命中賜下了傾聽、幫助他人的負擔與恩賜,讓他自小開始,就有很多人會跑來找他訴苦,他也很願意聆聽陪伴。(圖/ shutterstock)

獻上主權為神所用

走上牧者之路的關鍵,張宰金說,大二那年聽了一場講道,牧師用羅馬書12:1-2勉勵眾人:「所以弟兄們,我以神的慈悲勸你們,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神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

 

這讓張宰金在聽到後心受恩感,不住地向神禱告,願意將主權交給神、為主所用。畢業後雖然先依照規定完成兵役,但在金門服役期間,英語專長讓他能擔任「外賓接待」的相關工作,也因此在主日時可以有時間前往教會聚會、教導孩子們功課,持續在信仰中操練與成長。

 

退伍後張宰金先在台中市的學校擔任英文教師數年,後又北上一家美商貿易公司服務了一陣子。

 

累積職場歷練後,神的呼召又一次來臨,當張宰金讀到提摩太後書2:15:「你當竭力在神面前得蒙喜悅,做無愧的工人,按著正意分解真理的道。」他知道是時候起身回應了,便毅然放下原有的工作,前往中華福音神學院受裝備,為往後全職服事的日子打好根基。

 

1974年,張宰金於華神畢業時正逢創校第四年,學校希望栽培未來的師資,這讓他有機會負笈海外深造,先於美國三一神學院取得舊約與希伯來文專長的碩士學位,返台任教數年後,二度赴美攻讀舊約相關領域博士。

  • news-details
  • 除了教牧諮商,張宰金也長年投入神學教育,栽培後進。(圖/ 中台神學院 提供)

俗話說「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透過學習一門知識,並將所學的實際運用後,才能發現原來已有的知識還不完備。博士班期間,張宰金也把握機會在美國繼續牧會服事,第一線與弟兄姊妹們接觸的經驗,讓他發覺若是有人來向牧者求助,聽著他們的各種問題,自己卻只能勉勵對方「多禱告」,其餘卻絲毫幫不上忙。

 

那時張宰金另遇上攻讀學位時的一段插曲,學校因學生人數不足、關校倒閉,這讓他注意到韋敏斯特神學院(Westminster Theological Seminary)實踐神學的教授亞當斯博士(Jay E. Adams)創辦了「基督徒輔導及教育基金會」(Christian Counseling & Educational Foundation,CCEF),成為20世紀推動聖經輔導的先驅。

 

面對牧養工作上的真實需要,張宰金順勢改換領域,開始投入教牧諮商的研讀,得以一邊增進專業,一邊將所學的活用,開始成為眾人的祝福。

 

負傷的助人者

回看一路走來的輔導歷程,張宰金深知「神所託付給我的使命,就是透過教牧諮商,去幫助每一個有需要的人。」

  • news-details
  • 每個人的生命歷程中,必然都有走入低谷的時刻,這時教牧諮商的功用,就是透過人的引導與陪伴,讓人更認識、倚靠神,找到重新出發的力量。(圖/ shutterstock)

除了在全職牧會的過程中,幫助弟兄姊妹、夫妻、親子等不同形式的個案走過低潮,讓他們能看見問題的根源,進一步學會將自身的軟弱交託給神、最終從神支取再次前行的力量

 

同時,主耶穌還透過更加「實際」的帶領,讓張宰金深知被破碎的痛苦,知道在過程中會經歷到的各種酸甜苦辣,也知道如何靠著神重新找回盼望。

 

1997年的一天,結縭許久的首任妻子突遇一場重大車禍、傷重於隔天不治。張宰金對於妻子驀地被主接回天家深感傷痛,他說:「是一種痛到走不下去、完全沒辦法承受的傷痛...信仰教導我們『夫妻本是一體』,另一半突然離世,就好比生命的一半硬生生被切去。」

 

妻子的意外離世,帶給張宰金極大的打擊,但依照所學,他知道需要找個方法來消化情緒、接受現況。然而,真的是太痛了,張宰金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只能選擇用寫的,以文字來表達心中的失落和哀傷。

 

此外,張宰金在當地的YMCA發現有支持團體的存在,那是3個月一期的課程,藉著加入團體,聽到成員間彼此分享自己所遭遇的哀傷失落,讓他發現「難過時的哀痛是很正常的,我是如此,別人亦是如此。」

 

4階段走過哀傷

而在這段經歷中,透過個人想要從低谷中走出的努力,張宰金實際體驗到了「走過哀傷的四個階段」,表示:

 

如同我們遇到好事時會高興快樂,在所愛之人離世時,「哀傷」的湧現是每個人都會面對的反應,縱然每個人都會有獨特的哀悼歷程,然而大概可以分成以下4種。

 

1.在否認中逐漸接受失去:於「相信」與「不相信」失去的感覺裡來回反覆。

 

2.透過表達,逐步建構新生活:能接受失去的傷痛,透過表達、紓解哀傷,重新框架未來。

 

3.經驗悲傷的痛苦、渴求與尋找逝者:在悲傷、憤怒根絕望擺盪。

 

4.情緒轉換並將多數精力放在新生活:開創新的回憶、找回新世界的平衡。

 

張宰金叮嚀,雖說將歷程劃分為四個階段,但整個歷程並非是以線性的方式進行,有時會從1至2至3,由時3又會退回2或1,也可能再由1跳到3或4的位置。只要在來來回回中感到調適得更好,就是走在復原的路上。多數情況下人們可以用1年至3年的時間完成哀悼的需要,若超過年限太久,又或者是長期停留在特定階段中,則建議尋求專業幫助。

  • news-details
  • 張宰金說明,哀傷時會經過4個復原的歷程,在往復中用上1年至3年的時間完成哀悼的需要。(圖/ shutterstock)

「我就是在那些年中,靠著神的帶領、肢體間的安慰幫助走了過來。」張宰金說,藉著這段經歷,一則是有能力理解並同理傷心者的需要,二則是有過相同歷練,面對來尋求輔導者可以很快的建立彼此信任的關係。

 

以同理帶來幫助

像是曾有前來求助的個案,因著父親輕生的事件深深被困住,張宰金聽到後,明白喪親之痛對人有多麼難熬,就從自己的經驗談起,一步步引導人將眼光看向神的身上。

 

另有一次,前來的個案是一位中年弟兄,他曾有過兩次訂婚後女方退婚的經驗,進而長期處在憤怒的情緒中、無法正常度日。

 

張宰金先是請他分享從小到大乃至於兩次被退婚的經歷,藉由更認識個案,抽絲剝繭般發覺這位弟兄的憤怒情緒是來自父母幼時離婚,哭求母親不要離家,但母親仍是掉頭就走的被拋棄經驗。

 

因為小時候要能建立安全依附關係的機會錯失了,那些沒有被滿足的失落和傷痛就長期存留下來;讓他在另一種形式感到被拋下時怒不可遏,這時除了需要看見「傷害雖然發生,但已過去。」與其緊抓不放、遇到類似事件馬上再把就傷口掀起,不如去操練關於饒恕的功課,學會去認識情緒、認識並倚靠神來與人建立健康關係的方式。

  • news-details
  • 面對各樣的破碎與低潮,需要藉由認識並倚靠神,才能讓生命得著真正的更新與改變。(圖/ shutterstock)

「將問題從根源改善,透過神來讓生命有真正的改變,果效才會是一生之久。」張宰金說明,當這位弟兄願意跟隨神、讓神在他的生命中動工,不只是情緒上的問題有了全然的改善,後來他也如願建立屬於自己的美好家庭,且在輔導後的20多年間都保持聯繫,也會在逢年過節時收到弟兄的問候與支持。

 

對此,張宰金除了為自己能成為他人需要時的幫助感到開心,他更是在一次次與個案一同合作的過程中,觀看並見證了神的作為,深知「當人不能時,就是學習交託、倚靠神,只要我們能耐心等候神的作為,再大的困難都會有所突破。」

 

張宰金表明,教牧諮商的關鍵,本就不是要個案一直倚靠輔導者,而是要靠著神、長出讓自己能夠前行的力量。

 

相對的,站在輔導者的角度,張宰金則回應:「知道我們是與神同工,就帶給我服事極大的動力!」

 

「主的愛也一次次激勵我,讓我領略『王要回答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些事你們既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馬太福音25:40)』我願意持續服事、持續教學,直到回天家、向主交帳的那一天!」張宰金說。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