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德國自由盟約(Upstalboom)連鎖旅館集團負責人博多.楊森(Bodo Jassen)。(圖/記者辛毓珊)

「與其抵抗死亡,不如抵抗造成『恐懼死亡』的原因。」德國自由盟約(Upstalboom)連鎖旅館集團負責人博多.楊森(Bodo Janssen)並引用名言勉勵:「在死亡勝過你之前,你要先勝過死亡!

 

12日晚間,古倫神父訪台講座以「不要錯過生命──後疫情時代的生命強禦性」為題,同行演講者博多.楊森分享「熱愛生命」信息時,以反面角度「曾遭綁架鄰近死門」的經驗,見證:人若不再害怕死亡、傷痛以及犯錯──學習全盤接納所有經驗,就能學會熱愛生命

  • news-details
  • 12日晚間,古倫神父訪台講座「不要錯過生命──後疫情時代的生命強禦性」首先由(左)古倫神父(Anselm Grün)分享聖經教導,並由(右)「南與北文化出版社」社長吳信如即席翻譯。(圖/記者辛毓珊)
  • news-details
  • 後半場,博多.楊森以其「曾遭綁架、差點被撕票」的特殊經歷,分享如何從瀕死念頭裡抽絲剝繭、獲得智慧,而重新面對死亡、傷痛及錯誤;他因此在三年間成功扭轉了企業危機。(圖/記者辛毓珊)

講員簡介

博多.楊森(Bodo Janssen)

1974年德國出生,曾就讀漢堡大學企管系與中文系,32歲接下「自由盟約」(Upstalsboom)連鎖旅館集團負責人至今,為德國北海岸和波羅的海沿岸旅館界龍頭。

從初上任的經營困境、員工不斷離職,直到運用古倫神父企業靈性領導課程,徹底改造經營方式,三年內營業額加倍、員工滿意度從低於10%升高到90%、顧客再推薦率高達98%、求職數量提升5倍,讓企業屢獲殊榮,如:

◆ 2013年 最佳旅館產業獎與人力資源管理獎

◆ 2013年 德國企管界最佳跨界創意獎

◆ 2014年 德國最佳經營者獎

◆ 2014年 《柯夢波丹》雜誌最佳女性友善職場獎

◆ 2017年 德國《哈佛商業經理人》雜誌稱該旅館集團的改造是「德國企管界最重要的轉變」

學習面對三種生命事實,幫助自己勇敢生活

博多認為,「熱愛生命」的首要條件就是「無條件去愛所有生命裡發生的事」,而通常造成阻礙的是「恐懼」。心理學家維克多.法蘭克(Viktor Frankl)提出引致恐懼的三種原因:害怕死亡、傷痛及犯錯

 

這三種恐懼,會導致人們不知不覺錯過生命,然而,我們卻經常忘記,每個人一定都會面對傷害、犯錯以及死亡。所以博多勉勵,與其選擇逃避,不如好好學習面對這三種事實的存在,以勇敢面對生命。

 

他從自身經驗,來談談如何克服這三種恐懼,並說:「『找到生命意義』大於恐懼,就能擁有活力去生活、願意採取行動;而『採取行動』其實就是生命

 

花花公子成為肉票,綁匪是自己的好朋友

24歲時的博多還是個大學生,卻經歷全德國贖金最高的綁架案──他就是肉票,綁匪是自己的好朋友,對方事先花了整整兩年,與共犯研究如何綁架他。

 

當時,博多是人人稱羨的富二代、典型「人生勝利組」,生活充滿了令人亢奮的毒品、美酒、派對…等,當過模特兒的他,一切作為就是獲得萬眾矚目,然其實,他就像轉輪裡不斷狂奔的倉鼠,無法止步。

 

博多被綁後,遭監禁了8天,且綁匪計畫無論是否取得贖金,都會撕票;他在將被大卸八塊前獲救,但之後,他的生活卻過得更放蕩了。

 

直到幾年後,他陸續經歷了三件危機,迫使其認真思考生命意義,一是父親墜機身亡,二是家庭企業面對破產危機,三是他接管公司後,赫然驚覺:員工們都不喜歡他作老闆──他彷彿夢中人被敲醒!

  • news-details
  • 員工滿意度調查裡,博多問:「你覺得公司要怎麼做,才能讓大家工作得更愉快、更好?」他沒想到眾人一致認為:「我們需要換一個老闆,我們不要Bodo Janssen !」(圖/記者辛毓珊)

危機越大珍珠越大,12年後重拾綁架回憶

博多於是接受建議,去修道院上古倫神父「靈性領導」的課程,其中他被一句話深深感動:「要領導別人之前,你先學會領導自己。」

 

他於是思考:「我到底要把自己帶到哪裡去?」並開始作功課,回想童年及過去所經歷的危機。

 

古倫神父給他一句名家的話︰「你要成為一個真正的人,方法就是學習如何『把你的傷口變為珍珠』。」他想:「那危機越大,這顆珍珠應該就越大。」

 

於是在經歷綁架事件的12年後,博多決定重拾回憶,嘗試轉化危機經驗成為生命轉機,探討:「這樁綁架案,到底對自己的生命,有什麼意義?」

 

他開始一天天去回想那8天裡,發生了那些事?寂靜中,他想起第一天,自己被矇住雙眼,綁在一張床上,四肢不得動彈,其中一個綁匪把他拉了下來,要他下跪…

 

生死交關的可笑念頭,12年後意義乍現

綁匪用槍頭抵住他後腦勺,說:「你馬上就要解脫了…」然而扣下板機後,什麼事都沒有發生,原來槍裡沒有子彈,對方只是想嚇唬他。

 

博多回想這一幕,更深地挖掘:「當時我的心情是什麼?我在想什麼?」

 

然生死危急時浮現的第一個念頭,讓他不禁覺得好笑,竟是:「博多!現在不能死,因為你要去上課!」第二個則是:「博多!現在不能死,不然你擁有這麼多好東西,好車、別墅、手錶…到底要幹嘛?」

 

他開始好奇自己當時的想法:「去大學上課,對我有什麼意義?成功於我,到底是什麼?」不斷思忖的他,終於找到了生命意義。

  • news-details
  • 會眾專注聆聽博多分享生命的危機經驗。(圖/記者辛毓珊)

活在「要追求成就」的轉輪中

快樂和死亡像「一體兩面的臉」

博多默想當時的念頭,並往前回推,想起父母對他的教育,就是:「認真工作,你就會獲得幸福,人無論如何都要勤奮。」他於是帶著「要追求成就」的價值觀,不斷在生命轉輪裡努力地奔跑。

 

他總是想,每天多兩小時工作,生活就會擁有更多幸福,再努力一點、再跨大步一點,幸福就會更大,可以買更酷的車、更美麗的豪宅…只要賺更多錢,總是能有更好的選擇—然而,這種幸福感多半只能維持三個月。

 

他坦承,三個月後內心會再次不安,躁動感甚至更大,「你以為是跑向天堂的路。其實卻正跑向地獄。」快樂和死亡像「一體兩面的臉」。

 

回首頓悟時,他感到不能再這樣下去了,以免活到最後卻徒增「錯過生命」的懊惱感,不斷後悔:我好像可以這樣做、或應該那樣做…

 

他也赫然發現,原來瀕死時,那些看似貴重的東西,轉瞬間都了無價值。博多不禁開始反省:「我到底花了多少精力,追求這些──死亡當下根本沒有意義的──東西?」又有多害怕失去這些物質呢?

 

若生命等同於物質,就失去了「自我認同」

若幸福取決於短暫,像房子建在沙地

他發現面對被搶奪的恐懼、感到即將要失去貴重東西時,內心的傷痛──自己原來重視「物品」,遠大過重視「人」。

 

博多說:「我們常把自己的生命,等同於那些物質。」然卻因此失去了「自我認同」,因為看重的是東西(物質),而不是人(生命)。

 

例如:人們可能很害怕失去「職位」,因為把職位「等同於自己」,或認為一旦失去工作,自己什麼都不是;他進一步思考:「為什麼我會害怕失去這些物質呢?關鍵就在,我認為那些東西是『我的』。

 

因為是「我的」東西,所以一旦失去,就意味著失去了自己(的一部分)。豁然開朗的他,於是決定:不要把幸福依賴在「會被奪走的事物」上,並非指要放棄物質,而是:不再以此為幸福的依靠

 

幸福不取決於未來、家道豐富、或身邊有哪些人(人總是來來去去),博多說:「若把幸福放在會逝去的人事物,就像把房子建在沙地上。

  • news-details
  • 博多分享,學會與「死亡」對話,會幫助你做出更好的決定。(圖/記者辛毓珊)

與「死亡」對話,會幫助你做出更好的決定

反覆回想自己臨死的場景,博多也開始發現:自己不再那麼害怕死亡了,死亡彷彿慢慢從「敵人」變成了「朋友」,而如何善用它呢?

 

博多說:「就是去跟它(死亡)對話。」他舉一個生活常例。

 

10年前某天,博多回家和妻兒分享,自己將計畫下周與友好的老客戶見面,並在隔天去釣魚──他很喜歡釣魚,故興高采烈地準備釣具。

 

未料太太表示,6歲的兒子剛登記了足球課,第一次的訓練時間剛好與計畫同時,博多陷入兩難,到底要前往釣魚?還是去看兒子的初次訓練?

 

他就開始跟「死亡」對話,已坦然面對臨死經驗的他,開始能「把死亡放在肩膀上」;他捫心自問:「如果你(死亡)那時來找我,這兩件事,哪一件會是我最後想經歷的?」

 

是獨自釣魚?還是闔家前往看兒子的足球訓練?答案立即了然於心,博多毫無疑問的選擇了後者。他說:「當你學會跟死亡對話時,就會找到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事情。

 

他也回想起,爸爸墜機身亡的事情。

 

無人能料,父親會在65歲生日前兩周,因自架小飛機而失事;因而關於死亡,博多更體悟:「你不知道什麼時候會死。於是,生命如何「真實的獲得滿足」?

 

他認為要學習:讓「每一個現在」就是最好的狀態

 

第8天,在將喪命前獲救

不再恐懼死亡,人就不再受制

最後,博多分享另一幕綁架場景。他在第八天被放進了浴缸,綁匪丟下一顆藥,並說:「你吃掉它,這樣你就不用擔心接下來發生的事了。」原來,綁匪即將要置他於死地後拋棄。

 

極大的恐懼同樣臨到他,然而正要吃下藥前,他想起當時腦海閃現的畫面:一些他最珍惜的人們,以充滿愛的眼神看著他…回想時,他突然有個想法:「我能面對死亡,我接受死亡這件事…我不再恐懼了!」

 

突然間,生命出現了一種輕鬆:原來不再恐懼死亡,就沒有一人事物能綁住自己了。

 

也就在當年那時刻,一批德國特警衝進了屋子,他在兩個不同的時空裡都獲救了。

 

以「孩童般喜悅的眼光」作為生命目標

獲救6個月後,電視台邀請博多上脫口秀節目「1989年」,但當時他還無法面對此事,然會收看此節目,某次看到一位高齡95歲的老太太受訪,對方是鐵達尼號沈船事件的倖存者,電視台為了達謝而贈禮。

 

而那老太太望著禮物的神情,讓他難以忘懷——電視台特寫對方的眼神,完全流露出了「像小孩子獲得禮物」而充滿喜悅的神情。

 

博多因而體悟,生命最重要的事,就是:看見一個人的眼神裡充滿感謝的喜悅。

 

2012年時,他跟妻兒走在一條古城街道上,突然絕美的琴音入耳,原來是一個移民,坐在地板上拉著小提琴,對方壓低的帽子遮住了臉,但突然間就抬起了頭來,博多看見了他的眼神,同樣像孩童般散發著純潔光芒。

 

他於是下了決定,未來要做什麼?要投入什麼?就是:讓所遇到的每個人,眼神都可以露出這般喜悅。

 

這於是成為他企業經營的目標,當然,他知道不能控制他人,但身為一個父親、先生,以及企業家,他可以去創造讓這件事發生的「環境」。他決定要讓每個員工在足夠的條件裡,能過得幸福。

 

此後,他徹底改造企業經營方式,三年內,營業額加倍、員工滿意度從低於10%提升到90%,顧客再推薦率高達98%...集團成為德國北海岸和波羅底的海沿岸旅館界的龍頭,且獲獎無數;2017年時,德國「哈佛商業經裡雜誌」,甚至稱該集團改造為「德國企管界最重要的轉變」。

 

相關報導》古倫神父談靈性領導:交棒者要學「忍住和失望」,接棒者檢視3盲區!

  • news-details
  • 博多的生命分享令人動容,結束後會眾掌聲久久不己。(圖/記者辛毓珊)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