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電影「芭比(Barbie)」裡的一角「怪芭比」由凱特麥金儂(Kate McKinnon)飾演。(圖/IMP Awards)

電影「芭比」賣座的同時,玩具廠商美泰兒(Mattel)打鐵趁熱、推出其中一個真實版娃娃而引起熱議,那就是因電影走紅的「怪芭比」!

 

不少網友見狀後,紛紛留言:「要收要快!」、「是我見過最漂亮的芭比」、「她超棒的,很有智慧」…此一角色在電影裡原是邊緣人物,是一個在人類世界被玩過頭的娃娃,後來自體變異而離群索居。

 

你是否也曾著迷於有「怪怪氣質」的影視人物呢?以下,邀請臨床心理師及輔導經驗豐富的牧者,分享為什麼人們會認同「怪角色」?

  • news-details
  • 左圖:「小魚兒心理治療所」臨床心理師呂幸芳;右圖:2008年電影「無敵浩克(The Incredible Hulk)」,主角因實驗意外產生異變,被激怒時會變成綠色巨人並擁有無窮的力量,為避免自己成為武器而過著逃犯般的生活。(圖/呂幸芳提供、IMP Awards)

變態相對於常態,心理學從「疾病」概念審視

呂幸芳表示,「怪異」的說法較白話,專業心理學是從「疾病」的概念來看待「abnormal(異常)」,中文譯為「變態」,以「變態心理學」探討各種心理疾病,例如:憂鬱症、焦慮症或邊緣性人格等。

 

變態相對於「常態」,不同的心理疾病依照診斷標準,會有不同的列表,而其中,最重要的判斷關鍵在於:有沒有影響到個案的日常生活?

 

若對方已經沒有辦法實踐目前的角色,例如:學生無法上學、上班族無法做好工作,造成了日常生活的障礙時,診斷才可以被確定。

 

呂幸芳說:「所以你可以說,變態跟正常的一個差異性,就是有沒有影響到他的日常生活?」

 

何以認同怪角色?從「社會發展理論」反思

呂幸芳回憶,綠巨人「浩克」這部電影對自己很有啟發。

 

無論是主角外型或故事情節,都打破了美的公式,她不禁思索,自己是否長久以來,已被社會「美的標準」所定型甚至僵化?「我開始有所謂的人我之分,能較客觀從不同人的視角看事情;是自我成長滿大的一個改變。」

 

當代的電影角色,已更多傾向於挑戰傳統的刻板印象;而為什麼人們會認同怪角色,甚至有些是「明顯呈現病態或反社會行為的角色」呢?

 

據心理學家艾瑞克森(Erik Homburger Erikson)的社會發展理論,人的一生從嬰兒期到成人晚期,可分為8個階段,各階段都有要克服的新挑戰,而每階段都建立在前一階段完成任務的基礎上,若未能完成,則會造成未來的問題。

 

呂幸芳引述此理論說明,當孩子生活在比較權威的管教下,一直被要求表現良好、乖巧、聽話,進入青少年學習自我身份認同時,很多人反而會在這個發展階段停滯或卡關,以至於面對下一個階段如職場或婚姻時,多少受到了影響。

  • news-details
  • 人透過看到及認同一些角色,而獲得「控制感」,稱為「投射」。(圖/shutterstock)

用「投射」獲得控制感,滿足無法實現的一面

人們認同怪異角色,某個程度反映出「心中無法實現的一面」。

 

呂幸芳說:「就是所謂的『投射』,人透過看到、認同這些角色,而獲得一種『控制感』。」有人也會藉「標新立異」引起注意,來獲得被關注的滿足感。

 

她分享所觀察的現象。教會裡,有些孩子會在遊戲中選擇看似怪異的角色,但卻從中感受到美和能力;她會藉此關懷,與對方討論喜歡哪一個角色?為什麼?

 

有時,孩子所喜歡的角色特質,剛好與現實生活中的自己相反,她會再引導對方看見自身的內在世界、深入去談自我形象感受負面的原因,並反思所處的關係狀態。

 

「當一個人喜歡一個東西時,其實都可以去看到:他喜歡這個東西的背後原因。」呂幸芳表示,也可能出於跟隨流行的「從眾心理」,害怕被排擠在外。

 

卸下「小丑」面具,來到優游空間作自己

呂幸芳也曾多次與個案談論電影《小丑》,在她的治療所中有一個空間叫「小丑魚」,一方面來自「海底總動員」的可愛主角,她常藉此表達:「每個人進來這裡,就是把面具拿下來,呈現一個最真實的自己。」

 

即使面對自己時,可能會感受到很多負面情緒,包括:孤單、害怕、罪咎等,甚至發現到軟弱、醜陋、怪異、不堪,只是以往被視而不見。

 

路加福音5:32耶穌說:「我來本不是召義人悔改,乃是召罪人悔改。

 

呂幸芳會對個案說:「當你可以接受不完美的時候,你就是真正的完美。

 

不要用世俗的完美定義自己,卻忽略神所賦予個人的獨特之處,在教會裡,她看見有殘障人士擔任招待,總是笑臉迎人、即使身體有缺陷、說話不太清楚,但臉上卻滿有榮光。

 

呂幸芳以此勉勵:「我們的焦點要放對,是放在世界的眼光中?或是放在神的身上?那就有不一樣的答案,而神給我們的,就是最完美的。

  • news-details
  • 左圖:1990年奇幻愛情電影「剪刀手愛德華(Edward Scissorhands)」,主角為住在古堡中的半成品人造人愛德華,其雙手為剪刀所取代;右圖:2019年驚悚劇情電影「小丑」(Joker)」,刻畫主角因社會拋棄及嘲弄而成為反派的過程。(圖/IMP Awards)

怪角色有時代性,怪異較常見的三種類型

雲林福氣教會劉軍廷傳道則分享,怪異角色有個特點是有其「時代性」,過去覺得怪的,現代社會未必令人感到不尋常。

 

他從豐富的教牧輔導經驗裡觀察到,怪異現象主要表現在「行為、心理及價值觀」三方面。

 

行為如:言詞激烈、不斷更換男女朋友、學生連續缺課等;心理則如:憂鬱、焦慮、自戀狂、自我放棄、自我隔離,以及價值觀例如:因扭曲的金錢觀,導致債務越滾越大,或用不正當的方式賺錢。

 

而談到近期熱門電影「芭比」,劉軍廷感到很特別,因為他與許多年輕人──無論是美國的或臺灣的──談論起這部電影時,很多人都對影片傳達的自我認同、追尋意義、追求真實等價值,發出了普遍的共鳴

 

同理不等於認同,「兩個原因」引發共鳴

而個人是否曾經認同過一些「怪角色」呢?

 

劉軍廷說:「其實,同理,但不一定是認同,比如說怪盜亞森羅蘋、蝙蝠俠,我想很多人某個程度都會同理他們,但不一定會認同他們的極端做法。」

 

他也指出,人們對怪角色產生共鳴的「兩個原因」,一是,從怪角色身上感受到「自己對社會現實的失望和失落價值」,例如:對生命意義的困惑、公平正義等,這種共鳴感,使得人們更容易去理解和同情這些角色的行為。

 

其次,人人內心都有「獨特的缺口」,怪角色的故事能引起這些空虛的共鳴,並提供某種程度的安慰。例如:重男輕女或單親家庭的孩子,可能更渴望被愛,也往往會在怪角色身上找到自己的共鳴點。

  • news-details
  • 2005年電影「蝙蝠俠:開戰時刻(Batman Begins)」,描述主角蝙蝠俠的起源故事。右圖:雲林福氣教會劉軍廷傳道,他說:「同理但不一定認同,比如怪盜亞森羅蘋、蝙蝠俠,我想很多人某個程度都會同理他們,但不一定會認同他們的極端做法。」(圖/IMP Awards、記者辛毓珊)

所需的不是興奮劑,而是內在長久不息之力

近期,劉軍廷與年輕人對談時,普遍讀到了他們的「無力感」,言談間因現實環境裡所遇到的諸多困境,而透露出一股無奈沮喪的情緒。

 

包括:無論怎麼存錢,好像都買不到房子?那何必存錢?好好工作的目標又是什麼呢?未來,似乎有太多困境難以克服,包括:全世界各行業的產業鏈、利益分配、勞力分配等,似乎越來越失衡了。

 

年輕世代,本是該抱以夢想跟期待的年紀,卻因大環境而越來越感受「不可能」,他也遇到一些四、五十歲的中年人,面對一成不變的生活,不只有無力感,還開始產生許多負面思緒,因而不知所措。

 

「雖然他們想要像芭比一樣,能有勇氣去改變,但卻找不到那條路,無力感、沮喪、無奈…我覺得這是更深的一個共鳴。」

 

人們可能因此把這份無力感,投射在影視上讓自己感到有力量的角色,藉此獲得了一些內在安慰,觀影時覺得:「好棒噢!我要是能這樣就好了!」但走出電影院後兩、三天,可能又回到現實的無力感裡。

 

難道只能活在矛盾中嗎?我們真正需要的,究竟是什麼呢?解方不是從空中閣樓所獲得的一些興奮劑,而必須是一個「由內而發、長久不息的力量,好真實地推動在真實世界裡的自己、去做到真正想做的事情。

 

劉軍廷說:「所以當我們去看一部電影、聽到一個故事,或閱讀一篇媒體報導,引發內心共鳴認同時,可能正是一個機會,可以讓自己反思:我有什麼對所處的社會,感到失落的價值感?有什麼空缺的心理需要?」

 

「接著,我們要回到神的創造裡思想,並在耶穌的愛裡找到解答。」

  • news-details
  • 左圖:近期熱門電影「芭比」裡的「怪芭比」,她因自身變異而遠離一般芭比的生活圈,在「典型芭比」遇到困難時為她指出了「前往真實世界」的出路。右圖:2003年冒險動作電影「神鬼奇航:鬼盜船魔咒」裡不按牌理出牌的傑克.史派羅船長。(圖/IMP Awards)

人對自己的「真認識」是從「啟示與領受」而來

電影終究是一部電影,為了票房多會提供皆大歡喜的結局,例如:「芭比」裡男女和好、彼此尊重,然而現實生活中,這正是困難的功課。

 

劉軍廷說:「只有回到神的創造裡,才會找回真實感,但尋回真實感還不夠,我們還需要耶穌的愛,因為靠著自己,即使明白了還是做不到,因為羞愧與罪惡感是一切的瓶頸,但在耶穌裡這兩個都被拿掉了!」

 

「你我是特別的」並不是一個抽象的形容詞,每個人都可以在耶穌的愛裡,將所有的「怪」恢復成被創造的「獨特」,我們也應該更真實擁抱那份獨特,向神說:「願祢的旨意行我身上,如同行在天上。」

 

人對自己的「真認識」不是從比較來的,而是從「啟示與領受」而來。

 

發現生命缺口?就是天父顯明:改變的時候到了

在教牧輔導現場,當個案說出內心負面情緒時,劉軍廷會於傾聽後詢問:「你有沒有想過,有這樣的一個負面情緒,是神要讓你看到自己的一個生命的缺口?會不會這是你人生的一個機會,神藉此向你顯明?

 

他發現,常常這一問,當事人就可以從所處的困境,看見真正的亮光,因為對方看見了神的心意,就開始變得不一樣了所以,他也勉勵:「我們不要一直聚焦在自己的困境、苦難或缺失裡,而是要去明白在這一切當中,天父的作為到底是什麼?我覺得這個才是最重要的。」

 

劉軍廷傳道禱告

愛我們的天父,

 

謝謝祢透過各樣管道顯明慈愛信實、何等憐憫我們,整個人類社會越走越偏頗,但在這偏頗的時代裡,祢仍不離不棄的愛著我們,讓我們在主耶穌基督裡,恢復被創造的形象,滿有尊貴、榮美、自由。

 

主啊,是的,我們的人生有很多的傷口,我們也傷害過別人,可是在您的引導下都要作那新造的人,好叫天父得到榮耀,從這些怪異角色的電影裡,我們也更看到身為神的兒女,能如何在這時代做一盞明燈,讓許多還不認識主的人,可以看見信靠耶和華的人,何等有福!

 

謝謝主!我們奉主耶穌基督得勝的名禱告。阿們!

 

相關閱讀》

掙脫30年的遺棄及退縮,耶穌用愛拯救,前工研院副院長成全職傳道

  • news-details
  • 人對自己的「真認識」不是從比較來的,而是從「啟示與領受」而來。每個人都可以在耶穌的愛裡,將所有的「怪」恢復成被創造的「獨特」,我們也應該更真實擁抱那份獨特,讓神的旨意行自己身上,如同行在天上。(圖/shutterstock)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