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知道,孩子找麻煩做出不良行為時,是因為,想吸引父母的注意力?
身為父母,到底該如何處理孩子的不良行為?
《為什麼兒童會有不良行為?》一書由「大光出版社」出版,作者布魯斯・納蘭摩爾(Bruce Narramore)指出,孩子的不良行為是一種嚴重信號,背後隱藏的意義為「孩子的需要沒有充分得到滿足」。
孩子發生不良行為的原因
身為父母,或許有過如此經歷,因手頭工作而無法滿足孩子希望被「陪伴」的需求時,通常,孩子會覺得不高興,認為自己被摒棄、不受重視,以致「找些麻煩引起你的注意」。
此種狀況,是因孩子想告訴你——當他很乖時,你不注意他,他只好找些麻煩吸引你的注意。
並且,孩子還會看著父母會採取什麼行動,於是,你就中了「圈套」;當你「注意」了他,正是他經由行為而尋得的,也就等於,間接「鼓勵」或「增強」孩子因著想獲取注意而有的不良行為。
孩子的許多不良行為和問題,常是按此原則運行。當他們的身體和情緒需要未獲得滿足時,會轉向矯偽行為。
舉例,當孩子覺得孤獨、不被接納,被孤立、遺棄時,經常會產生「為獲得注意而有的不良行為」。孩子知道這樣做,若是引起足夠騷動,父母就會跑來,給出他們所渴望的注意力。
導致孩子產生問題的五原因
神創造每個人,都有一套基本的情緒、生理、社交需求,並且指派父母去滿足孩子的這些需求。
每個孩子都當知道自己「是個有用且重要的人」,每個小孩也想覺得自己是否為「合適且有能力做事的人」。
然而,當這些需求沒被滿足時,孩子會開始覺得孤單、壓抑、不安或不安全。事實上,無人喜歡這些不良情緒,所以他們迅速學到一些技巧,以暫時擋開這些痛苦感覺,找尋可取代這些需要的行為。
通常,導致孩子產生問題的原因,有下列5點:
1)孩子有需要或某種願望。
2)這樣的需要或願望沒被滿足。
3)孩子開始覺得沮喪、孤單、不愉快、不受重視、不安、自卑。
4)為逃避這些不良感覺,孩子運用其他方式,產生代替或假冒的滿足感。對孩子和家庭而言,這些行為經常不受歡迎,而且有害。
5)父母對於孩子「為了滿足需要而犯的錯誤」,所表現出的反應,使得問題永不間斷。
必須承認,大人時常是在孩子表現出不良行為時,才給予他們最清楚、最好、最完全的注意力。
大人通常都是在孩子「惹了麻煩」時,才急忙放下手邊的工作趕到,仔細盯著眼查看,給予孩子完全、不可分割的注意力。大人已經在不知不覺中,對孩子的不良行為有所回報,也就是給了他們想要的東西——「完全的注意力」。
因此,父母需要查驗一下,此不良循環如何產生。大人必須摸索出能做些什麼,以期更有效地滿足「孩子的需要」,使之不會以「替代品」來獲得滿足。
一旦我們認識了其中作用,即能避免許多家庭衝突,建立和樂而無困擾的家。
了解孩子需求和願望的最佳辦法
想了解孩子需求和願望的最佳辦法,就是「設身處為孩子想一下」。
許多時候,孩子找麻煩,僅是希望逼父母對他們產生更多注意,甚至,開始之前就猜想到此行為會使父母暴跳如雷,然而,還是開足馬力去做。
父母可反省一下,要如何幫助孩子「滿足需要」,以免變成「孩子為得到注意力而產生不良行為」。
需要1》愛是不夠的
光對孩子有「愛」是不夠的,他們需要有「深切的歸屬感」。
孩子需要感覺到,自己是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需要有人聽他們的聲音;需要自己的願望和感覺被列入考慮之內;需要父母的時間;需要看得出父母所做的行為,是將他們視為最高優先順序。
需要2》孩子覺得不被愛的時候
當孩子感到不被愛時,不一定會以沮喪來回踱方步、反應出自己有多孤單,或是打算做些如自殺之類的激烈行動。
當孩子缺少愛和被接納的感覺時,會從許多方式中表達出來。有些孩子僅只是降服於這樣的感覺,於是變得消沉;有些則變得喋喋不休,無所事事;有些變得自負而令人討厭;有些變得滿懷敵意;另外一些則尋找其他愛的來源。
需要3》父母的優先權
當孩子感到孤獨隔閡,經常是來自兩個源頭。第一,父母花費多少時間和他們在一起;第二,這些時間的「品質」如何。
基本上,「品質」乃意味著,用多少熱情來傾聽孩子的心聲,尊重其思想、感覺,享受在一起的時間,這三者的總和。(瞭解+享受=愛的感覺)
父母應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與孩子相處所花的時間總數上。反之,當父母陷入繁忙例行工作時,將不知不覺失去在家庭中真正相處、彼此關懷的時間。
若你發現,家庭陷入「忙碌的圈子」,不妨坐下來仔細衡量孰輕孰重,或許對你將有所幫助。把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寫出來,將之按先後順序排列——配偶、孩子、與神的關係,通常排在順序單的上頭。
最能改變生活型態的方法之一,就是與家人拿紙、坐下來,重新安排時間表,這樣,你就可以花較多時間,在有價值的事上。
魯斯・納蘭摩爾強調,聖經告訴我們「兒女是耶和華所賜的產業」,也提到「父母喜愛兒女」。當我們仔細探討行事的優先順序,學習真正欣賞我們的孩子,真是幫了自己和孩子一個大忙。
當孩子們感到「重要」和「被愛」時,會發展出對生命樂觀的看法,也就不必為了贏得注意力而製造各種衝突性的不良行為,同時,父母亦會發現孩子帶來的快樂而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