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新北市一名小五女童隨同營隊獨自爬上海拔4130公尺的安娜普娜基地,引人思考冒險能帶給孩子什麼體驗?父母又該如何放手?(圖/shutterstock)

日前,新北市一名小五女童,利用寒假時間展開壯遊,報團跟隨台師大退休教授、國內知名冒險教育專家謝智謀,挑戰攀登海拔4130公尺的安娜普娜基地,這不僅是她第一次外宿,先前更沒有攀登百岳經驗,在11天的行程中,不僅要忍受零下10度低溫,更沒有父母陪伴在側。

 

「冒險」可以帶給孩子怎麼樣珍貴的人生體驗?父母該如何放手讓孩子獨自去冒險?聖經如何看待冒險?值得基督徒思考。本報邀請東海大學博雅書院思維探索導師暨《放手,不放養》作者許恆嘉分享其看法。

冒險讓孩子獨立自主體驗生活

談及新聞中,獨自挑戰攀登海拔4130公尺的安娜普娜基地的11歲女童,許恆嘉十分讚賞其父母及謝智謀老師的帶領,他們不僅讓女童在可見的範圍內做準備,也有經驗的傳承,冒險的成分在於女童個人的未知及見識。除了外在天候、地形和身體狀況上屬於不可控的範圍,事實上,路線安排、後勤資源強大的團隊已做完先前預備。

 

許恆嘉分析,若一個都市人去到另一個都市區,並不會有冒險的感覺,頂多覺得在探索,但若去到不熟悉的深山,就可稱為冒險;相對於原居於深山的當地人而言,卻是熟悉之環境。同理,險峻的高海拔安娜普娜基地,對登山者會是挑戰,而能生活於此的當地人卻是日常。

 

冒險分為「當下經歷」和「完成之後的體悟」,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其中思考的部分只有親身體驗的本人能夠去完成。無論冒險或壯遊,提供給孩子不同於日常生活的環境,產生刺激,讓孩子重新去盤點、認知不一樣的世界,冒險回來後,便可能產生和原生家庭、同儕、原本居住環境不同的觀點。

  • news-details
  • 冒險和壯遊帶來的體悟,只有孩子能夠自己思考與經歷。(圖/shutterstock)

以VSAI理論,學會放手

他進一步說明:「冒險產生的刺激可分為短、中、長期,促使孩子開始思考:『我在乎的到底是什麼?』而對生活的願景(VSAI)也會產生重組。」

 

許恆嘉著作《放手,不放養》一書中,提出VSAI理論:

V(vision)代表願景,指子女在乎的事,

S(strategy)是策略,指在乎的事為什麼沒發生;

A(approach)是方法,指的是完成願景的方法,

I(implementation)則是執行,讓孩子在行動中使在乎的願景能夠發生。

 

他接著以自己的女兒為例,指出她從前非常在乎讀書這件事,其願景(V)可謂學業成就,但進入高中時找不到讀書的意義,而感到失落,而開始思考策略(S);在家長協助與鼓勵下,她前往蘭嶼打工換宿半年,回來之後,找到人生的意義:「好好活著」,也就是經由這個過程(A),順利回到學校學習,從此好好的讀書、考試、追劇、看漫畫攝取各面知識,實際執行享受現階段生活的每一刻(I),最終,在考大學時獲得學測滿級分的佳績。

 

  • news-details
  • 許恆嘉的女兒從打工換宿經驗中,體驗到人生就是要好好活著,因此專注在每一個當下,好好的讀書、休閒。此為示意圖,非當事人。(圖/shutterstock)

許恆嘉分享,女兒在蘭嶼時,與其說是冒險不如說是生活。女兒曾在蘭嶼農地上幫忙割稻子,對於從未割過稻子的她,是個全新的體驗,不僅體驗了割稻子的過程,更親自聞到稻麥香。

 

此外,女兒也嘗試潛水、捕捉貝類,甚至還嘗試以沒有揹氧氣的自由潛水。這些都不是女兒熟悉的,但她都做好準備去嘗試,因此每次都很安全的回來。女兒更跟他分享,自己曾下潛到海深處,體會到因水壓緣故耳朵產生疼痛。熱愛登山的女兒目前已經累積攀登超過五十座百岳,更有帶隊登山的專業。

  • news-details
  • 認知到孩子足夠有能力獨立,父母便能學習放手。(圖/shutterstock)

極大的關鍵在於:父母放手讓孩子去冒險。該如何放手呢?

 

許恆嘉說:「把事情弄清楚,並做好準備,父母就比較敢放手。有時候父母敢不敢放手不是真實的理由,只是心裡過不去。」父母必須直接跟孩子互動,過程中需意識到孩子已經有能力,並且已經做好準備;有些父母會一直習慣於原本的角色,沒有做好準備進入新階段,孩子自然也無從預備,因此需要轉變自己放心並放手

 

踏上冒險的旅途,孩子就必須學習獨立,自行打理生活的大小事,例如:自己煮飯、開始學習自己做決定。許恆嘉分享,自己在大學校園陪伴學生經驗中,最常聽到學生抱怨:「連吃飯都要自己做決定,好難啊!」高中以前,學校有供應營養午餐,到了大學除了要煩惱吃什麼,若是自己煮飯則連買菜、做菜都要煩惱。

  • news-details
  • 自己打理三餐是孩子學習獨立很重要的過程。(圖/shutterstock)

聖經是一本冒險史

許恆嘉表示,無論父母或孩子都要學習。從聖經來看看。

 

若能為聖經下一個副標題,他說會下:《聖經:人類的冒險史》,整本聖經就是一場冒險,從耶穌基督身上即可看到,他是如何獨自面對法利賽人的刁難、整個傳統以色列的文化社會及權力結構、更艱鉅的是要一個人走上十字架。

 

因人類總是遠離神說:「上帝,不用你陪,我自己冒險。」然而,若有一人告訴你,跟著我去冒險就會死掉,你會跟隨嗎?大多數人的反應大概都是否定的。唯有體會到人類的有限時,才會轉而尋求上帝幫助。

 

「然而耶穌卻回應:『沒關係,我照走,我知道我會上十字架,是按著父神的旨意去。』」耶穌道成肉身,獨自面對冒險的孤獨,不僅是跟隨三年半的門徒不明白,更被親近的門徒出賣,甚至知道對方要出賣他,仍原諒對方說:「你來要做的事,就做吧。」

所以,要從聖經學會如何冒險? 學耶穌。

  • news-details
  • 耶穌基督的一生,即為世人示範出何為冒險。(圖/shutterstock)
  • news-details
  • 東海大學博雅書院思維探索導師暨《放手,不放養》作者許恆嘉勉勵,對神而言,離開祂的同在才會是真正的冒險。(圖/許恆嘉 提供)

採訪尾聲,許恆嘉說:「所有的冒險在上帝的眼中都不是冒險,只有遠離上帝才會是。」無論是父母還是孩子,都要邀請上帝參與在人生的冒險中,父母做好準備,培養孩子能力,得以放心;孩子則學習勇敢,努力多方的嘗試、挑戰,享受在上帝的同在中,相信會有豐盛的收穫。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