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母虐童案新聞仍在延燒,對於未成年孩童的離世,令人無比難過,而整體社會與體制,又該帶來哪些反思?
台北市市長蔣萬安於FB深表痛心:「沒有人是局外人,大人的不對,要由大人來補救。心懷慚愧的我們,必須相互合作,把這次事件,當成我們打造一個更完善兒童保護機制的轉捩點。」
教會與基督徒當如何更積極來反思及因應?!
伯大尼兒少家園院長江秀圈,總被孩子暱稱「甜甜圈」院長的她,其實早有深覺,看重社工及教保人員是當務之急。
該事件出現之前,她已看見許多熱情滿滿的年輕社工,從原本躊躇滿志到紛紛轉行,更說明,保母虐童案牽扯出的社福體系,是一個關鍵議題,或許也能成為另一種「轉機」。
她提醒,社會對醫治身體的醫護人員,都給予相當的尊重,而相對關懷人身心狀況的社工、教保人員,卻相對不被社會重視。特別,此保母虐童及社工與機構問題,接連遭社會輿論圍剿,的確令人扼腕;而一位捨法律選社工的青年,勇於為社會服務,卻成了上銬、個資幾乎公諸於媒體的焦點,恐造成社工可能成了一個大家不敢選擇的行業。
對於未成年幼童的離世,整體社會與體制,該帶來哪些反思?家庭功能無法完全發揮的不健全情形越多,讓社會的需要就越多,保母、社工、教保人員對於許多安置機構都是遠遠不足的。江秀圈提醒,所以這是整體社會需要一起面對的課題。
身心問題,其實猶如「隱形炸彈」
針對這起令人髮指的保母虐童案,已超乎常人想像,許多虐待致死的行為,不禁讓人思索,當初,機構把關保母的機制,審視過程中…等等,到底哪時候出了問題?
江秀圈提醒,因為身心問題有時是很容易「隱藏的」,如同「隱形炸彈」,不知何時會成為觸發的引爆點,事實上,保母虐童案的後續處理,不僅是法律問題,也是社會要共同承擔,付上社會代價的 ,更要小心處理。
如同報章所點出,保母的種種不人道做法:孩子全身多處傷痕、指甲被拔光、骨盆及四肢都被打到變形,可見該保母身為照顧者,行為卻顯現不當動機,案件背後的成年人心理是一個複雜議題,涉及多種心理和社會因素,如發洩壓力、情緒勒索、過去創傷投射等。
過濾照顧保母或出養家庭等人,相關機構都有把關機制,然而,安置機構多是接納創傷兒少,幾乎需要「身心諮商服務」。社會體制對於身心議題不夠重視、或者諮詢機制不足等,多會讓社會再付上極大代價。
江秀圈說明,伯大尼兒少家園經營以夫妻為照顧者的「家庭式安置」,收納創傷兒少直到18歲離院,期創造完整的家庭式照顧,減少兄弟姊妹必須依性別或年齡,被分開派案照顧的無奈。
目前接納個案已有五組「親手足」,幫助確保孩童在基督的愛裡、安全的生活、正常的學習範。平日,有些孩子需要安排心理諮商的協助,因為在原生家庭種下的傷害,仍有一條極長的身心復原之路要走。
她殷切地說:「期望社會可以轉一個觀念,對於身心諮商,就如同上一趟『心理的健身房』,平時就需要做好心理健康的保養。有專業的身心教練幫助,必要時正確用藥,相信能健康面對身心障礙者議題,進而促成一個健康的社會。」
來到伯大尼的孩童多遭受不當對待,他們就如同一個一個「小火山」。江秀圈喜樂於看見孩子在這此成長,兩年多來,火山爆發頻率越變越小。
孩子進入「安全」的環境感,有人安定學習、有人進入校隊、有人喜歡畫畫,都得到很大鼓勵。當孩子長大離院後,無論就業或繼續就學,幾乎都沒有再去犯罪觸法的問題。減少變成犯罪的青少年,才真正是社會的福音。
感謝神,教會很有福氣,有基督的愛,以及關心家庭議題的課程講座、主日學教導,還有其他家庭可彼此幫補學習,看見其他人的教育方式及不足之處,都可幫助家長與孩子,不再依照情緒性方式去處理生命狀態。
教養孩子在E世代更具挑戰、不易,江秀圈鼓勵父母們,取用提摩太後書1:7,神賜給我們不是膽怯的心,乃是剛強、仁愛、謹守的心,來養育孩子。
Fight.K國際「心」教育執行長梁蓓禎點出,此新聞事件最被淡化的是:父母。(圖 / 本報資料照、 shutterstock)
無人想發生不幸,事件中的「父母」被淡化
梁蓓禎身為FIGHT.K教會主任牧師張蒙恩的妻子,於2015年離開教職,現為Fight.K國際「心」教育執行長。她受訪時表示,整個新聞事件都讓人難過,悲慘的背後更牽扯太多層面,包括家庭功能、保母機能、社工體系等,若只是單純以某個點去論斷或責怪,可能情緒宣洩過後,事情就被畫上句點。
沒有人想要發生不幸,而為孩童、社工表達不捨後,該如何避免再發生憾事?
這起事件最被淡化的是:父母。
梁蓓禎提醒回到原點,若家庭功能較正常發揮時,其實就較能減緩社會缺乏之處。實際上,全民有責,無人能置身事外。而身為家長,更該關注什麼呢?
聖經〈詩篇〉127:3教導,兒女是耶和華所賜的產業;所懷的胎是他所給的賞賜。孩子是天父所賜產業,父母接受這份產業時,是否當成「禮物」?或是不想面對的「意外」?當出發點不同時,結果也會不同。
甚至,有時父母滿心歡喜接受禮物,會用自己認為「最好」的方式去照顧、教導,卻不一定是最適合孩子或正確的方式。反之,若不珍惜禮物,就更無正確性可言。
父母是在地上被神所託付產業(孩子)的管理者,有信仰的父母親,更應把孩子時時帶到天父面前,建立一個「第三方」,也就是從神真理而來的共同價值觀,而非按著爸媽心情來決定教養,而是按著天父的真理。因為天父對於每個孩子,都有美好計畫。
不可不管教孩童;你用杖打他,他必不至於死。(箴言23:13)
因此,當孩子面對管教時,不會誤認其做錯事被處罰;受規範,並非爸媽喜不喜歡的問題,當孩子減少「被拋棄」的不安全感,才能回歸到合宜親子關係。
梁蓓禎在第一線陪伴過許多父母、也照顧許多孩子,她直言,當面對願意學習的家長,相關課程、親子教育等會提供相當的助力;反之,父母親「拒絕改變」所衍生出的問題,反而更需要積極因應。
鼓勵教會更應積極思考,如何幫助基督徒父母、未信父母培育孩童。若只認定在「來教會可以建立好品格」而已,就實在太可惜了!
你們作父親的,不要惹兒女的氣,只要照著主的教訓和警戒養育他們。—以弗所6:4
牧者及弟兄姊妹都應反思》
孩子送來教會學習品格後,課業還是比生命重要?
如何讓人看見,孩子進步的能力,不是補習補出來的,而是天父的教導?
或者考上好學校比跟上耶穌,更對人生有幫助?
孩子能敬畏神而不會目無尊長嗎?
有神同在的福音,是否成為一種生活型態?
當教會能更積極地靠近未信者的擔憂,創造每一次對話的機會,用聖經角度去連結、去幫助,並將人帶到真理面前,不再只停留於被動式地為人代禱、解決病痛,人才不會在滿足慾望後而離開了神。
陳光道牧師點出正常的家庭運作,無可取代。(圖 / 陳光道IG、shutterstock)
父母該如何當父母?
陳光道牧師與妻子已升任祖父母,看待「保母兩姐妹虐童案」,深感這是一個令人悲痛的社會事件。
他表示,正常的家庭運作,無論如何,孩子都要「父母自己帶」才能安心。很難想像,一個父母會把孩子交給非生養的保母來照顧。即或交付給保母,一般父母也會按時接送,並相當留意且敏感於孩子的反應。
看哪,耶和華大而可畏之日未到以前,我必差遣先知以利亞到你們那裡去。他必使父親的心轉向兒女,兒女的心轉向父親,免得我來咒詛遍地。
神的話告訴我們身為父母的心,當轉向自己的兒女;也讓兒女的心因著轉向父母而能得著真實的安慰,免於咒詛,並而能帶下祝福。
身為父母擁有一個很神聖的責任,是神所賦予父母的,就是擔負培育和成全下一代,因為兒女是神所賜的產業。唯願天下父母,都能盡己之力,來成為下一代的祝福。
—瑪拉基書4:5-6
陳光道指出,現代人生活不易,整體大環境下「雙親往往都需要工作且繁忙」,很容易為了家庭經濟需要,無形中忽略孩子成長的需求。
何況,此案中因著父親失蹤、母親入監,傳統上,或有祖父母或親戚來協助照顧,但這個家連這第二層的功能也缺失時,只能仰賴社會資源照顧。
所以,實際上若遇到失卻人性、唯利是圖的褓母,註定這孩子必然身心傷痕累累,即或看來好一些的褓母,也難以全然取代親生父母的撫養。
養育孩子的「次序」,對你來說優先嗎?
身為過來人的他,可以理解身為父母的為難,但更重要的是,對事情的先後次序、輕重緩急的認定。
若父母能把養育孩子擺在重要的次序上,即或是保母,也能有國家社會的認知,知道孩子是未來的主人翁,而盡已之力來陪伴孩子的成長,相信如此悲劇能減少和降低。
回到基督信仰,亦看重家庭功能和教育,而「家」本就是國家社會最基本單位,基督信仰也是從家庭開始。家庭是孩子最重要的培育場域,在每一階段,都有不同需求和成長困惑,身為父母需不斷調整身段,並學習如何扮演好成就孩子生命每一階段的責任。
不可否認,身為父母是沒有放假的!這一個終身職,是重要且榮耀的職位,也背負終身學習的角色和職責。
願透過這次事件,無論是社會或個人,不是只停在漫罵、指責,而能反躬自省,更加看重家庭,並深植家庭的建造,好使這樣的悲劇不再發生。
「即或我和妻子都已經退休了,孩子也都在婚姻家庭的階段,我們身為父母的,仍是常常想到孩子們工作、成家的不易,除了期待孩子都能在各方面獨立外,也期待他們在各方面都能蒙神的厚恩,並協助他們走在討神喜悅的道路上。」
面對家庭功能日益喪失的世代,唯願基督信仰的教導,能夠成為這世代的明燈和引領。
相關閱讀》
保母虐童案》別急著撻伐,請給正在努力的社工師們一個讚、打打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