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2008年時,水林基督長老教會僅剩8位長輩聚會,他們仍懷有盼望與宣教視野,成為了教會翻轉關鍵。(圖/莊信仁 臉書)

「傳道,你不要再來了。」起先,莊信仁會意不過來,還以為是自己不受歡迎,長輩進一步說:我們希望你來,是去外面把孩子帶進教會,我們都會去作禮拜,你不用特別來探望我們。

 

水林教會曾興盛一時,在社會變遷下沒落,2008年時僅剩8位長輩,他們因確實看見教會前景所需,而積極鼓勵牧者要「走出去」;社區事工啟動後,他們也向每一個孩子敞開,即使多數兒少來自破碎家庭,無論外在穿著、言行舉止或在校表現,皆不盡合宜,但這些長輩唯一的行動,就是熱情地握手歡迎,絲毫沒有其他顧慮

 

神使用每一個人不同的恩賜,呼召各人在自身位置上來服事;水林教會的8位長輩,在關鍵季節站穩了他們的步伐,也親眼見證神大能的膀臂未曾縮短。

  • news-details
  • 水林基督長老教會源起於1961年時,當地一群忠心的信徒風雨無阻前往北港教會主日,感動了長老吳反極力建議在水林設立佈道所,教會曾興旺一時。(圖/莊信仁 臉書)

水林教會起於一群忠心信徒

土地糾紛,但神凡事都能

1961年,水林地區一群忠心的信徒,每主日前往北港教會參與崇拜,風雨無阻的情景感人,北港教會長老吳反於是極力向牧師及長執建議:在水林設立佈道所,廣傳福音,也免去當地信徒跋涉之苦。

 

該年4月,教會租下水林街上一房屋,由鍾瑞能牧師主領開設禮拜,後由長執輪流主領崇拜,信徒隨之增多;隔(1962)年8月,李文虎長老即鑒於當地獨立之需,捐獻約80坪土地投入建堂,於1963年3月竣工。

 

前後,水林教會歷經葉文惠傳道、賴瑞成牧師、施金寶牧師、陳重光牧師、蔡哲雄老師等牧者服事,致力將福音傳揚於當地。

 

1998年,李文虎長老的後代對教會提出「歸還土地」之告訴,在缺乏捐贈文件及其他佐證證明下,法界人士原都認為判決將對教會不利,然神卻化不可能為可能,高等法院最終判定教會在原址擁有「永久使用權」

  • news-details
  • 現水林教會主任牧師莊信仁,於2008年8月就職;圖為2012年時,莊信仁(左一)與教會長執合影。(圖/莊信仁 提供)

因變遷沒落,負成長率第一名

教會從興盛到「僅剩8個長輩」

水林鄉以農業為主,教會曾興旺一時,早期兒少約近40人,然台灣在1969年後輕工業逐漸興起、農業勞動力逐年減少,工業持續成長下,社會結構劇變,1973年後,更是進入以工業為主的經濟快速發展期。

 

水林鄉最高學府僅到國中,青年因缺乏就業機會而大量外移,當地居民漸以長輩為主,因負45.7的人口變化率而被冠上全台平地鄉鎮「負成長率第一名」,甚至還曾被全台網路票選為「最無感(陌生)的地名」。

 

水林教會曾有34年由平信徒擔任囑託傳道,直到2008年8月莊信仁赴任,當時主日聚會僅剩8位長輩,平均年齡67歲,每月奉獻不足一萬,主日學也已停擺31年。

 

然,教會蛻變關鍵正是「這8位長輩」。

 

他們看著教會處於高齡化狀態,卻仍懷有盼望,遂提出傳道人申請。此舉,不僅打破了莊信仁當年服事的如意算盤,也在往後徹底改變了水林地區。

相關閱讀》「傳道你留,我就留!」偏鄉教會逆勢蛻變 莊信仁:委身,就見神動工

 

這群長輩是讓我最感動的一群

「我們希望你把孩子帶進來」

教會能逆勢成長,其實關鍵不只在有「從外面來的人」,更重要的是過往的「這群長輩」。

 

「他們是讓我最感動的一群人。」莊信仁說:「他們很清楚知道,教會如果沒有傳福音、沒有人進來,等他們走了,就只剩關門的份。用現在的話說──他們很有危機意識!」為了教會外展,甚至不惜捨己。

 

莊信仁回憶剛來這裡時,因只有這些長輩,也尚未有其他事工,所以經常外出探訪,不到兩周就能全員繞過一次;然到第三次時,有位長輩就說:「傳道,你不要再來了。」他起先會意不過來,還以為是自己不受歡迎。

 

對方進一步說明,一番話深深感動了他。

 

傳道,我們希望你來教會,是去外面把孩子帶進教會、去帶人進來信主,我們每一個人都會去作禮拜,你不用特別來探望我們。

 

一般信徒總希望自己多被關照,但這些長輩,卻因確實看見教會前景所需,反而積極鼓勵牧者「走出去」;當開啟社區事工時,他們也廣邀孩子們進教會,使停止31年的主日學,第一次就來了16個孩子。

 

即使95%都是中低收入戶,多數兒少來自破碎家庭,無論外在穿著、言行舉止或在校表現,皆不盡合宜,但這些長輩看見每一個孩子,唯一行動就是熱情地握手歡迎,絲毫沒有其他顧慮。

 

莊信仁說:「教會要改變,這些其實都是潛在挑戰;人都有傳統、慣性或舒適圈,但這些長輩很積極地接納教會所有的新變化。」

  • news-details
  • 長輩們很高興「神把每一個孩子帶來」,唯一行動就是熱情地握手歡迎,絲毫沒有其他顧慮;因確實看見教會前景所需,而積極鼓勵牧者要「走出去」。(圖/莊信仁 提供)

我們擔心的,上帝為我們預備了!

因沉寂多年,長老面對莊信仁所列下的諸多宣教事工,也曾自認地處偏鄉,「台北那一套」可能無法施展,而一時缺乏大力推動事工的信心。 

 

未料不久,教會就收到一張十萬元的劃撥奉獻,立時,莊信仁拿著單據騎到長老家,興奮說:「我們擔心的,上帝為我們預備了! 

 

只見,該位長老深受感動,才坦然對莊信仁說出內心話:「40年來沒有人關懷過這間教會,我還以為上帝不愛我們了,要將教會關門。」

 

此後,同工們皆大力支持莊信仁,並告訴他:「傳道,你是火車頭,你怎麼說,我們就怎麼做。只要能讓教會更好,我們都願意改變! 

 

教會僅開始籌辦睽違已久的聖誕活動,大膽向外宣教

 

8個人一年奉獻不到12萬

卻年年宣教經費逾100萬

自莊信仁就任隔年起,教會每年社區宣教經費平均逾100萬。事實上,教會一年奉獻不到12萬,卻一路沒有缺乏「這100萬哪裡來的?神親自補足!」

 

教會建堂遇攔阻時,神也出手化險為夷。

 

早年,教會曾經歷土地糾紛,地主因此一直耿耿於懷。2015年時,教會因建物老舊要整修,對方知道自己在判例中已無法再上訴,便轉而採「檢舉」方式欲阻擋,教會因此遭受極大壓力。

 

甚至2016年時,教會接到雲林縣府的「拆除通知書」,然神透過北部一位律師的專業協助,向內政部訴願委員會提起訴願,進而順利在該(2016)年11月獲得內政部訴願委員會的回覆:撤銷拆除處分。

 

也因這段過程,水林教會2015年全體凝聚共識下,決議重新購置土地投入建堂,並於2017年動土興建,一共歷經三年多建造時日。

  • news-details
  • 水林教會新舊會堂對照。8位長輩年,一年奉獻不到12萬,神卻親自補足每年平均逾100萬的社區宣教經費;在之後教會建堂遇攔阻時,也因神出手而化險為夷。(圖/莊信仁 提供)

在弟兄姊妹們的奉獻外

神親自預備了4,500萬!

因缺乏建堂經驗,起初教會以為可用2,200萬來完工,但那時,全部經費湊起來僅約300萬,弟兄姊妹於是預估「再努力奉獻300萬」。

 

「我們就用基甸『300勇士』的思維,一口1萬,然教會老的老、小的小,經濟能力仍很有限,所以300萬大概是我們的天花板。」

 

當時,連國高中生也主動認獻,對莊信仁說:「我現在沒有1萬塊,可不可以分期付款?」之後,就把零用錢200塊每月全部拿出來、參與建堂。

 

但這樣湊一湊,其實還是不夠的。

 

原以為存款300萬、再加奉獻300萬,之後賣掉教會一棟透天厝600萬,至少有自備款1200萬,另外1,000萬就再透過募款;於是,2016至2017年,莊信仁常因外出募款而無法全心牧養,主日改採見證或錄音講道。

 

但,神深刻提醒莊信仁:建堂其實不是建造「建築」,而是建造弟兄姊妹的「生命」,好能迎接新的開始。

 

故2018年起,他就不再外出募款,把焦點放回「門訓」。即使眼前仍有欠款,就全然交託神。

 

「頂多一年出去兩次,其他時間就專心牧養。」時至2020年,教會加買土地,最後共花了4,500萬,然而獻堂那天,同工統計奉獻,發現恩典超乎想像,教會不僅沒有欠款,基金仍是300萬──即:神預備了4,500萬!

 

「神在弟兄姊妹們的奉獻外,親自預備了一切;這一路走來,就是這種說不盡的恩典,不只是金額,神真的做很大的工作在其中!」

  • news-details
  • 在告別舊堂之際,弟兄姊妹一起大掃除;一路走來,教會深刻經歷說不盡的神恩。(圖/莊信仁 提供)
  • news-details
  • 水林教會新堂前,一群活潑的兒少精兵合影。(圖/莊信仁 提供)
  • news-details
  • 2022年,莊信仁於與新任長執合照,團隊平均年齡為32.5歲。(圖/莊信仁 提供)

盡己所能,站在蒙召之處

神使用每一個人不同的恩賜,呼召各人在自身位置上來服事。

 

水林教會的8位長輩,在關鍵季節,站穩了他們的步伐。

 

例如:奉獻。

 

過去,大家習慣在禮拜後,將奉獻投進後面木頭製的奉獻箱裡,或排隊登記月定奉獻,莊信仁見狀笑著說:「這感覺好像來教會要繳會費,沒來過的人可能會誤會...」當時一聽,大家馬上問:「那該怎麼做才好呢?」

 

後來,改採莊信仁的建議:傳遞奉獻袋。無論是感恩奉獻或月定奉獻都投入其中,長輩們都說:「只要能讓教會更好,不拘形式!」

 

又如,長老教會相當看重的台語聖詩。

 

以往,禮拜回應都採台語聖詩,而當社區朋友及年輕人開始踏入教會後,一天,司琴的長執跟莊信仁說:「傳道,下禮拜我們可以唱些華語詩歌,讓參加禮拜的人能延續感動、持續經歷神。」

 

台語聖詩唱來優美,但文言文較不易為人理解,因而長執有所體會,便直接提出改革建言。

 

「可能你聽起來沒什麼,但在長老教會其實難能可貴,不少教會正因要唱台語、華語而爭執不休,但他們卻主動說:沒關係,就唱華語。」

 

「這些長輩們在乎來到教會的人能經歷神,多於自己對禮拜的感受;或許他們不那麼愛打鼓、貝斯或吉他,但為了這些生命,都願意捨己。」

 

點滴在心頭的付出,又如:這些長輩會主動關心弱勢孩子,若看見誰家境有需要,會私下拿錢給師母,拜託對方協助添購民生用品。

 

莊信仁也記得,一位做美髮的姐妹,受洗後就免費幫社區孩子們剪髮,孩子們於是從國中剪到成年,至今出社會,剪髮仍會回鄉找阿姨敘舊。

 

「他們都不富裕,但都盡己所能,把眼光放在這些孩子的需要上。」

 

莊信仁禱告

父神,當祢呼召我們時,告訴我們,祢有一個獨特的生命計畫,祢將成就超乎想像的事,就像過去水林被看為艱難,在雲林、在西海岸、在偏鄉,沒有資源、沒有人,祢卻讓這「不可能的地方」成為祝福。

 

我們深刻明白,所領受的不是「一個教會的經驗」,而是祢帶來了「一個國度性的觀點」,如今我們所掛慮的,不再是資源、方法、成果,而是我們有沒有真實委身,回應在祢所呼召我們所當站立的位置上?

 

謝謝祢在水林所成就的!也願眾教會繼續成就祢的心意,願祢繼續牽著我們的手,來走祢對我們生命呼召的道路,我們獻上感恩。

 

禱告奉主的名求,阿們。

 

相關閱讀》

會友從8人至破百,水林教會蒙神翻轉! 莊信仁:神的教會非人手所造

「傳道你留,我就留!」偏鄉教會逆勢蛻變 莊信仁:委身,就見神動工

  • news-details
  • 莊信仁感念地說:「我們的長輩們很關心教會的孩子,也一直等到這些孩子長大、接棒,所以教會現在的長執很年輕,這對偏鄉教會而言相當特別。」(圖/莊信仁 臉書)
  • news-details
  • 水林教會的長輩們,在關鍵季節站穩了他們的步伐,也印證了「神使用每一個人不同的恩賜,呼召個人在各自位置上來服事祂」。(圖/莊信仁 臉書)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