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圖 / shutterstock)

當家長把兒女帶到教會接受主日學教育時,主日學老師到底該給孩子們甚麼樣的教導

《主日學老師必修的15堂課》一書由「中國主日學協會」出版,作者林素娟常把「主日學」比喻為坊間的「才藝班」。她相信,主日學辦得好壞,是會友選擇教會的重要因素之一;主日學要比坊間的才藝班辦得更好,才會有一雙雙的小腳雀躍地湧入主日學教室。

 

為孩子量身訂做一個優質的主日學校

教會若想為孩子量身訂做一個優質的主日學校,首先,兒童主日學老師必須是一個重生得救的基督徒,熟讀聖經、篤定信仰,是聖經的誠實追尋與實踐者,是奠定孩子讀經習慣的幫助者,是用心靈和愛擁抱孩子並奠定他們信仰的人,是孩子和神之間最牢固的橋樑和嚮導。

 

然後,對比孩子去參加坊間才藝班,假以時日定會有很棒收穫;所以,主日學教材一定要為孩子們規劃一套有系統的生命靈糧同時須注重「親師溝通

 

最後,場地鋼琴一定要好。許多教會常把主日學教室安排在陰暗潮濕的地下室,或是教會簡陋副堂,或將淘汰的鋼琴往兒童主日學教室放,導致孩子根本不喜歡主日學的環境;或是,敬拜時鋼琴伴奏五音不全,此恐難以打好敬拜根基。

 

「驚喜」激發孩子學習動力

在主日學教學上,最令人擔憂的是——

上課內容枯燥乏味、了無新意。

一味的說教,說者無心,聽者無趣。

不斷用獎品、點心安撫小孩的情緒。

 

其實,教學上不妨可以挑戰——

怎樣把「創世記」,說得像「西遊記」。

怎樣把「聖經的比喻」,結合生活中的實物。

怎樣將「說教方式」轉換成「體驗方式」。

 

「體驗式學習」的魅力

「體驗式學習」的震撼,就像學會游泳的人永遠會游泳、學會騎腳踏車的人永遠會騎腳踏車,一樣的神奇!

 

體驗學習」提倡的「從做中學習」、「教育即生活」、「教育是經驗的改造」,是回歸人類本能學習的一種教育理念。

 

所以,體驗學習是非常符合人性的活動設計,且不再以「教師」為教學中心,「學生」才是教學主體;教師是在教學過程中,扮演助產士角色,透過教師引導之過程,使學生透過「反省」及「批判」,學會新知識及概念,並融入在自我理念中。

 

「教室管理」致勝秘訣

教好兒童主日學,常要思考的要題——師生關係的建立、能感動自己的教學設計、有效獎勵制度、上課前後安排等等,每個環節都需緊扣,才是良好的兒童主日學教學。

 

最美好的服事就是「愛」

教兒童主日學,其實是一個「做在最小弟兄」身上的服事;在此服事中,沒有名和利可求。這是一個很需要委身的服事,因為兒童的心田是最鬆軟純淨的好土,是撒種的關鍵時刻,也是信仰奠基黃金時期。

 

一個好的兒童主日學同工,必須是真理的追求者;其次是愛自己、和自己和好、做自己的好朋友,先把自身一切做最妥善安排;然後尋找自己的恩賜,邊做邊學,不斷成長。

 

其實,服事的過程,同工自己往往是最大獲益者;讓你我作神百般恩賜的好管家,在愛中彼此建立,互相搭配,服事將成喜樂泉源,因為最美好的服事就是「」。

 

當孩子的好朋友不難

教養孩子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能「當孩子的好朋友」是教養成功的關鍵,掌握十信念,就不難當孩子的好朋友。

 

一、以「暸解」代替「嚴責」

孩子犯錯,心中一定有其堅持的理由,要與他溝通清楚,分析明白,孩子則不會再犯,否則他會為躲避嚴責而陽奉陰違。

 

二、以「講理」代替「恐嚇」

講理」是「治本」,「恐嚇」是「治標」。明理的孩子到哪裡都受人歡迎,因此,應鼓勵孩子認同真理,以冷靜的心面對恐嚇。

 

三、以「榜樣」代替「規則」

孩子的言語、行為常是父母的縮版。所以,若要孩子不學壞,除非己莫為,不可「不警惕自己」,否則說破了嘴也沒效果。

 

四、以「指導」代替「批評」

常協助孩子「改善問題」,指導其「怎麼解決困難」,而不要只罵孩子不對。

 

五、以「接納」代替「奚落」

孩子的缺點若是無法改變,則要完全接納並擁抱他,那麼孩子就不會容易自我放棄,而是能自我接納、發展自我。

 

六、以「信任」代替「賄賂」

金錢與物質永遠無法代替親情與關懷,請暸解孩子的程度,並肯定和信任他能全力以赴,伴著他成長,有投入才能深入

 

七、以「坦誠」代替「虛謊」

永遠不要給孩子一大堆善意謊言,請告訴孩子事實的真相吧!

 

常陪孩子一起看新聞報導,讓他知道所處社會的真相,是不是比欺騙他「世界上的人都是好人」要好的多呢?

 

八、以「稱讚」代替「比較」

比較」易使人充滿被傷害的忿怒,若要孩子從跌倒處再爬起來,要予以「肯定」和「稱讚」,一路慢慢堅固孩子的信心。

 

九、以「智慧」代替「嘮叨」

嘮叨永遠解決不了問題,惟運用智慧,才能根除問題。

 

十、以「禱告」代替「擔憂」

人生無常便是常,一切都在主手中。兒女是神所賜的產業,父母僅是總代理,人的有限與盡頭,就是神的開頭。

 

林素娟強調,面對孩子的問題時,責打」雖會立竿見影、立即奏效,但長久來看卻是一種飲鴆止渴的方法;在家常被責打的孩子到了學校,老師的苦口婆心、肺腑之言,根本就是耳邊風。

 

如此惡性循環,對孩子身心靈傷害頗甚,實非長久之計!想想,還是當孩子們的好朋友吧!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