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知名藝人王祖藍,身為基督徒,推出首支福音紀錄片《祖藍不阻攔》,期與年輕人、牧養青年的牧者同工對談,反思基督信仰中的疑問與「阻攔」,短短三天,影片破5萬人次收看,獲世界各地華人教會和肢體反饋。
教會中有什麼「牆」阻隔人們走進信仰?王祖藍認為,規矩是為了信仰,但信仰不是為了規矩,不應讓「守規矩」成為福音阻攔,而忘記信仰本質。
神要的是一顆誠實的心,現今年輕人想看見「真實的東西」。王祖藍曾因父親癌症復發之事與神吵架,神卻透過一個連他自己都不信的禱告,顯明「祂在聆聽」。
很多時候,教會因彼此不同而分裂,但合一並非大家都相同,而是找出每個人在肢體中獨一無二角色,王祖藍盼望成為連結「橋樑」,使福音毫無阻攔傳出去。只要有一個人因為看了他的影片、聽了他的見證,而經歷主,便是生命中最感動的事!
《祖藍不阻攔》反思信仰疑問,三天破五萬點擊
近期,香港知名基督徒藝人王祖藍與《样式Mirror》頻道合作,拍攝首支福音紀錄片《祖藍不阻攔》,期與年輕人、牧養青年的牧者同工對談,當中真實而敞開地反思基督信仰裡的疑問與「阻攔」。
王祖藍與華人藝術家團契用餐時,認識來自上海、信主不久的《样式Mirror》頻道創始人Scott、Tracy夫妻,該團隊熱愛藝術與拍攝,火熱謙卑跟隨耶穌,把對信仰和人生思考製成專業又寫實的視頻。
王祖藍決定與其合作,3-4天內籌備、2天拍攝,剪輯成5集短視頻《祖藍不阻攔》。影片12日上傳YT平台,短短三天破5萬點擊,參與成員皆相當意外,而更加確定為聖靈動工,至今獲世界各地華人教會和肢體良好反饋。
王祖藍感謝上帝使用這支影片,更願主在討論中帶領大家前行。
香港知名藝人王祖藍與《样式Mirror》頻道合作,拍攝首支福音紀錄片《祖藍不阻攔》,內容是與年輕人、牧養青年的牧者同工對談,真實而敞開地反思基督信仰中的疑問與「阻攔」,短短三天破5萬人次觀看,製作成員皆相當意外,而更加確定是聖靈動工,並獲世界各地華人教會和肢體正面反饋。(圖/样式 Mirror YT頻道)
盼成橋梁,連結「不同」的彼此
王祖藍1997年信主,2006年起佈道,基本上每年會投入一次海外佈道。對其而言,佈道舞台是一個祭壇;每次上佈道舞台,感覺自己就像一隻羊羔,把自身所有放在祭壇,端看神如何使用。
從信仰歷程中發現,教會中好似有一堵「牆」,阻隔人們走進信仰,很多時候因「不同」而分裂,也許是年紀、背景、職業、想法差異,因著彼此不了解,產生誤會。
王祖藍期許自己成為美好橋樑,連結彼此;拍攝這部福音紀錄片,他跟不同背景和年紀朋友聊天,同時深感自己被「牧養」。
規矩是為信仰,信仰非為規矩
籃球員Kyle曾談到,以前在上海,從小帶他長大的奶奶,聖經背得滾瓜爛熟,也會帶他一起上教會。但奶奶跟家人處得不好,Kyle父母離婚後,奶奶認為兒子「違背聖經」,彼此鬧得不愉快。
印象中,奶奶遵守許多教條,例如不能吃豬血、不能紋身等,有許多「不能」的規矩。
Kyle偶爾會禱告、看聖經,卻沒太多追求信仰的動力,問他為什麼?原因是看見奶奶病危時,父親一次都沒來探望,內心不禁感嘆:「大家都是一家人,為何可以生活到如此冷漠地步?」奶奶是如此虔誠基督徒,離世時怎會如此孤苦伶仃?
「為何在家裡面,我看不到信仰的意義?」、「為何帶我認識信仰的人,最後卻沒有好結果?」這是Kyle遇到的信仰「攔阻」;所看到的基督徒生命中,沒有看見耶穌。實為值得反思。
Kyle更表示,內心最大愧疚是沒有做到奶奶口中「基督徒應該有的樣子」。
王祖藍以Kyle喜歡的籃球舉例:「打籃球也有規矩,但是打籃球不是為了滿足規矩,那些規矩不是為了讓你不享受打籃球,規矩只是為了保護你免於受傷,而信仰也是如此。」
規矩是為了信仰,但信仰不是為了規矩:不該讓「守規矩」成為一種阻攔,而忘記信仰的本質。
王祖藍反思,日光之下無新事,初代教會也曾面臨此光景。你我皆需反思,究竟是傳統重要,還是信仰中的精神、靈魂重要?這不是在談「對錯」,而是肢體間如何互補,而非永遠處於對立面。
信仰非為了逃避世界
現代人生活相對精彩,不愁吃穿,但在關係與精神上,卻多為匱乏。
有位年輕女生分享踏入信仰歷程,從小家人對她很好,自己仍深感孤獨,高中開始思考,為何會不快樂?身邊的愛已很多,內心卻依然空洞,好似所有的愛都無法填補。
她看見,身邊基督徒朋友多很快樂,於是在溫哥華找間教會,向牧師訴苦。牧師說:「可能神在呼喚妳」;當下她做了決志禱告。
然而在教會中,她感覺自己一直在做「人的東西」,卻沒有主動靠近神;比如聽講道,卻沒自行思考或禱告、讀經;她想出去玩、去「蹦迪」(去夜店)、嘗試世界新事物,但不明白,為何教會長輩無法認同?
她坦承,蹦迪當下很快樂,事後仍然內心空虛,加上考取商科過程不順,發現靠自己很多事做不到,於是重新尋找平安、尋找神在哪裡?
王祖藍藉此反思,神要的是一顆「誠實」的心;大衛跟神關係不好時,也曾躺平40天。基督徒可以誠實跟神傾訴自己想休息或度假,聖經說「凡事都可行」,當然還有下一句「但不是都有益處。」我們仍然可以選擇出去走走。
「你是在了解這個世界後,選擇這個信仰,而不是為了堅持這個信仰,而逃避這個世界。」
有次,王祖藍帶一位姊妹到一間傳統教會服事,對方帶的是「電音敬拜」,對此並不投入的王祖藍驚訝發現,這間自認「老化」、期能有年輕人元素的教會,當天竟有60多人信主。
從而有感,科技日益更新,傳統媒體若不轉型,恐繼續被拖著往下走;世界在改變,這是無法逃避的挑戰,傳統教會也當思索該用什麼方法面對因應。
「神真的存在嗎?」
信仰不是沒困難,是「祂在聆聽」
13歲的Wayne,小小年紀就思考「神真的存在嗎?」
想當職業足球守門員的他,因身高矮小劣勢,也曾向神禱告,但不知是否真的有用?王祖藍回應,跟神禱告就像聊天,可把需要都告訴神。
王祖藍很感謝神,給自己矮小身高,加以善用投入兒少節目,若因此帶給人們歡樂,也為此感謝神。「祂創造矮小的我,也愛這樣矮小的我,我也要這樣愛我自己。」
談及有否「質疑主」的經驗?王祖藍坦言,是在父親癌症復發時。經醫院掃描,原本表示父親癌細胞都被清除,剖腹後才發現,電腦掃描不到的,用肉眼才見癌細胞已擴散。
當時,王祖藍在醫院裡跟神吵架:「祢在哪裡?祢不是治病的嗎?祢為什麼要給他希望、又讓他失望?不如祢就直接告訴我,他要死了。」
甚至氣憤表示:「以後不再禱告。」
當時,父親病床旁邊有一名17歲年輕人,手上因打針處疼痛而睡不著;才剛說完不禱告的王祖藍,仍向這名年輕人說:「我為你禱告,希望你明天手術成功,今晚能安然入睡,手不再疼痛。」
禱告完,連他自己都不信會成就,因為父親都要死了,他不相信有神蹟。
未料,一禱告完,年輕人的手竟立刻不再疼痛,能安穩入睡!
「我不是真的聽到神的聲音。我感覺上帝好像藉著『這個手』跟我說,祖藍阿,你整個晚上都問我在哪裡,我想告訴你,我在這裡,我聽得到你埋怨、生氣、傷心的每一句話。」
王祖藍才明白,原來信仰不是沒有困難,而是「祂在聆聽」。
勿介意年輕人問問題,否則永遠找不到答案
王祖藍曾被安排要到海外佈道,卻遭機構領袖拒絕:「王祖藍模仿秀扮女人不可以傳福音」;還有在吃播節目教人做豬血。有人問王祖藍,你可以吃豬血嗎?
他認真讀神學後,知道吃血是對異教的一種獻祭,但新約聖經也說,食物可以潔淨。然基督徒常容易用一、兩句話,為他人戴上「枷鎖」。
王祖藍認為,要自己去尋找答案、多問自己問題,如此,當別人提出挑戰時,才能答得出來。
「不要介意年輕人問問題,否則永遠找不到答案。」以此共勉。
年輕人喜歡看到真實
Leo(謝牧師)在一場冬令營,邀約年輕人寫下想對教會長輩說的話,驚訝看見,內容是傷痕累累、痛苦傾訴,像是:「你們很虛偽」、「為何說一套做一套?」、「為何要控制我們?」、「你們為什麼吵架?」等,多為負面言語。
王祖藍分享,年輕人喜歡看到真實,因而不要呼嚨他們。不希望當年輕人走進教會,卻聞到「臭臭的」、感覺不對勁,感覺教會裡彼此對話態度怪怪的……,其實,年輕人多察覺得出來,他們想看到父母、牧者去「直面問題」,除去這樣「臭臭的」東西。
王祖藍以其大女兒為例,有次邀請女兒跟耶穌禱告,她很真實說:「我跟耶穌禱告過了,沒有用!」王祖藍反而很開心女兒這樣說,第一,她願嘗試禱告;第二、她誠實說出對神的心情。
合一並非要大家都一樣,而是找出肢體定位
這世代很容易分裂,聖經給予的教導是「合一」,教會每個人都是「同一個身體」!然而必須真實明白,「合一」並非要讓大家都一樣,乃是找出每個肢體獨一無二角色和定位。
有對帶領青年團契的年輕夫婦分享,人人都有神給的恩賜,若無挖掘,就會被埋沒。他們曾鼓勵組員起來帶小組,事後組員回饋,最大收穫是自己,因在服事中跟神關係更親密。
王祖藍的老婆自認不會講道,但有設計恩賜,嘗試為團契地方做設計,每個人走進來的反應都是感到很平安。這也是一種「服事」。
神兒女不一定都是講道、帶查經的恩賜,若相信神無所不在,你我可在各樣領域、興趣,都看見神,能以更多元方式來服事祂。
願成橋梁,領人信主
王祖藍認為自己如一座「橋樑」,因工作之故四處奔走,容易連結不同教會和資源。搭橋是讓彼此知道所擁有的、相互幫補所缺乏的。
最後分享,小時聽香港藝人之家創始人分享見證,想像那畫面,在一萬人中,有一個小孩信主了!有天,王祖藍在紅館訴說見證時,也心想,若有一個人因為看了他的影片、聽了他的見證,而經歷主,便是生命中最感動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