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日為「世界學生節」,又稱為「國際學生日」,許多學生團體會透過節日,向大眾傳遞「和平」及「反戰」的價值。
節日起源於1939年11月17日,當年,多所大學師生面對德軍入侵捷克,勇於在布拉格遊行抗議,未料卻遭鎮壓、發生血腥事件,時至二戰結束後,國際學生代表為此於1942年11月17日集會哀悼,並宣布每年11月17日為世界學生節。
以弗所書2:16,主耶穌「以自己的身體廢掉冤仇...將兩下藉著自己造成一個新人,如此便成就了和睦」真正能拆除藩籬的力量來自福音,透過世界學生節讓我們同時思想,現台灣校園福音的挑戰與盼望。
左:校園福音團契(以下簡稱:校園)蘇志學傳道。他自2015年擔任校園行政同工並投入國中事工(飛颺青少年成長中心),受訓後於2020年委身於中學事工「飛躍青年傳愛中心」至今,現為中學事工負責人;他曾於「北區」服事,現於「嘉南區」並配搭帶領大學團契。(圖/蘇志學 提供、shutterstock)
流行文化是學生工作一大挑戰
轉換以詢問、學習、有好奇心
你是否已踏入社會多年,而對「校園」感到陌生了呢?面對下一世代,我們如何從自己的世代,突破到他們的世代?
對蘇志學而言,流行文化是從事學生工作的一大挑戰,尤其現在偏向「小眾」或「多元」,已不是大家一起追某位歌手、討論某個團體,或一起穿搭某種風格的衣服或髮型,加上網路無國界,各國各式流行唾手可得,以及自媒體網紅百花齊放,一屆接一屆可說「根本了解不完」!
蘇志學說:「以前,我會覺得要努力去瞭解(每個喜好),但後來就發現『這不可能』,後來就轉換用『詢問』或『學習』的心態,帶著一個『好奇心』去瞭解,學生就能感受到你願意認識他們的心。」
這也意味,不要太快否定年輕人的喜好,表達想了解的意願、坦承自己不知道,既不會有壓力也將開啟話題,「讓他講給你聽,之後就會知道他『為什麼』喜歡;每個喜歡背後都會反映出生命中的需要或缺乏。」
原來,學生真正認同的是真實感
一次,蘇志學發現學生所觀看的網紅頻道,不時開罵、語帶髒字,他不禁問:「唉,這個有什麼好看?」學生就告訴他:「我看得很爽、很開心啊!」蘇志學追問:「那你覺得爽的點是什麼?」對方就說:「他(網紅)講的很直接、很真實,他把大家不敢講的話都講出來啊!」
原來,學生真正認同的是真實感,無論網紅所言是否為其觀點,但至少,道出自己不敢講的情緒或字眼。蘇志學說:「所以是這些東西吸引他們,我覺得那『真實』很重要,也反映學生心中或對關係的需要。」
學生們的心情常常是「既期待又怕受傷害」,也有很多情緒需要抒發,但可能還不擅於表達,剛好這名網紅的辛辣風格就成了抒發媒介。
面對「網路原住民」學生
建議提供好工具、教導識讀
不要害怕科技日新月異,年輕世代為「網路原住民」,你我在陪伴上回應的最好方式,不是拒絕,而是提供他們好的網路工具、好的平臺。
目前,基督教網路資源已相當豐富,除行之有年的基督教媒體,亦有許多教會及福音機構,開發靈修APP或經營YouTube頻道,我們可憑藉較成熟的經驗和靈命,協助學生判斷哪些資源合於信仰?哪些屬於異端?
或如:校園曾為高中生開發查經APP「百日讀經」,以100天為段落,讀完一卷書、系列書卷或一個人物的生平,每天,學生只要滑個手機,就能從分段經文及設計好的問題來默想、得神話語的餵養。
縱使「互動習慣」不同
建立關係仍是共同渴望
現在學生習慣使用網路,如同過去的人習於親筆寫信、日記,或打電話熱線,我們需要進行「切換」來理解,「網路」對學生來說如呼吸般日常。
目前,有哪些因時代不同而出現的落差?蘇志學舉例,新生工作實體互動的「跑班」,對現在學生而言已非易事,甚至常出現尷尬處境,反而透過網路直接加新生臉書、發IG限動,雙方會更自然開啟關係。
對學生們來說,在網路上被他人「tag(標註)」在限時動態,或藉由「轉貼貼文」來表達彼此間有關係,是更受歡迎的方式。
蘇志學說:「對我來說,這是剛好相反的感受,我通常不會想在網路上跟陌生人聊天,『看得到人』對我來說比較有安全感,但對他們(學生)來說,反而是『在網路上』打招呼,才更有安全感。」
有時新朋友來團契,蘇志學和對方面對面聊天,總顯得尷尬,後來發現雙方可透過「私訊」聊得自在,而在網路上慢慢熟了之後,他們就可以進一步面對面聊天,蘇志學說:「這種狀況的學生比例越來越高」。
需要透過「媒介」建立關係
縱使「互動習慣」不同,但「建立關係」的渴望仍是共有的,基督徒學生也會期許自己和學弟妹有好的實體互動,身為輔導的蘇志學,有時就需要「多推一把」或協助「學生們有東西可聊」。
例如,在鼓勵學生跑班找學弟妹、或面對面邀請學弟妹參加聚會時,輔導需要先幫學生「預先想好話題、把這些題目列好、跟學生們演練過」,這是連現在的大學生也需要進行的新生工作訓練。
即使學生彼此就住在隔壁,雙方常在網路聊得很開心,但面對面時仍會不知所措,需要被鼓勵或協助開話題,漸入佳境後就能自然聊天。
或如:越來越多學生喜歡隨身攜帶「一隻娃娃(或小東西)」,透過娃娃跟人打招呼,而若輔導直接跟「本人」講話,對方就會有點尷尬。
想問對方今天過得好嗎?就問「娃娃」今天過得怎麼樣?輔導們都開玩笑表示可發展「娃娃事工」,大家都帶一隻娃娃去進行娃娃的對話。
蘇志學表示,現代學生似乎越來越需要透過「一個媒介」與人互動。諸多現象所反映的,是這時代的學生需要「多一層保護」,不管是網路、娃娃或先私訊聊天,然後才能更多開啟關係、有更深的對話。
學生團契「破冰期程」不一、幾周到數月都有,關鍵包括團體組成、穩定性,以及有否非正式活動。團契若有較活潑成員,氣氛較能突破,聚會穩定也較能發展關係,而若有一起出去過夜機會,例如:服務隊、退修會或寒暑營會等,都可加速升溫團契感情。(圖/shutterstock)
國中、高中、大學生各有面向
心理層面則一致有「延後狀況」
國中、高中及大學生有不同面向嗎?蘇志學分享,相較高中生或大學生,國中生可能更在乎同儕友伴,而更容易建立關係,年紀越大可能疏離感越強,但也較有能力可進行「抽象」或「感受」的話題。
蘇志學說:「我覺得年紀越大其實越有包袱,年紀比較小反而較單純,當然他們(國中生)處理情緒也就更直接,生氣、難過或對人看不順眼,那丟的球是更直接的,高中、大學就會慢慢收斂一點。」
不過拉長時間觀察,現在的學生「生理發展」明顯比上一個世代更好,更早進入青春期、出現第二性徵,這跟台灣社會環境基本民生皆能吃飽喝足有關,但就「心理層面」而言,卻反而出現「延後的狀況」。
無論是校園同工或學校輔導老師,都觀察到現在「國中生像國小生、高中生像國中生、大學生像高中生」,另一明顯現象則是:有身心狀況的學生比例越來越高,相關訓練已日漸成為輔導訓練的「必備課程」。
蘇志學說:「以前(營會輔導訓練)都在講『如何帶破冰、帶遊戲』,現在就會多一個『如何關心特殊/身心狀況的學生』,或如何幫助輔導去覺察狀況,然後接下來的SOP是什麼。」這也是校園近5至10年,持續進行的同工內部認知訓練,以有裝備可陪伴更多教會或學生。
另一個棘手議題則是「學生的家庭狀況」。
父母離異或有特殊狀況的學生比例提高,各團契平均有「1/3至1/2」的學生家庭不完整,或單親或隔代教養,而原生家庭狀況會直接影響學生的情感、有否安全感,已成為學生牧者共同要去因應調整跟學習的狀況。
如何跟校園事工互相效力?
眾教會參與的「4大面向」
1.鼓勵在校生參與校園團契
對校園來說,經營學校團契作為福音媒介仍是核心事工之一,當中的「基督徒學生」就如同福音種子,而若教會願意鼓勵自家在校生,來參與校園團契聚會,將成為其同儕認識基督信仰的重要橋梁。
因相較走進教會,學生更容易進到學校團契,而對基督徒學生來說,這也可能是第一次認真學習傳福音的機會,需要去跟身旁好朋友談到信仰、採取福音行動,這亦為校園欲鼓勵及建造基督徒學生生命的一環。
2.歡迎牧者或畢業生一起帶團契
教會牧者或畢業生一起來帶團契,對校園來說,將是一個很棒的銜接。因人們無論進團契或教會,原因多與「當中有認識的人」有關。
許多大四生或畢業社青,都曾詢問校園:自己過去參加過學校團契,但畢業後要怎麼回到教會生活?過渡階段有無順利接軌,原因很多,但若在學校時有機會認識牧者或會友,畢業後就容易進一步順接。
蘇志學說:「這真的是很大的幫助,外地學生來念書也可以很快找到教會,原因很直接就是『那裡有認識的輔導、學長姐』,不會很辛苦從零開始,所以真的期待教會一起參與學校團契服事、彼此配搭。」
3.推動跨教會營會打開合一視野
寒暑假,校園舉辦各年齡層跨教會營會,一方面有助團契建立更深關係,一方面與會學生也能看到眾教會豐富的面貌,不同宗派一同敬拜、一起學習,透過營會打開學生「眾教會合一」或「宣教」的視野。
蘇志學說:「這是我們很想要努力的一個方向,我自己也是從『個人教會』到『校園』的過程,更加明白聖經所寫教會合一的畫面。」
4.實際奉獻
最後,「奉獻」是學生福音工作很實際的需要。
一方面多屬預工性質,一方面服事族群(學生)還沒有經濟能力,且事工活動量相對大、每周點心費皆不小開銷,故奉獻是很直接的支持。
台灣教會各時代對宣教反應不同
明年青宣主題是充滿問號的「W」
校園舉辦「青年宣道大會」行之有年,而從「歷年營會主題」來觀察,彷彿可見台灣教會在各時代,對「宣教」這件事的不同反應。
從早年「跨文化或跨國宣教」演變至「職場宣教」,台灣教會開始發現:原來,宣道任務不是「跨文化宣教士」的特權,而是「每一個基督徒」,都可以在各行各業中為主所用。
近年更慢慢演變,台灣教會看見有影響力的人,其實不限於帶著顯赫頭銜的「成功人士」,而更在乎社會中「每一個小人物」,蘇志學說:「只要你是基督徒,就可以在你小小的位置上為主發光。」
例如前(2022)年,校園曾採訪各行業的畢業生職青,用「真人圖書館」的方式,帶領在校生藉由「近在咫尺的榜樣」來堅定信仰,學生看見:即使是剛出社會的職青,也可以透過信仰發出不一樣的光芒。
明(2025)年,即將迎來的第16屆青宣,就主題而言可能又是一個新議題的「分水嶺/分界點」,其主題是「W」,什麼是「W」?
「W」是各種問號的英文字開頭,藉由「5W」的反思,包括:Who(我是誰)、What(發生何事)、When(所在時間點)、Why(為什麼)、Where(我在哪裡),一起來扣問信仰與生命。
資訊爆炸看似有更多選擇,教育制度也加入更多生涯探索課程,但學生工作者卻發現:學生茫然狀態更明顯,普遍對未來焦慮感提升,因而校園盼從中回應:人究竟當如何自處這時代?如何在紛亂中找到定位?
蘇志學說:「明年的青宣主題,我們發現(對學生而言),這又比『職場主題」更親近他們一點。」
在信仰中,「w」也意味把焦點更著重於「謙卑尋求」,我們無須太急於「給出答案」,因為這時代「資訊已滿」、答案太多了,然而真正勝過世界的信心,唯有「回到神面前、倒空自己、進而領受」。
如同馬太福音5:3、6節所言,「虛心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飢渴慕義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飽足」。
蘇志學禱告
主啊,願通過我們小小的對學生的觀察,讓更多人看見祢對學生們的愛,以及學生工作的需要,讓我們知道,如何去愛這些學生。
求主繼續帶領教會關注學生群體,或讓更多弟兄姐妹知道如何參與(在學生工作中),無論是在自己教會、機構或身旁所接觸的學生,讓我們在這當中,真實經歷祢對我們的憐憫。
我們也為在陪伴學生的牧者、輔導、很多教會的弟兄姐妹禱告,知道這是一個不容易陪伴的族群,求主就來使用這一切所擺上的陪伴,成為學生在很年輕時、生命很混亂時,可以真實遇見祢的管道。
願我們所做的討祢喜悅,求主繼續帶領我們,禱告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明(2025)年第16屆青宣主題是「W」(連結可點),「W」是各種問號的英文字開頭,也意味更著重「謙卑尋求」,我們無須太急於「給出答案」,因為這時代「資訊已滿」,真正勝過世界的信心唯有「回到神面前、倒空自己、進而領受」。(圖/主辦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