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早年是知名音樂人,投入唱片產業多年,曾一手打造許多唱片歌手、偶像歌手營銷全球華人市場的軒哥(顏璽軒),回應新世代風靡流行文化的議題。(圖/顏璽軒 提供、NBA)

偶像流行文化盛行,對於大多數海外粉絲來說,與偶像見上一面十分難能可貴,甚至購買專輯、周邊商品成為追星族表達愛意的主要管道,粉絲群包含廣大社會人士、學生族群皆有,一年產生的消費力、影響力不容小覷。舉例而言,K-pop(韓國流行音樂)全球著迷現象,引領許多追星流行文化,包括民眾瘋搶演唱會、蒐購周邊商品⋯等。

 

「追星族」是讓偶像文化不衰關鍵?面對新世代對追星的「情感寄託」之舉,基督徒如何看待?又從中可以如何對話?

  • news-details
  • 舉例而言,K-pop(韓國流行音樂)全球著迷現象,引領許多追星流行文化,如瘋搶演唱會、蒐購周邊商品...等。從中,基督徒可以如何對話?(圖/thrillist)

創辦禱告時光、晚安好好睡、陪你讀聖經等網路福音事工的顏璽軒,自2023年9月起啟動福音新頻道《軒哥GOD》聊,展現千萬流量成果。顏璽軒(軒哥)早年為知名音樂人,投入唱片產業多年,曾一手打造許多唱片及偶像歌手營銷全球華人市場。

 

熟稔流行文化的他分析,從長久娛樂文化來看,某一偶像會更替,崇拜偶像追星的行動從未停止。提起從前唱片公司董娘,年輕時開始追星,如今成資深中年粉、最高等級會員,狂熱行為不減當年。

 

近年,在日、韓團體(K-pop)推波助瀾下,運動明星、動漫偶像、選秀素人、電玩遊戲等,隨各類選秀節目出現和造星產業崛起,追星族以新姿態再次引起關注。粉絲圈年齡出現下降趨勢,加上熱門社群平台、網路媒體行銷,年輕「飯圈」越做越大,影響力不小。

 

「這些追星族真是厲害,總能精準確知偶像動態、新周邊商品,連通告行程搭乘班機、何時接機,甚至偶像頭等艙機票的旁邊位置都能買到…」

 

顏璽軒分析其中行銷運作表示,打造流行文化是很「科學」的,若簡單區分為偶像型、情人型、朋友型,以不同策略操作,核心是:人們需要「認同感」的心態。

 

例如:偶像型的男神/女神,塑造高不可攀地位,粉絲情有獨鍾,為表達對偶像的愛(認同),心甘情願為其周邊商品買單。打造「朋友型」偶像,以親切鄰家風格為主,唱出人們心聲,創造情感寄託市場,繼而營造歌迷會(social club),抓住同溫層互動商機,找到「是一國的」之感,以群組認同為行銷魅力。

  • news-details
  •  一代又一代K-pop團體。(圖/thrillist)

對青少年而言,追星是「自我認同」啟動

追星族一直是被社會標籤化的群體。顏璽軒指出,人類發展出完整的「自我認同」,往往從「有崇拜的對象」開始,和對方做著相同事情,藉著模仿學習,從而有機會內化、延伸成個人內在。

 

小時候,一個人可能是父母的小粉絲,崇拜自身父母、師長,有些人則會崇拜偉人、暢銷作者、成功人士等,選擇與他們一樣的生涯路徑;也有人透過崇拜流行明星,衍伸成自己想要樣貌,進而產生個人獨特身份認同。

 

尤其,青少年時期正是生命啟蒙期,摸索過程,可能礙於現實生活的關係環境、角色,無法自在向他人吐露自身喜好,可能,家人無法理解的話題,在認同群組中較能被好好聆聽、不受責備地被完整接納。

 

對此,顏璽軒強調:「不要推開他們。」自己曾接觸過一群「地雷系」(じらいけい)年輕人,意指「以暗色系為主,帶有歌德元素」潮流時尚為裝束,2020年起在日本社交網站上廣受年輕人追崇。他們以黑指甲、配戴重金屬、裝扮一副「生人勿近」的酷姿態及價值觀,彼此打造認同感。

 

面對不斷推陳出新流行文化,教會牧者(輔導)、基督徒、父母如何與之對話?

顏璽軒以路加福音15章「浪子回家」故事回應:「不要推開他們!」

他醒悟過來,就說:我父親有多少的雇工,口糧有餘,我倒在這裡餓死嗎?我要起來,到我父親那裡去,向他說:父親!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從今以後,我不配稱為你的兒子,把我當作一個雇工吧!

於是起來,往他父親那裡去。相離還遠,他父親看見,就動了慈心,跑去抱著他的頸項,連連與他親嘴。兒子說:父親!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從今以後,我不配稱為你的兒子。父親卻吩咐僕人說:把那上好的袍子快拿出來給他穿;把戒指戴在他指頭上;把鞋穿在他腳上;把那肥牛犢牽來宰了,我們可以吃喝快樂;因為我這個兒子是死而復活,失而又得的。他們就快樂起來。

—路加福音15:17-24

  • news-details
  • 青少年自我摸索階段,需要真實的被理解、以及「動了慈心」的等待。(圖/shutterstocks)

顏璽軒微笑說,自己很能體會上述故事的心境,並建議以下三方面思考:

 

一、 不要推開!試著同理他們

首先,理解年輕人需要追星,其實是需要「(生命)榜樣」。

 

有時不只是追明星,他們在追的是一種文化、一種同儕認同感;繼而,同理年輕人欣賞的是什麼。「如果在這期間,你把他推開,那就正好,他們一群人更互相取暖,你就變成局外人。」

 

顏璽軒分享,有一回已吃飽飯,突然得知這群「地雷系」青少年有時間可以吃飯,他趕緊藉機找了青少年喜歡的餐廳,透過用餐席間,與對方建立互動機會。抓到機會,就再相聚,彼此了解、給予支持,可以的話也為他們禱告。

 

期許,父母們一起學習成為小兒子的父親。(相離還遠,他父親看見,就動了慈心,跑去抱著他的頸項,連連與他親嘴。參路加福音15:20)

  • news-details
  • 啟動福音新頻道《軒哥GOD聊》的顏璽軒夫妻,常以真實婚姻生活對話,向網路族群傳遞合神心意價值觀,期創造健康的家庭親子關係。(圖/顏璽軒 提供)

二、創造發揮自我恩賜的機會

從教會角度來看,顏璽軒建議並鼓勵,教會可建立自媒體事工團隊,讓年輕人去玩、去嘗試投入自媒體,如同培養敬拜團一樣,從中預備或學習團契。

 

為什麼呢?因為年輕世代需要榜樣。牧師或聖經人物要成為他們的榜樣,似乎有點遙遠,耶穌更是遙不可及;而透由網絡觸及的「人物或文化」,可能成為年輕人追逐對象。

 

顏璽軒認為,若能在「合神心意」的範圍,有教會牧養的監督下,使青少年、Z世代透過3C科技、AI技術找到發揮恩賜的機會,從而塑型榜樣、發展出正確的「情感寄託」。


三、運用小工具,讓他們有家可歸

「我們總要給孩子有家可歸,我覺得這個是很重要的提醒。」顏璽軒說:「如果牧者或父母願意更敞開接納孩子、維持關係,就是實行合神心意的一個很真實的榜樣。至少讓年輕人知道還有一個家,父母還在,教會長者不是嫌棄我(年輕人)、還是支持我的,在屬靈上是有家可歸,可很放心的被認同。

 

回到聖經教導的律法,實踐關鍵在於「心意」以及「在愛裡而行」;神是管教的神,也是愛世人的神,更是願意等待浪子回頭的神。我們也當效仿基督的心,去預備一個家,歡迎人悔改而歸,且是「一個願意在門口等候」的家。

 

最後,就是運用小工具,規劃出「分別為聖」時間。定時定點是最理想,若由於孩子忙學業、大人忙工作,安排讀經QT,也可以使用網路上各種工具:《陪你讀聖經》、《禱告時光》,或是牧師解經短影、有聲聖經等,都是可以一起RPG的工具。無論父母間、親子間,都必須裝備神的話,活出有別於世俗的見證。

顏璽軒總結,在一個又一個流行文化中,青少年也在「認識神的過程」,這是真實存在的社會現象;教會、基督徒或父母家長要做的是:讓他們有一種「溫度」,是想要回到教會。

 

事實上,你我都是一台戲,演給天使跟世人觀看,更要問問自己:是否夠真實活出單純及純誠,在神面前顯出正確榜樣及影響力。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