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台灣死亡人數逐年增多,如同日本社會每年「孤獨死」有數萬人,隨著「多死社會」議題迎面而來,基督徒準備好了嗎?(圖/shutterstock)

「高齡化社會」時有耳聞;而「多死社會」將臨,我們聽過且準備好了嗎?

 

根據國發會資料推估,到2031年,台灣死亡人數(22萬人)是出生人數(11萬)的兩倍。而日本每年「孤獨死」有數萬人,台灣獨居老人亦愈來愈多,不僅有孤獨死的問題,還有「多死社會」問題,隨之衍生是各縣市陸續傳出「死無葬身之地」警訊…

 

基督徒對於生與死,該有哪些立場與眼光呢? 

「多死社會」打出的第一聲警鐘,是什麼?

「2025年問題」意指台灣進入高齡乃至於超高齡社會後,種種問題將接踵而來,打出第一聲警鐘的「多死社會」,即意味著死亡人數不斷爬升,延伸出臨終場所、殯葬設施不足、死亡之前各種醫療及長照大量耗用,醫療場所可能不堪負荷等社會現象…將成為所有人必須面對的警鐘。

 

《渴慕神》專欄作家格雷格·莫爾斯(Greg Morse),擁有伯利恆學院和神學院學位的他提到,多年來曾與幾位基督徒交談都曾表示:「對他們來說,死亡比生存更好。」 為何即使年齡、種族不同,性格和理由都不同,仍有想死的念頭…?

 

莫爾斯點出,大多數人一生路途上,只能逃避日益逼近的恐懼,基督信仰雖也教導「殘害自我生命」是觸犯神創造的美意、是犯罪的。然,當人一有負面思想時,就容易「求死」。

 

從而引思,不妨先想一想:聖經中其實有不少人物也曾有「求死念頭」,而神怎麼做呢?

 

《聖經》記載歷代中生活在掙扎深淵的多位上帝僕人,也曾發出求死呼聲,因此我們並不孤單,實際上,神使用了他們最困難的時候,賜下豐厚恩慈與憐恤。

  • news-details
  • 看看《聖經》中曾求死的五位人物:約伯、摩西、約拿、以利亞及保羅,神如何恩待他們。(圖/shutterstock)

五位聖經人物「求死」,神仍賜恩典

 

約伯:絕望的父親

哦,但願我能得到我的請求,但願上帝滿足我的希望,但願上帝樂意粉碎我,但願他鬆開手,將我斬斷! (約伯記6:8-9)

 

痛苦中哀聲求死的祈禱是常見的。請來看看約伯(Job),一個義人,聖經形容:地上再沒有人像他完全正直,敬畏神,遠離惡事。(約伯記 1:8b)。但當他所有一切家產財富突然消失、許多僕人被殺,十個孩子都被埋在一座被狂風吹倒的房子下面,只剩下他坐在灰燼中,皮膚上長滿膿皰,周圍都是指責他的朋友,其心裡承受著難以負擔的沉重。

 

進而約伯悲痛欲絕,咒罵自己出生的那一天:「願我生的那日和說懷了男胎的那夜都滅沒。」(約伯記3:3)。他自言自語道:受患難的人為何有光賜給他呢?心中愁苦的人為何有生命賜給他呢?他們切望死,卻不得死;求死,勝於求隱藏的珍寶。他們尋見墳墓就快樂,極其歡喜。(約伯記3:20-22)。

 

或許你和約伯一樣,經歷過巨大損失、正坐在頹喪廢墟中,回憶往事,懷念摯愛,無法忍受地凝視前方,卻只見無盡黑夜,以為希望已成過去。

 

想想,神沒有放棄任何一個人,且扶助所有約伯的哀求——耶和華後來賜福給約伯比先前更多。(約伯記42:12)

 

有些受難者,可能無法從約伯的「童話」結局中找到安慰;事實上,舊約時代的約伯重獲賞賜,還不及現今基督榮耀的生命在我們裡面的一半:我們這至暫至輕的苦楚,要為我們成就極重無比、永遠的榮耀。(哥林多後書 4:17)。鼓勵你我,繼續相信、繼續信任,榮耀的神將會顯現。

 

摩西:疲憊的領袖

你這樣待我,我若在你眼前蒙恩,求你立時將我殺了,不叫我見自己的苦情。(民數記11:15 )

 

摩西在帶領以色列民來到曠野,歷經長途跋涉的過程,發出第二次「求死」祈禱。

 

第一次是在金牛犢之亂,他為百姓代禱:倘或你肯赦免他們的罪……不然,求你從你所寫的冊上塗抹我的名。(出埃及記32:32)。此刻的他是一名負擔過重、精疲力竭的領導人,只想祈求死亡。

 

當時,以色列人民離開埃及,眾百姓發怨言,抱怨「他們的不幸」,惡語達到耶和華的耳中。

 

他們中間的閒雜人大起貪慾的心;以色列人又哭號說:誰給我們肉吃呢?我們記得,在埃及的時候不花錢就吃魚,也記得有黃瓜、西瓜、韮菜、葱、蒜。現在我們的心血枯竭了,除這嗎哪以外,在我們眼前並沒有別的東西。(民數記11:4-6 )

 

忘恩負義已扭曲以色列民的心智,目不轉睛地向摩西哭號,叛逆地嘟囔著多麼想念埃及。摩西仰望上帝,驚呼:管理這百姓的責任太重了,我獨自擔當不起。你這樣待我,我若在你眼前蒙恩,求你立時將我殺了,不叫我見自己的苦情。(民數記11:14-15)

 

當你因沉重雙臂而無法承受重擔、疲憊不堪,甚至想死去,請去面見摩西的神,神沒有殺害摩西,而是派了70位長老協助其工作,更承諾提供以色列人肉食。

 

當我們學習然倚靠神並禱告,慈悲的天父將賜福、保守,減輕我們一切負擔與憂愁,舉起並堅固我們的雙臂。

耶和華對摩西說:你從以色列的長老中招聚七十個人,就是你所知道作百姓的長老和官長的,到我這裡來,領他們到會幕前,使他們和你一同站立。我要在那裡降臨,與你說話,也要把降於你身上的靈分賜他們,他們就和你同當這管百姓的重任,免得你獨自擔當。

—民數記11:16-17

約拿:憤怒的傳道

耶和華啊,現在求你取我的命吧!因為我死了比活著還好。(約拿書4:3 )

 

當許多人讀到「逃避耶和華」的約拿時,應該深感困惑不解。他如此冷酷的決心,不願前往以色列的敵人亞述人的首都尼尼微,更不願向其住民宣揚神的憐憫,拒絕成為拯救他們的傳道人。

 

約拿大大不悅且甚發怒,在他背棄使命後,上帝卻將他從大魚口中救出,免於溺斃在海裡;當他在城外等待觀看火災時,神也給他清爽樹蔭,但約拿仍不願放下仇恨。

 

他極度憤怒且逃離神,向耶和華禱告說:「耶和華啊,我在本國的時候豈不是這樣說嗎?我知道你是有恩典有憐憫的神,不輕易發怒,有豐盛的慈愛,並且後悔不降災,所以我急忙逃往他施去。耶和華啊,現在求你取我的命吧!我死了比活著還好(約拿書4:2-3)」

 

由於當時亞述人是一群殘暴民族,以致約拿發怒不願拯救他們。反觀我們,或許也常在心裡「謀殺」那些曾冤枉我們的人,深受怨恨毒素的影響。

 

對此,主再次耐心回應。當你被灼傷時,祂提供遮蔭;逃跑時,祂使你得免受害。神更像一位長期受苦的父親詢問著:你這樣發怒合乎理嗎?(約拿書4:4)

 

很多時候,我們做得不好,也常發出愚蠢的求死禱告。

 

約拿讓你我看見,只要悔改、向天父尋求幫助,將領受神慷慨的寬恕。我們可以禱告神:「免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馬太福音6:12)。

  • news-details
  • 面對求死禱告,神依然賜下慷慨的寬恕及救恩。(圖/shutterstock)

以利亞:令人畏懼的先知

以利亞見這光景就起來逃命,到了猶大的別是巴,將僕人留在那裡,自己在曠野走了一日的路程,來到一棵羅騰【小樹名,松類;下同】樹下,就坐在那裡求死,說:耶和華啊,罷了!求你取我的性命,因為我不勝於我的列祖。(列王紀上19:3-4)

 

以利亞最輝煌的時刻,乃是在與亞哈和巴力450名先知的對決中獲勝,使耶和華在以色列人面前降下火、雨,成為一位真正的先知行走在百姓中間。

 

耶洗別一聽見以利亞殺了450名巴力的先知後,發誓要將他也殺死。「他就懼怕,起來逃命」(列王紀上19:3)。逃跑過程,以利亞躲在荒野,坐在一棵樹下,試圖安息並祈禱自己不要醒來:耶和華啊,罷了!求你取我的性命…

 

以利亞的故事也提醒我們,回顧經歷神聖恩典時,是否繼續將自己託付給忠實的造物主。

 

神一再以同情恩待以利亞,叫他起來吃飯,在曠野為其提供新鮮食物一瓶水與炭火燒的餅,供應他繼續旅程中的一切所需。(列王記上19:5-8)。

 

想想,我們是否因懼怕活著的人而求死呢?耶穌告訴我們,「我的朋友,我對你們說,那殺身體以後不能再做什麼的,不要怕他們。」(路加福音12:4)。

 

保羅:熱切的使徒

我正在兩難之間,情願離世與基督同在,因為這是好得無比的。(腓立比書1:23)

 

對於那些祈求死亡的神人,神的回應仍是充滿父親般的慈心憐憫。

 

無論是約拿的鄙視且發怒,或像摩西一樣在重擔下哭泣,還是如同先知以利亞避免追殺而逃命,甚至是像約伯一樣渴望解脫,請思想,恩典父神藉由獨生愛子耶穌所做的一切,使基督徒存有「永恆生命」的盼望。使徒保羅顯明:活著就是基督,死了就有益處

 

看見這五位聖經人物的「心情」,提醒我們,不應該渴望為了死亡而死,更不要為了逃避煩惱而渴望在睡夢中睡去,應專注於基督永恆的生命!

  • news-details
  • 不管多死社會如何迎面而來,上帝卻要我們贏在「終點」,那才是終久的智慧。(圖/shutterstock)

面對多死,上帝要我們贏在終點

基督徒可以透過神的話,為「死」做決定,回到聖靈中越發體會生命的盼望。本報張文亮教授於專欄曾分享,聰明的童女是到末了還有油;忠心的管家是到見主面時還在作生意;迦南的婚筵是到末了擺上的酒更好。真正的智慧是「終久」的智慧。亦即到了人生晚期,更有智慧,更是美好。

 

世界要人不要輸在起跑點,上帝卻要我們贏在終點,那才是終久的智慧。

 

現階段,面對「少子、高齡化」,且持續「多死社會」的社會人口結構下,日本社會有遺體飯店、殯葬會館、在宅死亡服務等應運而生。儘管現階段外在醫療體系、殯葬事務仍有許多不得不面對的資源議題,而更重要的是,人生內在的生命價值卻是能更顯寶貴

 

(參考資料:desiringgodCDN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