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也許不是受害者太貪心、太軟弱,是詐騙集團比基督徒更積極尋找「滿足」人的機會。(圖 / 記者詹英村、AI製圖)

我也曾被騙過……」一位精明幹練的臨床心理師在聚會中低聲承認。

 

在場所有人不約而同地將目光轉向這位心理專業人士,感到驚訝。

 

這個真實故事告訴我們,詐騙其實遠比我們想像的複雜——無論教育程度高低、專業背景,沒有人能完全免疫於詐騙的風險

2025年3月,人力銀行公布最新調查顯示,高達85%上班族曾遭遇詐騙,平均財務損失達21.7萬元。

 

根據內政部警政署「165打詐儀錶板」統計,上周(4月6日至4月12日)的詐騙案件受理數達3,726件,財產損失金額超過17億元

 

詐騙手法日漸精進,究竟哪些人群最容易成為詐騙集團的「獵物」?詐騙手法如何針對不同族群的需求與弱點設計?

 

基督教今日報記者整理多方報導、專家論點,深入剖析詐騙集團背後的心理機制,並從信仰角度提供防禦之道。

 

被劃分的「獵物」:不同族群的詐騙陷阱

臺大社會系名譽教授孫中興在其新著《詐騙社會學》中提到,詐騙手段已走向國際化、組織化,但國內學術界對詐騙的關注卻相對不足。

 

他表示:「詐騙集團比我們想像的更有『研究精神』,他們細緻地分析不同人群的心理脆弱點,然後精準投放詐騙『產品』

 

「我很精明,不可能被騙」的教師族群

兆豐銀行2023年數據分析顯示,在信用卡遭詐騙的職業中,學校教師占比最高,達教育業整體詐騙的73%。

 

國小資深教師自認為警覺性高,卻在一次「解除分期付款」的詐騙電話中,損失了4萬元。

 

「對方說我的信用卡被盜刷,要到ATM解除分期付款設定,聲音很專業,一口氣說了很多專業術語,還提到我的卡號末四碼。」這位老師回想道,「我平時教導學生要小心詐騙,自己竟然也上當,真是諷刺。」

 

「教師每日與學童相處,在校園文化中習慣相信他人,這種良善特質反被利用。」警方分析,教師易受騙的原因是生活環境單純,且「過度自信」——正因為自認不會被騙,反而忽略警訊

 

「我需要解決財務壓力」的小資族

「我只是想找份兼職貼補家用,結果被騙走半年積蓄。」28歲上班族低著頭說。

 

她透過社群媒體接觸到一個「高薪遠端工作」,卻陷入「代購刷單」詐騙。

 

人力銀行公關經理曾仲葳分析指出:「3640歲這個年齡層是最容易被詐騙的族群,一方面投資需求高,同時可能面臨成家壓力,因此對投資或交友詐騙較容易上鉤。」

 

兆豐銀行資料顯示,信用卡詐騙受害者中,有53%位於北部,年齡多在30多歲,特別是年收入低於60萬的女性居多,詐騙金額約在2至5萬元之間。

 

「我很聰明」卻也容易上當的群體

俄裔美籍作家柯尼可娃在《騙局:為什麼聰明人容易上當?》一書中,描述會被詐欺的受害人常見5特徵:

  1. 社會交往較少,對詐騙典型特徵不熟悉的人
  2. 有強烈願望想達成某項重要目標,但又沒什麼希望完成的人
  3. 對於詐騙主題有強烈興趣、發自內心響應的人
  4. 十分自信,認為自己特別精明或知識淵博,絕對不可能上當的人
  5. 毫無疑問地輕易認為別人是專家,並且聽從他們意見的人

 

從職業別來看,2023年調查顯示,金融業最不容易被騙,只有1成的人被騙,而一般服務業被騙比例超過5成

 

專家提醒,雖求職詐騙不算常見詐騙類型,但呼籲職場經驗少的年輕人,求職時若碰到高薪或低門檻、不需面試就能入職的工作,就得提高警覺以免被騙。

  • news-details
  • 記者匯整各類報導、研究中,容易被詐騙集團鎖定的目標對象特質。(圖 / 記者詹英村、AI製圖)

詐騙的心理學:六大弱點成為獵物

臨床心理師林書慶對受騙者的心理做了分類,歸納出6大類型:

 

  1. 貪財心理:詐騙集團利用民眾愛錢貪財貪小便宜的心理,勾引誘受害者上鉤,進行詐騙。
  2. 需求心理:在人們「有所求」的狀態,可以滿足人需求的途徑,都可能成為詐騙集團眼中的「財源」。例如,創業者對貸款有需求、患病者對治療有需求、單身者對婚姻與交友有需求,都可能因此受騙。
  3. 疏忽心理:利用人們「不小心」「不注意」的時刻,如盜取信用卡資訊、提供假證件證照等。
  4. 迷信心理:利用民眾迷信鬼神的心理,不管是從負面(鬼怪、恐嚇、迷惑、蠱惑),還是正面(消災、祈福、解運)下手,藉此騙取錢財。
  5. 同情心理:利用人性本善之弱點激發受害者同情心,進而使受害者自願掏錢買單。如謊報傷病需要救急、假募款行詐騙等。
  6. 恐懼心理:利用民眾的恐懼心理,常透過政府、金融機構、司法機構等名義,創造相關事件,使受害者不知不覺聽從詐騙者指示,將帳戶中金錢交出。

 

「最終,詐騙都是針對『慾』『懼』這兩大人性弱點。」

 

詐騙過程中,詐騙集團善用情緒渲染力,透過權威或相關角色的模擬,激發受害者不安、恐懼的情緒

 

或者,他們也善於反過來,使讓受騙者覺得自己是「獨特」的,激起受害者的慾望

 

此種透過情理兼顧的詐騙攻勢,確實讓很多人都不自覺陷入詐騙陷阱。

  • news-details
  • 六個常被詐騙集團利用的心理「間隙」,也是基督徒可以主動起來當「好撒瑪利亞人」、服事人們需要的機會。(圖 / 記者詹英村、AI製圖)

從聖經智慧看防詐騙

聖經中有許多關於辨別真偽和抵擋試探的智慧,可應用於現代防詐騙中。

 

基督徒防詐騙五大原則

1. 凡事察驗的習慣

但要凡事察驗,善美的要持守。」(帖撒羅尼迦前書5:21)面對陌生訊息,養成「停、想、查證」的習慣,如同庇哩亞人面對來傳福音的保羅和西拉,仍「天天查考聖經,要曉得這道是與不是」的精神(使徒行傳17:11)。

 

2. 心意更新的智慧

你們必曉得真理,真理必叫你們得以自由。」(約翰福音8:32)詐騙常建基於謊言與虛假,基督徒當以真理為根基,保持屬靈警覺,如耶穌提醒:「你們要靈巧像蛇,馴良像鴿子」(馬太福音10:16)。

 

3. 破除貪婪與投機心態

你們存心不可貪愛錢財,要以自己所有的為足」(希伯來書13:5)、「貪財是萬惡之根」(提摩太前書6:10)。基督徒應當定期檢視內心是否被「快速致富」的慾望驅動,學習保羅「無論處豐富或缺乏都知足」的生命(腓立比書4:12)。

 

4. 群體保護的智慧

謀士眾多,所謀乃成」(箴言15:22)。作重大決定前,主動尋求屬靈長輩或小組成員的建議與代禱,效法尼希米建城牆時「派人看守」的智慧(尼希米記4:9)。

 

5. 填補情感空洞,建立真實關係

神在祂的聖所作孤兒的父,作寡婦的伸冤者」(詩篇68:5)。孤獨者易陷入「情感詐騙」,教會當主動關懷獨居者,如雅各書1:27勉「看顧在患難中的孤兒寡婦」。個人可加入小組,建立屬靈肢體的扶持,如經文所說:「有人攻勝孤身一人,若有二人便能抵擋他,三股合成的繩子不容易折斷。」(傳道書4:12)

 

在基督裡做「好撒瑪利亞人」與詐騙集團搶奪服事人的機會

詐騙集團之所以能得利,是因他們比我們更瞭解人性需要和弱點,更積極地用虛假來「滿足」這些需要

 

對基督徒而言,如果整個社會都充滿了「好撒瑪利亞人」當基督徒看到人們有軟弱、需要,就有從神來的慈愛與供應,用「真實」為人服事、奉獻、滿足人的需要。相信如此,將減少詐騙集團可趁之機。

 

(參考資料 / 姊妹淘公視新聞網BCSC天下學習天下雜誌)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