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曾經最害怕成為的那個人,現在卻活成了他的樣子。」——這是許多人面對自身情緒與行為模式時的痛苦發現。
旅英華人心理諮商師林孝威的新書《媽咪的鏡子:寫給每一個人的情緒察覺書和自救法》,正是為這些被原生家庭影響而不自知的人量身打造。
這本4月14日才正式上市的新書,在預購階段已銷售一空,而緊急加印二刷,成為近期出版界的暢銷新作。
今年四月,在台灣出版界悄然掀起一股「情緒覺察」熱潮——旅英華人、心理諮商協會認證,身為基督徒的諮商師林孝威,出版新書《媽咪的鏡子:寫給每一個人的情緒察覺書和自救法》一書,在尚未正式上市前的預購階段就已將庫存銷售一空,必須緊急二刷。
該書以原生家庭對人的深層影響為主題,提供許多實用且容易操作的「情緒自救法」,特別對於那些無法獲得專業心理諮商資源的人來說,提供寶貴的自助指引。
林孝威目前定居英國,累積十五年心理諮商實務經驗,此次專程返台舉辦新書分享會。本報獨家專訪這位「新晉暢銷書作家」,聽她分享這本書背後的故事,以及上帝如何一步步引領她從翻譯者轉變為諮商師的奇妙歷程。
當被問及哪些人適合閱讀她的書時,林孝威回答:「我覺得這是給每一個人的書,大家都應該有自覺、自省的能力。」
《媽咪的鏡子:寫給每一個人的情緒察覺書和自救法》並不是基督教書籍,而是心理諮商類的工具書。
「你寫吧,其他我來負責」:林孝威的文字事工
「我離開台灣三十多年了,」林孝威回憶,原本在加拿大做生意,後來搬到英國,後來讀了神學院。
其專業背景,從商人到神學院學生,再到認證諮商師,每一步都有上帝的帶領。
神學院畢業後,她開始為美國知名牧師 Robert Liardon(羅伯茲.李亞敦)翻譯著作,出版了幾本譯作。
「翻譯到第四本,我就感覺到神跟我說:『時間到了,不用再翻。』祂說:『你自己寫。』我說:『寫什麼?』結果就有一個字出來:『諮商』。」
當時的林孝威和「諮商」領域完全沒有關係。接受採訪時,短短幾句話談來好像雲淡風輕,但可以想見她在領受呼召的背後,心裡有多掙扎。
「從那個時候開始就去收集什麼是諮商,哪裡可以學這些事情,然後就去學了。」這個意外的指引,讓林孝威踏上諮商師的道路。
「不是遺傳,是習慣」:林孝威解密原生家庭的影響力
林孝威在書中以「媽咪的鏡子」為題,揭示了原生家庭對人格形成的巨大作用。
書名來源於她在諮商實踐中遇到的一個典型案例:一位脾氣喜怒無常的母親,常在公開場合發怒並對孩子進行人格攻擊。她的兩個女兒從小就極度痛恨母親這種行為,並曾互相約定絕不要變成這樣的人。
「結果長大以後,兩個人都是跟他媽媽一模一樣的樣子。所以我用鏡子來代表她們。」林孝威解釋道,「這不是遺傳,而是習慣!」
這種「屠龍者終成龍」的悲劇,在諮商領域並不少見。林孝威指出,許多人甚至不知道自己已複製了父母的行為模式,「很多時候他們已經習慣了,不感到不自由」,但這些隱形模式卻在關鍵時刻改變人生軌跡。
寫給無法接受諮商的人:一本自助的情緒指南
「我寫這本書的動機,就是因為我在工作裡面感受到,不管是在哪一個國家、文化、人群,問題都是一樣的,就像聖經裡面講『日光之下無新事』。」為何決定寫作?「我有感動把這些常見的問題寫下來。」
不是每一個人都能來做心理諮商。「他如果不能來,是不是也可以從書裡面得到一些幫助。」讓有需要的人得著幫助,是林孝威的初心。
寫作過程,曾擔心自己離開台灣多年,在台灣沒人脈,書籍難以推廣。「那時候,我心裡面就有感動:『你的工作就是寫!其他,我都會負責。』」
這份信心最終得到印證,這本書在台灣銷售一空。
「不要跟隨感覺走」:林孝威對情緒主導時代的警醒
談到當代社會的心理健康問題,林孝威提出鮮明觀點:「現在的社會就是一個情緒導向的社會。大家都太注重情緒了,變成都被情緒牽著鼻子走。」
她警惕人們,不要過度依賴自身感受:「年輕人很多『我感覺』…,以前都講跟著感覺走,不對!不能跟著感覺走!因為『情緒』是很多變,你跟著它,你不是完蛋了嗎?怎麼行的!我們是情緒的主人,我們是我們這個『人』的主人。神給我們主權(自由意志)掌管我們自己!」
林孝威將心理健康的基本功比喻為種樹:「就像種樹,種樹下去是不是旁邊會有一個圍離給它圍起來,讓樹不要歪掉。長到差不多,圍離才拿掉。那時候不管風怎麼吹,樹已經直了,就不會倒了。」
基本功是自尊心、自信心、自我價值、自我概念等等,林孝威表示,心理健康不是讓自我「感覺」良好,而是有「管理」自我的能力。
林孝威表示心理健康的基本功,撐住「自我」這棵樹。圖右為AI示意圖。(圖 / 記者詹英村、AI製圖;林孝威 提供)
「我們不是孤單的」:基督徒面對心理問題的優勢
作為一名基督徒諮商師,林孝威在實務工作中融合心理學專業和信仰視角。
她認為,基督徒在面對心理困境時有獨特優勢:「我覺得身為基督徒是非常幸運的事。因為我們可以為自己做很多事情,這是神給我們的能力,還有神作我們的後盾。所以基督徒真的是很幸運,我們不是孤單的。」
並且強調,每個人對自己心理健康的責任:「我要強調一點就是說,我們常常會把自己的責任忘記了。尤其是年輕人,已經不太重視這一點。」
「說正面的話」:實踐新造的人具體方法
基督信仰脈絡中,原生家庭的影響常被稱為「老我」,而信仰帶來的轉變則是「新我」。
對此,林孝威解釋:「在基督裡就是新造的人,可是很多人就會卡在這地方,就是我的信仰告訴我『我是新造的人』,可是我發生的事情,我覺得『我好像是舊造的很多』,沒辦法把『舊的我』丟掉。」
如何實際地脫去「舊人」、穿上「新人」?林孝威提出實用方法:「對自己講正面的話很重要!」
值得注意,你常常跟自己講話,是否多是講負面的話,很少講正面的話?林孝威提醒:「尤其是基督徒,我們會想到有一個影像(形象樣式)。什麼是正面的我?如果我現在是負面的,那我心裡要想到正面的我是什麼樣子。」
「專注在自己身上」:從改變他人到改變自己
對於與原生家庭有困難的年輕人,她提出睿智建議。
「如果是你覺得原生家庭給你的影響是不好的,試著跟父母親溝通看看。因為很多父母親是樂意跟孩子溝通,只不過不知道怎麼樣溝通。如果父母真的不能溝通,你就專注在自己身上。」
林孝威最後總結:「我常說,如果你沒有辦法改變別人,你要改變自己。你要讓自己換一個角度,去『順應』這個環境。」
林孝威在英國的諮商室,柔和燈光與舒適環境使人放鬆。(圖 / 林孝威 提供)
心靈成長的旅程:持續覺察與更新
結束訪談之際,林孝威分享自己對心理健康的核心理念。
從其諮商經驗和著作中可看出,她認為心理健康不是一次性的改變,而是持續覺察與成長的過程。
訪談中她多次強調,每個人對自身情緒和心理健康都有責任。「我們常常會把自己的責任忘記了,」重視自己的責任實為重要。
對於《媽咪的鏡子》一書意外熱賣,林孝威謙虛表示:「我自己不太了解。因為目前台灣的出版業不是太緊嗎?」她將一切歸功於神的帶領:「在神的手裡,祂帶領。」
該書不僅僅是一本心理諮商工具書,更是一本旨在幫助人們認識自己、處理情緒、面對原生家庭影響的實用指南。
或許正如書名《媽咪的鏡子》所暗示的,我們要做的,不是打碎那面反映原生家庭影響的鏡子,而是學會用新的視角看待鏡中的自己,重新詮釋與過去的關係,在覺察中獲得生命真正的自由與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