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搜關鍵字
搜尋關鍵字:傳道人

【寇世遠研經集】聖靈彷彿鴿子

主耶穌在世上所說的話,句句都是恩言,在許許多多恩言中,最重要的就是這句話:「你們受聖靈。」   今天一個外邦人怎樣受聖靈呢?請看使徒行傳二章三十七節。眾人聽了彼得傳道,覺得扎心,就對彼得和其餘的使徒說:「我們當怎樣行?」彼得說:「你們各人要悔改,奉耶穌基督的名受洗,叫你們的罪得赦,就必領受所賜的聖靈。」這是一個外邦人變成基督徒所必須的經驗,也是第一個經驗,就是受聖靈。如何受聖靈呢?先要認罪悔改,承認靠自己不能做完全人,行善無能,去惡無力,願意奉耶穌的名受洗。於是罪得赦免,因有耶穌寶血洗淨一切罪污,然後,就必定領受神所賜的聖靈。   當聖靈一進到你裏面,你就是一個重生得救的人,不是一個掛名冒牌的基督徒了,但這還不夠完全,還要經驗聖靈的洗,就是被聖靈充滿。聖靈的洗,乃是聖靈充滿的開端,當我們有了第一個經驗,應該渴望得到第二個經驗—受聖靈洗,就是被聖靈充滿的開端,信徒必需具有這經驗,就是第二個經驗。基督徒第一經驗,是受聖靈;第二經驗,是受聖靈的洗。如果我們自認已受聖靈,也被聖靈充滿。而真正的標準,應看耶穌,祂當年受聖靈洗,彷彿有鴿子從天降下,聖靈用鴿子做表記,是很奇妙的。   第一、鴿子是傳信息的最佳使者 舊約聖經有一卷名「約拿書」。約拿是個傳道人,神要他傳信息,他先逃避,後來神給他機會使他在大魚肚裹悔改,不敢逃避了,接受差遣再去傳道。約拿這名字原文的意思就是鴿子。鴿子能把信息準確傳到目的地,然後再飛回來。牠不怕勞苦,不達任務不肯罷休。   約拿這鴿子,很了不起,雖然他起初害怕,但是後來還是遵命去了。他毅然接受差遣傳禍音,指稱罪惡不留餘地,置生死於度外。我們能否像這隻鴿子,敢於面對罪惡,不留情地指摘罪污,不管對方是什麼身份,有罪就責備,有錯就糾正。你如果真正被聖靈充滿,真有聖靈洗的經歷,至少能有這種膽量向罪惡挑戰。而且約拿傳道的果效奇大,連尼尼微的王都下了寶座,悔改認罪。這才真是上頭來的能力,這才是聖靈充滿的結果--工作有果效。   第二、鴿子不會迷途,象徵和平 在創世記八章六至十二節中,三次提到鴿子,這是舊約時代挪亞敬畏上帝,遵照神的吩咐造了方舟,拯救全家八口免於沉淪。挪亞在方舟中,大雨四十晝夜,天上窗戶打開,地下深淵裂開,上下都是洪水,把世界淹沒了,惟獨挪亞一家八口在方舟裏得以保全。這就是豫表耶穌基督如方舟,人只有活在基督裹才能得救。後來水勢漸落,挪亞打開方舟的窗戶,放出一隻烏鴉,那烏鴉飛來飛去,直到地上乾了沒有回來。他又放出一隻鴿子,鴿子找不著落腳地,就又飛回來。   這提供了一個亮光,鴿子去而復返,令人思念天家,被聖靈充滿的人,一定有鴿子的天性,飛來飛去,傳報信息,活在世上,過在地如天的生活,並且心念天家,與主常保親密交通,不至走迷了路,無論飛出多遠,還認得回家。挪亞第二次把鴿子放出去,當牠飛回來的時侯,嘴上叨了橄欖葉子,這就象徵和平。如果你真正被聖靈充滿了,經歷了聖靈洗,應當是和和平平的人,就是不受激動,真有平安,與人和睦同居,何等美善(詩一三三:1)。挪亞第三次放出鴿子,牠不回來了。那就是指國度時代,聖徒在主的國裏,與主一同作王一千年,在千年國裏,聖靈永遠內在,不再出去了。挪亞放出去的三次鴿子,分別代表三個時代:律法、恩典、國度,這都與鴿子所代表的聖靈有關,我們真要哈利路亞!   第三、鴿子象徵馴良 馬太福音十章十六節,主說:你們要靈巧像蛇,馴良像鴿子。這是主勉勵門徒如羊進入狼應有的防備。一面靈巧像蛇,一面還要馴良像鴿子來平衡。單單是蛇,會行詭詐,要用鴿子的馴良來平衡,被聖靈充滿,就是要有鴿子般的馴良。馴良最好的解釋,就是厚道,要內方外圓,才是蛇與鴿的調和。一個真正受聖靈洗的人,常常發現自己責任未盡,發現自己的不是,不挑剔他人的不是,不是他錯,乃是我錯。這就是馴良如鴿子,也是厚道的光景。   第四、鴿子象徵美眼 雅歌一章十五節,講到鴿子的眼光特別美。如果你被聖靈充滿了,你的眼光應如鴿子眼,有耶穌基督的溫柔慈愛。當主受審問時,彼得曾三次不認主,耶穌回頭看他一眼,就把彼得看哭了(路二十二:61、62),因為主耶穌的眼光,充滿了真善美,充滿慈祥、溫柔、赦免、饒恕,所以使彼得慚愧得要死,不能不憂傷痛悔。假如主的眼光,是惡狠狠的瞧彼得一眼,像有些司機,遇人搶路時,趕快緊急剎車,然後伸出頭來惡眼相向,那眼光簡直嚇死人,好像罵你找死。假如主當年也像司機的眼光去看彼得,彼得一想,反正我完了,主不要我了,我還哭什麼?乾脆一走了了,從此分道揚鑣,去打魚罷!反正我不承認你,你也不要我。感謝主,祂以鴿子的眼光,柔而美善的眼看彼得,情形就大不相同了。所以真正被聖靈充滿,不是外表的喜樂或講講方言就算憑據,還要看你有沒有鴿子眼,能饒恕人,馴良如鴿。   第五、鴿子象徵代替窮人獻祭 約翰福音二章十三至十四節。聖殿中為什麼有鴿子?準備獻祭之用。舊約時代以色列人,當有罪的感覺時,照律法的規矩,有錢的就買牛羊作贖罪之用,窮苦的就拿鴿子斑鳩獻祭,這祭物是犧牲品;而鴿子作祭物,是專為窮苦無告之人,沒有力量拿牛羊獻祭的人,可拿鴿子來替。這裏所說的鴿子,給我們一個非常美的靈意,就是為貧窮缺乏的人,提供最佳的服務。   如果你被聖靈充滿了,受聖靈洗了,就該多多俯就卑微的人(羅十二:16),不必錦上添花,應當雪中送炭。貧窮無告的人,需要你的服務,你當如同鴿子,為他獻祭犧牲。不過我所說的貧窮,不單指物質方面,也包括靈裹貧窮在內。許多有錢有勢的富貴中人,照樣靈裹貧窮,需要人的幫助,只要他肯承認自己一無所有,鴿子也要作他的祭物。   文章節錄【寇世遠研經集】認識聖靈   寇世遠監督-基督之家創辦人,四子寇紹恩現為主任牧師。 (文章授權/天聲傳播)https://www.hvfhoc.com/   ------------------------------------------------------------------------------------- 面對大環境的挑戰,您的行動可以支持今日報堅定走下去! 點我奉獻 每日新聞不漏接 立刻加入今日報Telegram頻道!  Telegram下載+中文化教學》   神能將各樣的恩惠多多的加給你們,使你們凡事常常充足,能多行各樣善事(哥林多後書9:8)。請支持今日報媒體事工,謝謝您~(點此奉獻)

【張文亮專欄】同學,上帝為什麼不要人吃「駱駝」?

「不可吃的乃是駱駝-因為倒嚼不分蹄,就與你們不潔淨。」(利未記十一:4)   學生問道:「老師,駱駝倒嚼不分蹄,為什麼上帝認為不潔淨,人不可以吃?」   駱駝是最著名的沙漠動物,牠們能在沙漠裡行走,耐高溫、耐旱、耐風沙、能負重、能找到回家的路。喝一次水,就可走長遠的路;吃一頓牧草或棕櫚樹葉,就可以幾天不吃飯。   駱駝是單蹄動物,便於快速走路,可以縱橫走過沙漠,會反芻,吃一點草葉吃很久,是很棒的動物。   但是駱駝長期活在惡劣的環境,牠們喝的水,可能不乾淨。沙漠裡耐旱的植物,常含有毒的物質。對高忍受性的駱駝,沒問題,對人會有問題。上帝要人不吃駱駝,我的體會是提醒我們,一生為人刻苦耐勞的動物,不要拿來作食物。   2012年,中東與埃及地區,發生呼吸性症候群(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簡稱MERS),冠狀病毒所引起。至少約350人死亡,可怕的是MERS是駱駝傳給人的動物。   荷蘭的科學家,為中東地區的駱駝進一步普查,才發現許多駱駝(百分之十以上)身上,已有冠狀病毒的抗體。抗體是可遺傳的,亦即很早以前,駱駝身上就有冠狀病毒。   MERS並沒有廣泛性的散佈,只在沙烏地阿拉伯、葉門、卡達等,有死亡案例,但是引起中東百姓,集體的恐慌,而且卡達也是全球的航空中繼站與旅遊熱點,可能成為普世廣傳的導火線。   為什麼是駱駝?沒有人知道。為什麼在二十一世紀才發生,也沒有人知道。上帝在三千多年前,就告訴人,不要吃駱駝了。   同學,勞苦功高的駱駝,不要當食物。為主勞苦的傳道人,他們像駱駝,吃一點食物,就可以走長遠的路,不要欺侮他們。   張文亮老師最新作品【瘟疫有藍天:從公共衛生史與聖經談起 】 促銷專案全面特惠中( 2020年06月30日止 ) https://shop.campus.org.tw/ProductDetails.aspx?ProductID=000561204 (文章授權/張文亮教授) 誠摯的邀請每位讀者以奉獻來支持這份新聞媒體,並且為我們加油打氣,讓每一個神所賜福的事工,化為百倍千倍的祝福。謝謝您~(點此奉獻)

【蔡頌輝專欄】坐下來談談⋯⋯

「爸,你坐下來,我想跟你說一件事。」週五傍晚,天洵放學回來不久,就拍拍沙發對我說。 「你說吧。」我仍然站著。   「你先坐下。」天洵很堅決,繼續拍著他旁邊的位子。我及時感應到他的認真,於是在他身邊坐下來,雙眼看著他,等他說話。   「每個星期一,我們班上的老師都會請大家圍個圈,分享一下上週末做了些什麼。我的同學都說他們會去哪裡哪裡,可是我每次都說在家和去教會……我總覺得不是很好。」   我頓時心中滿是虧欠感。週末本來就是孩子們最輕鬆的時間,往往卻是傳道人最忙的時候。   我說:「你的意思是要我們明天找個地方去對嗎?」 「嗯。比如說,我們可以去大花園走走啊~」 「好!沒問題。」   有時候,孩子們要的並不是去很特別的地方、做很特別的事、或花很多錢。重點是,一起。只是有時候,即便這一個小小的夢想,父母都很容易忽略。   蔡頌輝牧師著作:給靈命把把脈、給人生引引路、千萬別搞錯信仰、別搞錯信仰、給事奉充充電、給人生引引路、給靈命把把脈、給人生引引路,歡迎網路訂購https://shop.campus.org.tw/ProductDetails.aspx?productID=000552295   (圖片授權/蔡頌輝) 誠摯的邀請每位讀者以奉獻來支持這份新聞媒體,並且為我們加油打氣,讓每一個神所賜福的事工,化為百倍千倍的祝福。謝謝您~(點此奉獻)

【蔡頌輝專欄】宣教士談兒女教養

常聽人說,當牧師的孩子不容易,因為周圍的人無形中會對他的品格和信仰有更高的期許。的確如此。我也深深體會到,牧師當起爸爸也額外有壓力,若孩子表現不好,人自然會認為是父母有問題。這不純粹是猜測,而是生活中實際所看見、所經歷。偶爾聽見一些傳道人的孩子不信主,我心裡有莫名的擔心。另外更常見的情況是,傳道人的孩子不單不想當傳道人,甚至對傳道人這個職業有許多負面印象和回憶(父母都不在家、看重教會過於家人、在教會一個樣,在家裡另一個樣……)。我常想,如果同樣的事情發生在我身上,我會如何面對?   我不認為傳道人的孩子必須當傳道人,我也沒有十足把握自己的孩子將來一定不會出現上述情況……但我深信,孩子的成長與原生家庭有非常密切的關係(儘管不是一加一等於二的簡單公式)。所以我們夫婦也竭盡所能,盡上做基督徒父母的職責。我們沒有太多獨特的方法和策略教導孩子,因為我們相信,父母在生活中活出信仰,就是最好的教材。   本文列舉一些我們在育兒上的重點,但不代表我已經在這幾方面做得很好。其中有些經過多年確實看到一些果效,另一些則仍有好長的路要走。我們一方面沒放棄目標,另一方面則不斷地修改管教方針。   建立孩子與神的關係 我的母會是聖公會,所以兩個孩子小時候就已在教會接受嬰兒洗禮。對我而言,這儀式主要的意義不在孩子(孩子當時還不懂事),而是提醒父母——孩子屬於神,父母有責任帶領他們,讓他們自己與神建立關係。孩子是神暫時託付給父母照管的產業,有一天我們要將他們還給神。父母的責任就是在那一天到來之前,確保他們懂得信靠和跟隨神,去行神為他們所定的人生路程。   由於孩子長期跟隨我們在外宣教,沒有什麼機會學習中文,我們便要求他們每天用中文讀十節聖經,並要抄寫其中一節。希望藉此幫助他們持續性接觸中文,同時讓他們能有真理話語的灌溉。孩子不見得喜歡,有時候也會偷懶,但這是我們在他們還小時定下的規矩和習慣。讀經被列為他們每天必須完成的事,若沒有完成,他們就不被允許去做其他想要做的事。起初孩子也會抗拒,但由於我們已經堅持多年,他們也漸漸習慣了。有時候,他們會對所讀的經文有所疑問,開啟了我們之間的信仰話題,甚至探討神學議題。最記得兒子問過一個問題:「神在創造世界之前在做什麼?」   我們盡量避免對他們要求過多,更不讓他們感覺自己必須在信仰知識上勝過其他孩子,才讓父母有面子。這樣做不單只是滿足父母的虛榮心,也可能造成反效果,以致他們對屬靈的追求感到厭煩。與此同時,我們不會完全放鬆,因為曉得人的惰性,若不是有某種程度的強迫,孩子們不可能自動自發地追求屬靈事物。有時候,孩子們因特別狀況問我們是否可以暫停,我們也不會完全拒絕。在聖經中,律法對神的子民有許多要求和守則,但它們在被應用時有彈性,絕非不顧人情。一旦人的價值觀被更新,他便自然會對美好的事產生渴慕,這就是我們的目標。   培育孩子成熟的品格 一個屬靈的人不能只在乎宗教性的活動和知識,更重要的是被吸收的真理塑造,活出好品格。我們相信好品格也可以從小培養。在管教的原則方面,我們聽取一位屬靈長輩的建議,孩子小時嚴格要求,孩子漸長之後,就慢慢放寬,或是改換管教方式。   在諸多品格中,我們最認真看待誠實。他們從小就被告誡:「人難免會犯錯,但務必馬上承認。犯錯不認而後來被爸媽揭發,後果會遠遠比自己犯錯之後自動承認來得更嚴重。」孩子們小時候都嚐過撒謊被抓包的下場,而且我們也讓他們感受到犯錯後認錯的結果不是想像中那麼可怕,所以至今孩子們都會主動向我們報告他們在學校出現的錯誤。即便當了牧師,我們還不是經常會犯錯嗎?神既然給我們這樣的恩典和接納,我們也應該這樣對待孩子。關鍵在於,承認。   有一次,大兒子天洵在學校休息時間,被其他同學摔暈在操場地上。他回家把事情說給我們聽,追問之下,原來有一位中國同學被其他阿拉伯同學欺負,他上前阻止和協助,而遭阿拉伯同學攻擊。我了解之後,囑咐他要小心,也讚揚他勇於助人的舉動。我告訴他:「千萬不要因為這一次的經歷,而讓你以後看到需要不出手幫忙!」對的事情,付上再大的代價也要堅持去做。   教導孩子分享已有 宣教士的生活雖不富裕,但我們也沒有缺。無論如何,我們期待孩子從小經歷兩件事:一是神的恩典夠用,另一是人真正的喜樂和滿足不來自於所得,而是所施,如聖經所說:「施比受更為有福。」生命的富裕不在乎擁有多少,而是在於願意施予多少。   很多弟兄姐妹很關心宣教士子女,所以孩子們經常會收到禮物和紅包。他們為此非常開心,因為可以用來買一些自己想要的東西,或為??多做點儲蓄。後來,我們覺得孩子不能只有領受而不懂付出,於是決定教育孩子們分享。我們在柬埔寨工場時,孩子分別是八歲和五歲。我們要他們把收到的一部分紅包分別出來,到了學校假期,一起到市場去購物(食物、文具等),再送到鄉下、垃圾山等窮人家聚居的地方,親自分給那裡的孩子們。每當我們帶學生去探訪貧民窟、街頭露宿者、墳墓村、艾滋孤兒院等地方,他們也一定隨行。我們期待孩子能從分享中感受到深層的喜樂(雖然按本性他們更喜歡用錢去買自己喜歡的東西),也要他們從小就察覺,幫助別人是神兒女不容推諉的責任,以及我們在地上生活的特徵。   幫助孩子發掘自己 為人父母者往往會對孩子有自身的期許,甚至希望他繼承上一代的事業。身為牧師,我心裡自然也會期待孩子們有一天一樣會全職事奉。可是,打從兒子很小的時候,我就問過他:「你長大後想做什麼?」他曾說過飛機師,也想過開捷運、當音樂家、廚師、畫家、發明家……但就是沒說過要當牧師。可是當我冷靜一想,卻發現自己的想法和期待不一定正確。一方面,我們不應該認為只有當傳道人才是最榮耀神的事,每一個職業都可以、且都應該榮耀神,同樣尊貴。另一方面,神對每一個人都有獨特的設計和旨意,不一定每一個人都適合當傳道人。兒子的興趣很廣,也很善變,不容易堅持。但無論哪一樣,只要是我們能力許可的範圍,都盡量給他機會去嘗試。我們相信神對他有獨特的旨意,我的責任是幫助他發現自我,以他自己的方式榮耀神。   訓練孩子對自己負責 放手,是每一位父母必須學,卻不容易學好的功課。父母心裡知道有一天孩子會離開我們而獨立生活,所以希望他們在那一天來到之前已經做好準備。每個孩子學會獨立的時間不同,而做父母的總是心疼孩子幫助孩子解決問題。掌控和放手之間沒有一個絕對的標準和放諸四海皆準的方法。我們也有這種掙扎。   宣教工場搬到德國以後,我們和孩子們都需要學習新語言,他們到政府的小學去,我們則到政府指定的語言學校去。孩子們語言的學習進度比我們快得多。這種情況其實也間接幫助孩子們學習對自己擔當一些事物、解決一些難題,因為我們根本幫不上忙。當他們面對問題的時候,我們只給他們建議幾個管道,讓他們自己去尋求幫助。有一次兒子丟失了學校儲藏櫃的鑰匙,他需要自己打電話到出租公司去申請配鑰匙。孩子在學校出狀況,他們也需要自己去找老師或相關人士解決。坦白說,有時候感到挺心疼,畢竟他們年紀都還很小。或許,這是神要我們學習放手、讓孩子們學習獨立的方法。   以上一切努力,目的不是要塑造孩子成為父母想像中的樣子,而是要讓他們體驗,跟隨神的生命何等精彩。   本文原載於《華傳》第五十九期(2019年9-10月):   (文章、圖文授權/蔡頌輝牧師) 蔡頌輝牧師最新著作《千萬別搞錯信仰》 https://reurl.cc/1Q3ZZ8   誠摯的邀請每位讀者以奉獻來支持這份新聞媒體,並且為我們加油打氣,讓每一個神所賜福的事工,化為百倍千倍的祝福。謝謝您~(點此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