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輸入關鍵字
你曾想過自己的「志工服務」,也可能是助長失依孩童無法回家的原因之一嗎?2015年,柬埔寨政府與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合作,對全國寄宿機構中的兒童進行了一項嚴謹調查,發現全國寄宿機構中的兒童推估人數為48,775名,遠高過政府先前估計的11,453名。若將此數字與柬埔寨兒童總數相比,近乎每100名兒童就有1
台灣世界展望會在柬埔寨協助改善社區用水環境,使居民不再受水源缺乏及污染之苦,幫助當地孩子健康長大。「缺乏衛生設施與潔淨水,對生命的威脅比戰火還要可怕!」來自台中思恩堂,同時也是資助人之一的張柏霖牧師,十分認同兒童資助計畫,為柬埔寨計畫區帶來盼望未來。
2023年,柬埔寨當地的眾教會聯合歡慶「福音入柬100週年」;然而,歡欣慶祝的同時也有憾事傳出,柬埔寨教會的重要領袖辛田牧師於今年5月榮歸天家,讓當地牧者留下無限感念。眾人細數柬國的福音發展史,內心不得不讚嘆,全因歷代忠心主僕的全然擺上,基督福音才有機會落地生根,並能成為國家在面對動盪不安時的重要幫
400多年前,荷蘭宣教士將基督信仰的福音種子,撒在了台灣平埔族中的西拉雅族人心上,扎根發芽;400多年後,耶穌心中所在乎的宣教大使命,在西拉雅族後裔莊介齊和戴沛吟夫婦的心中,開花結果。他們一家人,決定領受與四世紀前相同的跨文化宣教呼召,成為國際宣教士,定意要將福音種子,送到海外未得之民的族群中!莊介
許多人聽到「線上短宣」這個想法,當下的反應可能是「線上短宣?那能做什麼?」、「只是線上短宣,有果效嗎?就別管疫情了,付上代價出發吧!」、「要做線上短宣喔?但疫情期間這樣群聚好嗎?是不是造成額外的染疫風險?」「願意以長宣來回應大使命的宣教士,許多人的宣教歷程都是從短宣開始!」埔里思恩堂亮點教會牧師熊榮
不久前,蔡晶玫因思念蕭祥修,而前往其墓前探望,告訴他:「請你躺在這裡好好休息,我會把宣教的棒子接起來。」旌旗教會教會主任牧師蔡晶玫於28日主日歡慶中宣告,將承接已故蕭祥修牧師的宣教願景,並勉勵全球旌旗家人一同擔起「將福音傳至地極」的異象,因為「人生最有價值的投入,就是參與建立教會,讓福音真光,能照進
許多懷抱夢想的青年,被誘騙赴柬埔寨等國詐騙,甚至受軟禁、虐待、轉賣,震驚全台。昨(21日)媒體報導,5名來自屏東縣約20歲,被詐騙至柬埔寨的原民青年,獲救回台。但原民牧者林劍萍說,「(被詐騙前往)柬埔寨的原住民多到無法想像」
教會從無到有,不論碰到任何難題,神都賜下豐盛預備給祂的教會。如同當初命名,正是來自一位會眾之口:「每次來這裡聚會,回家後都可以感覺到真的好蒙福喔!」這就是「蒙福之家」命名的由來,每件事看似有挑戰,卻是一個很蒙福的地方,很受神的眷顧,很有神的同在!回顧過去,主任牧師艾善恩表示,自己大大經歷神的供應,願
網路上常傳海外掏金夢享優渥待遇、輕鬆高薪等,出國工作詐騙事件頻傳,仍見不少被害者受騙上當、遭性侵、軟禁等,令人心痛。被害人若是男性,可能被摘賣器官或有生命危險,女性便會落入賣淫集團。當如何成為智慧人,有辨明能力,不受蒙蔽?
自清大電機系、通訊工研所畢業的旌旗教會區牧萬長平,從小在基督化家庭長大,國一時受洗,堅定基督教是自己的信仰,不是因為父母是第幾代基督徒,也非因全家族都信仰基督教,而是因他長大後確認、相信耶穌。理性的他,服事期間三次經歷神;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在一次醫療短宣中分享信息結束時,帶眾人透過祈雨禱告,學習與
一位病得醫治的國立海洋大學教授丈夫、一位在泰北山區困境中生長的妻子,兩人心繫宣教大使命,10多年來藉著寒、暑假的「海大國際短宣隊」,造就「天國人才」,造福各地!
在艱難環境、很少人能派過去牧會的地方,「台北衛理堂」前主任牧師鄭憲章於多年前,卻願意順服神的帶領,攜一家四口,搭乘台馬輪到人生地不熟的—馬祖,進行開拓,前後至今默默耕耘20多年。現在,有7、80人到衛理公會於馬祖各區設立的教會聚會,鄭憲章牧師全家仍居於此地,如一粒麥子落在地裡,未離開馬祖北竿,一生愛主、盡心事奉祂!
COVID-19(新冠肺炎)國際疫情嚴峻,而台灣境外移入確診人數的示警,也讓人擔憂第二波疫情是否來襲。基督教芥菜種會抗疫行動,透過物資包及急難救助金,不僅幫助國內受疫情影響的困難家庭及時溫飽;面對鄰近國家菲律賓和印尼不斷飆升的疫情,芥菜種會也持續結合當地NPO夥伴提供跨國界援助,同時號召社會愛心一起成為疫情前線的守護者。
1月10日於高雄靈糧堂舉辦「南島之夜」,邀請曾赴多處南島國家的Youtuber融融(本名吳宇堯)分享經歷。看到特色十足的異國文化,讓現場聽眾驚呼不斷。當天百餘位會友參加,反應熱烈。
投入全職事奉這麼多年,我一直都不太講或寫教養兒女相關的題目。前面幾年是因為自己沒有孩子(我們夫婦結婚近九年才有第一個孩子),尚未有實際經歷,不敢隨便發言。後來有了孩子,又不曉得自己教養的方式會否帶來良好效果,恐怕活出來的見證和所表述的有差距,欠說服力。今年,我的孩子分別十二歲和九歲了,看著他們身、心
投入全職事奉這麼多年,我一直都不太講或寫教養兒女相關的題目。前面幾年是因為自己沒有孩子(我們夫婦結婚近九年才有第一個孩子),尚未有實際經歷,不敢隨便發言。後來有了孩子,又不曉得自己教養的方式會否帶來良好效果,恐怕活出來的見證和所表述的有差距,欠說服力。今年,我的孩子分別十二歲和九歲了,看著他們身、心、靈還算健康,覺得是時候回頭整理一下,寫一寫心得和反思來與大家分享了。本文不是一個系統的育兒指南,你也不會在本文讀到什麼實際的教養方式,本文僅是一個宣教士的育兒反思和應用,但相信可以帶來一些啟發。 關係優先於親子關係 我們夫婦在婚後兩年就期待有孩子,可是卻一直沒有,直到婚後八年才懷孕。內人很喜歡小孩,也很希望有自己的孩子,可以想像,那段日子對我們而言是何等煎熬。我不曉得為什麼神讓我們等這麼久,但如今回頭看,其實就在那段時間,我們建立了良好的夫妻關係基礎。我們一起面對期待和失望,一起歡笑和哭泣、一起分享內心的掙扎、一起四處飄蕩事奉、一起面對困難、一起經歷神的作為。正如我在《宣教士談婚姻》一文中所述,能與所愛的人一起經歷神,就是宣教路上最大的感恩。可惜現實中很多夫妻有了孩子之後,婚姻生活的焦點就轉移到孩子身上,夫妻關係在不知不覺中淡化了,甚至因孩子問題而起衝突。有人說,良好的婚姻就是爸爸媽媽能給孩子最寶貴的禮物。我完全贊同,也努力實踐。 培養孩子配合環境 談到宣教士孩子,大家最關心的是「適應」問題。我的兒子在韓國出生,兩歲多搬到了馬來西亞,女兒也在這時候出生,住了半年又去了台灣,四年後離開去了柬埔寨,住了三年又搬到了目前所在的德國。語言是這個過程中的一大挑戰。在韓國的時候,兒子上午去一所講韓語的幼兒園,到了台灣就講華語,學繁體字。後來在柬埔寨上國際學校,媒介語是英語。雖然兒子在台灣已經上過一年級,可是國際學校的入學英語考試不過關,所以必須重讀,入學後還要上英語加強班。三年後來了德國又全是德語。先是進入專為外國人開設的融合班,三個月後開始於德國同學一起上課。正如很多人所說的,孩子們學語言很快。其中也有艱難的時刻,我兒子在進入德國的中學後,就曾經有半個學期情緒低落……無論如何,這是他們要學習和成長之處。到目前為止,我的孩子已可以掌握中、英和德三語。 至於環境的適應,我認為從小的培養和操練是至關重要的。我們一貫沒有太遷就孩子,而是讓孩子遷就我們。例如,孩子小時候睡覺我們都不會製造太安靜的環境,而且也盡量不哄孩子睡覺,讓他們自己懂得上床入睡。我們也不會因為孩子們還在睡覺而延遲或取消去聚會,甚至帶著孩子一起事奉。孩子的適應能力更多在於他們自小所在之家庭的生活方式(有特殊需要的孩子例外),而不是大人所設想的安穩環境。因此,若要當宣教士,不要等孩子長大一點,相反的,孩子越小,就越容易適應。 親密關係是孩子極深的需要 或有人會問:「就算環境適應得來,那孩子的朋友圈怎麼辦?」孩子小的時候他們的感受不深,可是漸漸長大以後,就會越來越感到不捨。每一次搬家,除了清楚告訴孩子們我們為什麼這樣做(尤其是強調神的帶領和我們的使命)之外,唯一能預防他們因此而感到失落的方法,就是與他們建立親密的關係。 「不留下遺憾」一直是我生活的原則。今天的生活方式,希望未來回想起來引起的是甜蜜和無憾,而不是後悔。在親子關係上,要不遺憾,就要陪伴。很多現代父母以物質來彌補心中對孩子的虧欠感,這樣做非但於事無補,反而可能引起其它後患。親子關係的建立沒有捷徑,一定要花時間和心思。自孩子一出生,無論再忙,我也要求自己必須抽空陪孩子。這在我無形的時間表裡列為每日必做的事。在台灣進修神碩的時候,我的孩子分別是五歲和三歲,雖然學習壓力很大,我仍要求自己每天在圖書館至多只能待到晚上八點。時間一到,無論進度如何,我都必須收拾東西回家,目的是要讓自己每天至少有一小時專心地陪孩子。在那一小時裡我完全不做其他事,而是陪孩子們玩玩具、桌遊,有時則給他們講故事或進行其他活動。也許有人覺得一小時太少,但當時若不刻意安排和律己,恐怕一天一小時也抽不出來。我的目標是,讓家成為孩子最渴望的歸宿,也成為一個他們可以毫無顧忌傾吐心聲的地方。 記得有一天,天洵背著書包準備上學的時候,忽然站在門口對著家裡面發呆。幾秒鐘後他說:「爸,我們的家好小哦。」 頓時,我的心揪了一下。接著他說:「不過很溫暖。」 一個家,溫暖不溫暖,要比大小重要很多。 讓神有機會給孩子更好的 「把最好的給孩子」是一般父母要求自己可以辦到的,我們也不例外。問題是,什麼是「最好的」?我們心目中的標準是根據什麼?說不定父母給出了他們以為「最好的」,卻剝奪了神實際上要給孩子們「更好的」機會。 記得我們準備離開台灣到柬埔寨的時候,有一個未信主的親戚看著我們的孩子對我們說:「好可惜。」他的意思是,相對於柬埔寨,台灣無論是環境或教育條件都好很多。他沒說出來的那部分或許是:「作為父母,你怎麼忍心把孩子帶到那種地方去?!」坦白說,作為父母,我們的確有點為自己所做的選擇可能影響孩子的未來而猶豫。當時我冷靜下來思考,一方面重新學習仰望神,知道既然呼召是出於祂,祂必供應和帶領,我們應當把神的心意擺在一切之先。這不單是我們要學的,也是孩子們要從小被建立的價值觀。另一方面,我重新反省什麼是「最好的」。從客觀條件來看,台灣的環境和教育或許要比柬埔寨好很多,可是孩子們就單靠環境和學習制度成長嗎?不見得。我不會說宣教士的生活對孩子最好,但孩子們能在跨文化環境當中體驗和經歷不同的生活方式,學習和不同種族的人相處,以及操練信心仰望神,這些也無比寶貴。 引導孩子面對現實人生 到了柬埔寨之後,我們也面對選擇學校的苦惱。一般柬埔寨國立的小學程度太低,所以在金邊有很多大大小小國際學校,其中一些只是掛個名字,裡頭的老師都是本地人。基督徒首選通常是基督教團契辦的國際學校。這些學校條件很好,老師都是基督徒,而且還上聖經課,學校裡還有牧養和關懷小組。可是,這些學校學費很貴(即便給宣教士子女打了折扣,還是比一般國際學校貴),名額也有限,因為想進去的人很多。後來,我們選擇了一所非基督徒辦的國際學校。除了因為收費較可負擔得起外,我們的考慮是:建立基督徒價值觀的責任重點應該是父母,不能推卸給學校或教會。再說,孩子也必須學會面對這個不信的世界,而不是在一個受保護的環境中接受「洗腦」。就曾經有人問過我:「你會給孩子們看哈利波特嗎?」會這麼問的原因,是因為這些小說和電影有很多關於奇幻魔法的內容,可能對孩子們灌輸了不符合聖經的觀念。我的立場是,與其只是讓他們接觸我們認為對他們好的東西,不如教導他們如何去判斷好壞對錯。我們不可能完全保護孩子們不受世界的渲染,即使能做到也不是好事,更重要的是培養他們的判斷力(當然,有一些內容確實完全不適合讓孩子接觸,連基督徒承認也不適合看,諸如色情、血腥、變態等)。不但如此,接觸不同的事物可以提供親子更多樣化的話題,關鍵仍是需要花時間和心思。如果你真的關心孩子們的身心,並肯付代價去建立,這反而是一個推動我們建立親密關係的因素。 孩子是屬神的,我們只是受託照顧,不要把孩子從神手中搶過來。我相信,神為我們的下一代所預備的經歷,遠比我們為孩子設想的更加精彩。 本文原載於《華傳》第58期(2019年7-8月) (文章、圖文授權/蔡頌輝牧師) 神能將各樣的恩惠多多的加給你們,使你們凡事常常充足,能多行各樣善事(哥林多後書9:8)。請支持今日報媒體事工,謝謝您~(點此奉獻)
我們的心等候耶和華,他是我們的幫助、我們的盾牌。我們的心因他歡樂,因為我們倚靠他的聖名。耶和華啊!求你照著我們所仰望你的,向我們施慈愛。 -詩篇33:20-22
我們的心等候耶和華,他是我們的幫助、我們的盾牌。我們的心因他歡樂,因為我們倚靠他的聖名。耶和華啊!求你照著我們所仰望你的,向我們施慈愛。
-詩篇33: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