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搜關鍵字
搜尋關鍵字:順服

【張文亮專欄】同學,瘟疫時禱告有用嗎?

「他站在活人死人中間,瘟疫就止住了。」(民數記16:48)   學生問:「老師,瘟疫時,禱告有用嗎?」   容我與你分享兩個故事,也許與你的問題有關。   1977年,桃園地區舉行一場「聯合佈道會」。埔心聚會處的薛子富長老,推薦我去擔任領會與領唱。那時,我還是大學四年級的學生。   我不知道他為什麼會要一個看不懂五線譜的人,去做這事?我一聽嚇壞了,但仍然順服。   我很緊張,那一晚禁食禱告。我也請學生為我禱告,他們來教會,為他們的輔導禁食禱告。那是我開始經歷「代禱」,有功效。   那是場超過千人的佈道會,我壯膽上台,背後是許多學生的代禱。我領詩,低頭禱告後,抬頭一看,台前已經站著一些要決志信主的人。旁邊有人請他們趕快回去坐,佈道會的講員,還未講。   那一晚,我第一次經歷上帝藉由幾個小弟兄與小姊妹的代禱做事,讓人信主,歸向主。   我學習一個很重要的功課:第一,上帝恩待卑微的事奉者。第二,上帝藉卑微的人作工。第三,上帝聽祂兒女的禱告,即使這些代禱者都是高中生。第四,認為自己會講,不需要別人代禱就上台的服事者,是最笨的聰明人。   我相信,信仰不是簡化問題的方式,而是主耶穌使我心裡的力量剛強起來,去探討問題的力量。   沒有力量,就無法委身。我也相信聖靈的能力,不是簡化問題的能力,如果是這樣,聖經不會是一大本,而是幾個口訣就可以。聖靈的能力,是使我們面對更深的問題,靠主去解決的能力。   後來,我長期受科學的教育,深知科學的思維,是在自然界找原因;科學的邏輯是在已有的理論上,步步向前;科學的實驗,是細細的觀察。   但我有感情的憂傷,有生離死別的經歷,有知道自己永遠不會知道答案的事情,有在茫然無所知的曠野獨行的日子,有遇到完全不知如何解開纏繞的窘境,有上帝若不拉拔,我會掉下無底憂傷的界線。是主耶穌的保守,與弟兄姊妹的代禱,介於我沈淪與得勝之間,拉我到得勝的那邊。   再讓我與你分享一件事,有個愛丁堡大學醫學系的學生,看到歐洲最傑出的外科醫生李斯特 (Joseph Lister, 1827-1912)在手術時,病人忽然死了,李斯特當場愣住。護理主任進來,叫李斯特立刻出去,讓她消毒病房,與善後。這個學生寫道:「李斯特獨坐在病房外三個小時,深夜才離去。」   「教授,如果你竭盡所能,手術失敗,病人死了,你如何再回手術?邊?」學生事後對李斯特問。李斯特當時是在課堂,他回答說:「我需要上帝作我的幫助。」他如此坦白的回答,給日後一流的醫生,有精密思維,冷靜的判斷,還有人性的洞曉,知道自己的軟弱與需要上帝。醫生不是在扮演上帝的角色,是需要上帝。   李斯特在1912年安息,他末了說:「當我面對明天,我相信耶穌,不是沒有盼望的人。即使有死亡,牠的陰影不會拖太久,因為有主的寶座。」   瘟疫時,禱告有用嗎?同學,禱告不是有沒有「用」,禱告是將事放在主耶穌的手中。祂掌權,祂有慈愛與恩典,最知道如何行。   (文章授權/張文亮教授) 誠摯的邀請每位讀者以奉獻來支持這份新聞媒體,並且為我們加油打氣,讓每一個神所賜福的事工,化為百倍千倍的祝福。謝謝您~(點此奉獻)

【以斯拉專欄】只要順服,神會負責

希伯來書作者回顧以色列人的曠野生活,指出多數人無法進迦南地享安息的原因。 「既有必進安息的人,那先前聽見福音的,因為不信從,不得進去。所以,我們務必竭力進入那安息,免得有人學那不信從的樣子跌倒了。」(希伯來書四章6、11節)   每當環境艱困,你要注意的不是環境,而是有沒有持續順服。環境一旦轉壞,是否你就停止做神的工作?停止服事?停止十一奉獻?若是這樣,怎能討神喜悅?神不喜悅我們,我們怎能有機會東山再起?   艾柏 .亞歷山大.海德(Albert Alexander Hyde)是位基督徒,他因製 造曼秀雷敦藥膏成為百萬富翁。   美國經濟恐慌期間,海德債務高達十萬美金,債主上門拿走他所有的貴重物品。海德立定心志要重新開始,出乎意外地,他最先做的居然是十一奉獻。   親朋好友罵他:「你瘋了嗎?你有龐大的債務,還納什麼十一奉獻?」   他回答:「我並沒有瘋。我先還清積欠神的債務。」當然,後來他的成功眾所皆知,他將所得的十分之二、三、四,甚至是十分之九奉獻給主。這就是傳奇人物的信心生活。   即使下定決心順服神,還是經常受到誘惑,這是因為你對看不見的未來感到憂慮。來看約書亞和迦勒是以什麼心態順服。   他們相信只要順服,神必負責到底、步步引領,約書亞和迦勒在民數記十四章8節如此告白:「耶和華若喜悅我們,就必將我們領進那地,把地賜給我們;那地原是流奶與蜜之地。」   只要有這種信心及順服的態度,神就會帶領祂的百姓進入流奶與蜜的應許之地。一如十個探子回報的消息,那裡危機四伏,但因為神喜悅人願意順服的心志,必使那地成為賜給以色列人的應許之地、基業之地及創造之地。   重要的不是未來的光景,也不是如何脫離眼前困境,而是信心、是順服。身為基督徒,首先要尋求的也是信心和順服。面對現在的困境,你願意再次信靠神嗎?你願意全然順服神嗎?   耶穌知道自己上十字架的時候近了,祂在客西馬尼園的禱告便是順服。「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的意思。」(馬太福音二十六章39節下)   耶穌信靠天父,決定順服神,甘願接受十架苦難,祂也因此成為我們的救主、賜我們新生命。   願神賜福你,使你靠著信心和順服,渡過人生的江河,進而開創新局。   文章摘錄編輯自《人生旅程-走向應許之地的人生指南》 / 李東元 http://www.ezra.com.tw/product_data.asp?prd_seq=207   (文章授權/以斯拉出版有限公司)http://www.ezra.com.tw/     神能將各樣的恩惠多多的加給你們,使你們凡事常常充足,能多行各樣善事(哥林多後書9:8)。請支持今日報媒體事工,謝謝您~(點此奉獻)

【泉源之聲專欄】 同居有什麼不好?

常會聽到同學或同儕說:「同居有什麼不好?同居過才會了解彼此適不適合啊?」說起來怪怪的但又不知道怎麼回應?   很多人會找上述藉口說:「同居才能更了解彼此,若是沒同居,就不知道對方更多真相,總比之後發現彼此不適合而離婚好……」   這樣說好像挺合理,但難道同居就足以發現對方所有的優缺點嗎?結婚後是朝夕相處,有了小孩後又有更多要適應的難關,是不是還會發現更多彼此不合的地方呢?所以用同居當作了解彼此適不適合的方式是不合理的。   同居、婚前性行為都是為了享受當下的歡愉,沒有想到後來身心靈承受的後果和陰影是要付上很大的代價的。   耶魯大學研究顯示,經同居而結成的婚姻,比未經同居而結成的婚姻,離婚率高46%。婚前同居時間越長的夫婦,就越容易想要離婚,他們的性關係也同樣脆弱;並且,同居時間越長,雙方將更追求獨立自主,更不情願受婚姻的約束,因此永不結婚的可能性越大,同居關係的破裂率也比婚姻關係的破裂率更高。   況且聖經的教導不是雙方合適才適合,發現不合適就離婚,聖經說婚姻是要彼此順服、為對方捨己,即使發現對方的不合適,也是要在基督裡學習包容、磨合和捨己,因為神所配合的婚姻關係,人不能分開,乃是要用心經營。   希伯來書13:4說:「婚姻,人人都當尊重,床也不可污穢,因為苟合行淫的人,神必要審判。」神的心意大過所有,即使雙方決定以後要結婚,同居依然是不合神心意的。   (文章授權/泉源之聲-台南聖教會)  作者高頌和傳道 神能將各樣的恩惠多多的加給你們,使你們凡事常常充足,能多行各樣善事(哥林多後書9:8)。請支持今日報媒體事工,謝謝您~(點此奉獻)

【馨香女人專欄】美好婚姻不是夢!

我和先生結婚邁入第18年,在別人眼中,我們是一對相配且相愛的模範夫妻,我也一直這麼深信著…   無解難題的開始   但是這樣的堅信卻在五年前開始動搖了。當時先生經常到國外出差,一去就是1、2個月,面對常常得自己一個人帶兩個孩子,加上我平時很習慣依賴先生,因此我對於這樣的改變非常不能接受,不時的對先生抱怨。當時我只在乎自己的感受,殊不知當時先生正面臨中年危機的壓力,經常性的工作調派讓他對未來充滿不安,他發現即使努力工作多年卻仍然離設定的目標還很遠,心中有著莫大的負擔和無力感。   然而在這些痛苦複雜的情緒還整理不清的時候,身為妻子的我不但沒有察覺到先生的需要,還一直控訴他不理解我的需要,沒有安慰我的情緒。換作是以前,先生還可以容忍我的任性和脾氣,但對於當時處在危機感風暴中的他已經無力來關照我的需要了,所以每當他在國外出差的時候,就會用「失聯」來暫時躲避我的情緒轟炸。對於他這樣的處理方式我感到很憤怒,卻也無可奈何,就這樣時好時壞,成了一個無解的難題。   進入溫暖有愛的團體   我一直認為先生是因為錢而沒有安全感,所以主動提出去上班來分攤家裡開銷的想法,我只希望先生能開心,也以為這樣做就可以解決我們之間的難題,重新拉近我們之間的距離。但事實並不然,我出去工作之後,不僅沒有讓我們認清自己內心真正的需要是什麼,反而犧牲陪伴兩個孩子的時光。後來,我和先生討論後決定辭職回家帶孩子,而就在這個時候一位鄰居邀請我參加一場演講餐會,並且加入學園婦女小組。在小組裡,我看見姐妹們在婚姻中遇到許許多多的困難與挑戰,在彼此安慰、相互扶持中,姐妹好堅強地面對。小組長也引用聖經的教導,來幫助我們釐清問題的癥結。當時覺得這是一個非常溫暖、超級有愛的團體。   學習成為合神心意的妻子   在小組長的鼓勵下我參加了婚姻班的課程,發現原來自己在婚姻中仍然存在許多錯誤的價值觀。例如:_50%對50%_彼此要求的關係,你對我好我才要對你好,也就是當先生表現好時才配得我的給予,這樣以自我為中心的想法,實在大大地威脅了婚姻中的合一。在了解神對婚姻的目的之後,我開始學習將合神心意的妻子角色實踐出來。首先,我所做的改變是在生活中「敬重」、「順服」先生。看重先生的權柄,家中無論大小事,都以先生的決定為優先,即使我心中有自己的想法,但最後還是會選擇尊重並順服先生的決定。這樣的結果,先生反而會更考量和體貼我的需要,最後得到超乎我所期待的更好的結果。   相信並尊重先生的決定帶來祝福   今年暑假我們決定買房,看屋過程中我很喜歡一個物件,但是先生覺得價格超出預算太多,所以考慮買另外一間。我很想說服先生,但是此時小組的教導提醒了我,要相信並尊重先生的決定。這段期間我一直跟神禱告,求神為我們預備合適的房子,也賜給先生智慧做出對全家最好的決定。我將一切結果交給神,沒想到,先生最後居然改變心意,即使屋主沒有同意降價,先生還是願意訂下我最喜歡的那間。   感謝主!暑假過後我們順利入住,全家人都很滿意新的居住環境,而最開心的當然就是我啦!   學習感謝和讚美先生   改變的第二步,就是在每天的相處中「感謝」、「讚美」先生,建立先生的自信。在小組中,我學習到要用欣賞的眼光看先生,並將看見的優點化作語言和行動來回應先生,所以我常常傳愛的簡訊給先生,例如在搬家期間,我傳了一個訊息給先生:「親愛的老公,早上聽到你說如果周末打包進度落後,周一你可以請假一起整理,讓我覺得好感動。謝謝你接納我沒有打包的N個理由,完全沒有催促我,也願意撥空和我一起整理,真的感受到你對我滿滿的愛,謝謝你!」先生收到了我的簡訊非常的開心,回我一個愛心貼圖。除此之外,我也會刻意安排小驚喜或禮物。   讓先生感受到被愛包圍   有一次,我察覺到他因工作繁忙心情不太好,於是買了好吃的甜點跟小盆栽,搭公車送到公司,交給一樓的櫃台代為轉交後我便離開。當先生被通知下樓收包裹時驚喜不已,他看完我給他的卡片和禮物後,馬上傳訊息給我,告訴我他好感動。感謝主!讓我可以透過具體的行動,讓先生時時刻刻被愛包圍,就是我們小組「愛老公」的日常。   還給先生一家之主的地位   這四個行動:「敬重」、「順服」、「感謝」、「讚美」,真是大大的增進了我和先生的關係。透過敬重、順服,還給先生一家之主的地位,先生對家庭的責任與付出比以前更為積極。因著感謝、讚美,讓先生感受到我對他的愛與肯定,也更願意與我分享他內心世界真實的感受。先生曾對我說我參加小組後改變很多,尤其是許多事情不再自己貿然做決定,會先跟他討論,也願意以他的決定為主,這讓他覺得有被尊重的感覺。這三年來,我們的溝通變得透明,情感與心靈也更親密了,我們的婚姻進入一個超乎想像中的幸福美好。而當中最大獲益者當然就是我們的兩個孩子了!夫妻合一的榜樣對孩子的安全感及他們未來對另一半的選擇有很大的影響,讓孩子看見父母彼此相愛比知道父母愛孩子更重要!   神使危機成為轉機   聖經說:「兩個人總比一個人好,因為二人勞碌同得美好的果效。三股合成的繩子不容易折斷。」還記得剛加入小組的時候,朋友對我說:「你的婚姻很幸福,不需要參加小組吧!」感謝主,祂知道我在婚姻中的難處和瓶頸,透過認識耶穌、參加婦女小組,使我明白妻子的角色,學習用神的方式經營婚姻,讓我知道婚姻中出現衝突不是逃避,而是學習用神的方式就能使危機變成轉機,恢復神起初創造婚姻的美好!   <http://women.cru.tw/?attachment_id=5053> (文章授權/學園傳道會 馨香女人專欄)   神能將各樣的恩惠多多的加給你們,使你們凡事常常充足,能多行各樣善事(哥林多後書9:8)。請支持今日報媒體事工,謝謝您~(點此奉獻)

【湖光專欄】基督耶穌的心

  經文:腓立比書2:5-8 你們當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祂本有神的形像,不以自己與神同等為強奪的;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像,成為人的樣式;既有人的樣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   人從出生那天開始,我們就會開始學習~像某個人。通常誰帶我們,誰乳養我們,我們的行為舉止就會像誰(因為人類的本能就是會學習和模仿),所以有的孩子像媽媽,有的像褓母,有的孩子沒有人帶,整天看電視,就會像電視裡的人物(或動畫裡的人物)。漸漸長大,我們在不同的階段,也會開始學像不同的人,求學階段可能像某個同學、某個老師、某個崇拜的偶像,工作階段可能像你的上司、某個同事、或某個社會成功人士,直到漸漸年長可能才發現,一輩子學像別人還挺累的,因為有些你想學的對象,卻怎麼學也學不像,所以我們才開始想做自己,但通常這時候「自己」大致上都已經定型了,要改變也挺困難的。 雖然隨著年紀增長,可能失去了「像別人」的動力,但人們心裡卻仍有「像某人」的渴望,因為生命是會渴望成長與提升的。只不過我們會漸漸明白,要在外表、言行舉止、這些表象的部分像某個人是不切實際的,但我們的內在生命;我們的心境、心態、心靈……,卻是可以透過學習、成長,使我們漸漸改變得更像我們所渴慕的對象。而對一個基督徒來說,我們生命最應該渴慕學習與仿效的,莫過於基督耶穌的心了! 聖經中使徒保羅是一個很努力想「學像耶穌基督」的人,他在所寫的書信中,多次提醒大家要「效法」耶穌或「效法」自己:「但願賜忍耐安慰的上帝叫你們彼此同心,效法基督耶穌。」(羅馬書15:5);「你們該效法我,像我效法基督一樣。」(哥林多前書11:1)保羅知道一個重生得救的基督徒,不會自動變成像耶穌一樣的生命、人格、觀念、特質……,他知道,除非我們「刻意」地去學著像,就像我們在過去成長的過程中所做的,我們必須「有意識」的,要求自己去像,是透過「刻意的」裝扮、練習、學習、模仿,而且還要不斷地練習、才能漸漸地像耶穌。就好像演戲一般,我們必須認真且刻意地去揣摩所要扮演的角色,直到我們完全融入那個角色裡;又好像談戀愛一般,因著愛、因著專注、因著委身,你會與你所愛的對方越來越像,講話像,習慣像,連吃的都越來越像;又好像年輕人崇拜那些藝人一般,因著真心的崇拜,無論打扮、觀念……就會越來越像他們所崇拜的藝人。換句話說,如果我們沒有越來越像耶穌,沒有耶穌基督的心、沒有祂的觀念、不喜歡祂的喜歡、不模仿祂的樣式,那麼我們怎能說是真的愛祂?又怎能說是真心在崇拜祂呢?所以保羅對腓立比教會提出一個清楚的呼籲~「當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就是呼籲我們應該要「刻意地」去揣摩、去感受、去學習、去練習,使我們可以更像耶穌的認知,更貼近耶穌的想法、感受、思維、邏輯,好更容易做出與耶穌一致的決定和行為。 對一般人而言,我們習慣「以自己的心為心」,面對很多事情的第一個想法、認知就是「我覺得」,我們習慣按著過去成長的背景與經驗、按著我們所學到的知識、按著其他人的經驗法則來看待問題和事物,所以「我覺得」是大多數人對事情判斷的第一反應。而另一個一般人常有的反應是「我想」,我想是更抽象一點的認知,不一定有所依據,只因為「我希望成為那樣」或「我認為那樣」,所以「我想的」可能跟現實有很大的差距。還有一種現象叫做「我要」,這是一種個人自我的認知,我就是這樣,管其他人怎麼想,我就是要,是主觀的,是建立在許多錯綜複雜的經驗、認知、態度。這些「以自己的心為心」的「我覺得」、「我想」、「我要」,並沒有刻意地把焦點放在耶穌身上,所以我們並不會去學習、效法、揣摩耶穌基督的心。 有一個比較好的狀況,就是人們會試著「以他人的心為心」,特別是對那些你所喜歡、所羨慕、所崇拜的對象。因為你的認同與喜歡,所以你會刻意地去觀察、去了解、甚至去體會他們的想法、感受。於是乎你會聽見有些人常說:「誰覺得……」、「他們說……」、「某某人認為……」,如果我們能夠懂得「以他人的心為心」,那我們更應該可以「以耶穌基督的心為心」了,只要我們願意,把第一人稱的「我」改成「耶穌」,並不斷地去問:「耶穌會怎麼覺得?耶穌會怎麼想?耶穌會要什麼?耶穌會怎麼說?耶穌會怎麼做?」,我們便能在「刻意的」、「有意識的」、「反覆的」練習過程中,讓自己漸漸地「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 保羅以耶穌基督的生平做了一個簡單的例子,讓我們可以一窺什麼是「基督耶穌的心」,也就是要提醒我們,一個想效法耶穌基督的人,到底有哪些需要「刻意的」、「有意識的」改變,好讓自己更像耶穌呢?   「祂本有上帝的形像,不以自己與上帝同等為強奪的;」(腓立比書2:6)   耶穌祂不濫用自己的權柄,不耍特權!這恰與魔鬼想跟神同等,想擁有跟上帝一樣的權柄與能力相反,至今仍有無數的人加入魔鬼的行列卻沒有學像耶穌基督的心。務要小心,權力(或說權柄)是一種會讓人著迷的東西。很多人為了爭權,可以不擇手段(特別看到在政治上,充斥了這樣的現象,無所不用其極地鬥爭,就是為了要讓自己站上那個權力核心,擁有權力)。然而,耶穌本是創造宇宙萬有的獨一神(祂的確擁有那樣的身分、權柄和能力),所以祂大可以用祂的權柄來審判,可以用權柄來任意而行,但祂卻選擇放下身段,放下權柄。祂的出生,選在馬槽,選在木匠的家裡;祂的成長,選擇在拿撒勒,而不是耶路撒冷的聖殿裡;祂的生活,選擇服事人,而不是受服事;祂的生命,選擇十字架的自我犧牲,而不是犧牲其他人來成就自己。這就是耶穌基督的心,是一種不濫用權柄,不耍特權,謙卑服事人的心志與身量,今天你我擁有哪些權柄呢?我們又如何使用這些權柄呢?當我們權力在握時又是什麼樣的一個態度呢? 今天無數的人仗著自己擁有的權柄欺壓人,甚至轄制人,社會上常聽見有人說:「我是老闆耶、我是某某名人、你知道我是誰嗎、我是老人家耶、我是消費者耶、我有花錢耶、我……、我是……」當神給我們權柄的時候,不是要我們去享受特權、濫用權柄,乃是要我們以手中的權柄和能力,去成全、幫助那些需要被幫助的人。因為,耶穌的心是如此,祂給我們的榜樣也是如此。當耶穌經過撒瑪利亞城卻不被接待時,門徒想耍特權,竟想要禱告吩咐火從天上降下來燒滅他們,但耶穌卻反而責備他們,因為門徒不曉得耶穌基督的心。 基督徒也要小心,因為很多時候我們一不小心就會耍特權,以為我們是上帝的兒女就高人一等,就老是看其他人不順眼,或不經意心中就輕看那些還沒有接受耶穌的人(異教徒),甚至有時候還會在他人所受的苦難和意外上幸災樂禍!有些教會甚至誤導基督徒,隨意去定人的罪,亂解釋經文說:我們在地上「捆綁」的,主在天上也要「捆綁」,在地上「釋放」的,在天上也要「釋放」,殊不知耶穌要我們捆綁的是「罪」,但要我們帶著祂的愛與權柄釋放被罪惡轄制、被魔鬼捆綁的「人」。切莫濫用神所給我們的權柄,不要自以為了不起的耍屬靈特權,我們才能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合宜地運用神給我們的權柄,成就、幫助更多人的生命在祂裡面得以完全。   「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像,成為人的樣式;」(腓立比書2:7)   聖經提醒我們,非但不要濫用權柄,耍特權,還要進一步地用自己所有的、所長的、所能的,去成全他人的生命。耶穌成為人的樣式,就是要我們可以有一個榜樣學習,所以祂選擇成為一個像奴僕的人,這是讓我們很不能接受的。在社會上,每個人都想要當領袖(因為我們有個錯誤的領袖觀),屬世的領袖觀念是高高在上,擁有權柄,呼風喚雨的偉人,但真正正確的領袖觀,是耶穌所說的「作眾人的僕人」。所以,錯誤的領袖觀會讓每個人爭破頭,都想得到更高的身分、地位,因為,我們認為僕人是卑賤的、是沒地位的、是糟糕的……。但一個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的人,會明白我們生命中最需要的就是「僕人的事奉」,因為從我們出生開始,就因為有人當我們的奴僕(甚至當一輩子)才能成就我們的人生,試想想,是誰幫我們把屎、把尿?是誰整天做飯給我們吃、幫我們打掃、還要洗衣服……?是誰整天像個奴僕在外面努力打拼,才能供給我們生活的基本需要?當你自以為很了不起,可以成就今日的自己時,千萬不要忽略了,如果不是有很多像奴僕的人在你生命中服事著你,你現在景況如何,可能都不知道。 我們既因著有許多作為我們「奴僕」的人,才成就了我們今天的生命,你我也必須有奴僕的心志和身量,才能透過我們的生命,成就更多人的生命。耶穌帶門徒,不是被他們拱著、崇拜著,而是陪著他們、服事著他們,我們也當效法耶穌,像個奴僕,像個人,而不是像個神,好好地去成全神放在你身邊的一些人吧!   「既有人的樣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腓立比書2:8)   耶穌基督的心,另一個特徵就是順服至死,或說「十字架的心志」。除了不濫用權柄、不耍特權,有奴僕的心志、成全人的服事之外,耶穌給我們的另一個心,就是放下自己,成全上帝在我身上旨意的心。大多數人會認為「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我想做什麼樣的事」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上帝想要我成為什麼樣的人、上帝想要我做什麼事」,雖然我有我想要的,但是我願意順服上帝要我的,這就是十字架的心。 當耶穌在客西馬尼園禱告的時候,雖然祂自己所想的、所要的,跟上帝要祂所做的、所承受的有很大的落差,但祂願意禱告說:「不要照我的意思,乃要照?的意思」;耶穌的母親馬利亞,也曾禱告說:「照?的旨意成就在我身上」。十字架的心,就是按著主的心,而不是按著我的心(我的想法、我的喜好、我的希望),真正要釘上十字架的,是我們的罪,也是我們的想法(那些不符合神心意的計畫和違背神旨意的想法)。 不濫用權柄,不耍特權,或許容易一些,要像個奴僕去服事我們所愛的人,成全人,也或許沒那麼困難,但要我們放下自己的想法,放下自我,擁有十字架的心志,成全主在我們身上的計畫和旨意,似乎就會有很多的掙扎。你可能會說:「會嗎?有那麼難嗎?」老實說,我們有時候連奉獻該奉獻多少都很掙扎,不是嗎?                如果連奉獻都想跟上帝斤斤計較,可不可以不要按著聖經的吩咐,那麼在其他方面你會多麼地願意順服呢?你還認為自己會真的順服「以至於死」嗎?我們放不下的太多了,所以保羅提醒我們要效法耶穌基督。按著耶穌人性的糾結與情感,祂也有很多放不下的,祂有家人、祂有朋友、祂有所愛的門徒,祂可以有世上的享受,祂可以流連在權柄中,祂還有很多地方沒有去過,按著人性祂有很多放不下的,但祂選擇「放下」,選擇「十字架的道路」為要完成神要祂完成的人生目標。 今天你我願意放下什麼?願意為耶穌在我們生命中的計畫,走上十字架的道路嗎?試著以耶穌基督的心為心吧!你就會漸漸明白,你的人生該怎麼過,該怎麼選擇,該怎麼服事神,以致能走在上帝命定計畫的人生路上,完成上帝的使命與託付。    結語 保羅提醒我們,基督耶穌的心包含了三個部分:一個認知~虛己;一個態度~卑微;一個回應~順服。盼望我們能善用神給予我們的權柄,以僕人的心態去服事神、成全人,也讓我們順服在聖靈的引導中,完成神託付給我們生命的計畫和使命,使「以基督的心為心」不只是一句口號,而是我們生命真實的力量與見證。   (文章授權/湖光基督教會)   誠摯的邀請每位讀者以奉獻來支持這份新聞媒體,並且為我們加油打氣,讓每一個神所賜福的事工,化為百倍千倍的祝福。謝謝您~(點此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