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輸入關鍵字
博愛座的設置原本立意良善,然而,近日糾紛再添一樁! 11日晚間,臺北捷運上一名年輕女子,因上班12小時身體疲累、坐在博愛座上休息,卻被一名自稱70、80歲婦人要求讓坐,隨後另一名男性長者也加入指責,雙方發生肢體衝突,經站長介入協調達成和解,不料女子一時情緒激動,將頭撞於站內柱子3下、導致血流滿面,嚇壞一旁民眾。 一定要讓座給「長者」嗎?幾歲才算「夠老」? 台灣壯世代教科文協會理事長吳春城博士認為,博愛座是給「有需要的人」,並呼籲壯世代(Strong Generation)莫為自己貼標籤,因為,第三人生精彩可期!
前陣子,作家李昂在捷運上要求博愛座的年輕人讓位,雙方在過程中發生不愉快,於是在臉書上發文批評年輕人不禮讓,引發爭議。 博愛座的設立,目的要幫助有需要的人,尤其是老弱婦孺、身障人士等族群。然而,當制度實施變成一種壓力,讓原先的善意成為獨特的劃分,甚至遭受他人異樣眼光,是否仍有存在的必要? 事實上,博愛座反映出人與人之間的禮讓,並以相愛的心付出實際行動。在教會中,也有博愛座精神的體現,不僅要在捨己中服事他人,也為著他人的益處,學習成全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