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圖/蔡頌輝)

很多基督徒對於「上教會」興趣缺缺,另有些人感到沒必要,有些對教會生活感到厭煩,還對自己不上教會的決定感到自豪。不少網友來信跟我分享過他們的感受和掙扎,我發現信徒考慮或選擇不上教會的原因大致有以下:

會寫這個題目,是因為筆者發現很多基督徒對於「上教會」興趣缺缺,另有些人感到沒必要,有些對教會生活感到厭煩,還對自己不上教會的決定感到自豪。

 

如果他們只是離開一個教會,到另一個教會固定聚會(當然不是到處換來換去),那還好,但筆者還真的知道其中一些自稱基督徒卻選擇不上任何教會的人。

 

講下去之前,原諒我需要用幾行字來說明本文對「教會」的定義,因為每次筆者貼有關「教會」的圖文,都會有一些看來懂一點神學的人跟我爭辯這詞的定義,我個人認為是沒有必要的。

 

本人了解「教會」一詞的神學含義,但本文無意討論這個議題,所以想事先說明,下文所有「教會」一詞,所指的都是普通口語的用法——指地方教會,即一個有組織、有固定聚會的基督徒群體。

 

網路上看過一些相關的文章,也有不少網友來信跟我分享過他們的感受和掙扎,我發現信徒考慮或選擇不上教會的原因大致有以下:

 

對頻密的聚會和活動感到疲累;

 

對複雜的人際關係感到厭煩;

 

在團體生活的互動中受傷;

 

對教會的體制和做法感到不滿;

 

對一些領袖的行為感到失望;

 

從所到的教會得不到供養;

 

…(可能更多)

 

作基督徒二十多年,筆者也經歷上列的狀況,但坦白說,「不上教會」的念頭從來就沒有浮現過。為什麼?

 

好像也很難說得上來,在內心深處,似乎從信主的第一天起,就認定自己是屬於這個普世性團體的。無論我到哪裡,即便只是停留一個主日,我也會選擇上教會。

 

而且,如果可以的話(有時因為特殊的事奉需要跑動),我一定選擇固定上同一個教會。

 

我所想得到的理由,都不是用「不上教會」能真正解決的,甚至不是一個「不上教會」的充分理由。那些理由似乎可以輕易的用另一個理由來說明自己應該留下。

 

換句話說,那些使我們產生離開之念的「因為(某某理由)…所以(離開)」,其實可以且應該用「雖然…但是」來取代:

 

雖然教會活動叫人疲累,但是我仍然可以學著去調整而不是放棄;

 

雖然人際關係令人厭煩,但是我應該按照聖經的教導去接納和包容;

 

雖然在群體的互動中受過傷,但這正是我學習饒恕功課的一個機會;

 

雖然教會的體制和發展不健全,但我也有義務付出自己的那一份努力;

 

雖然從某個教會得不到充分的供養,但是我不單是為了收穫而來,這裡是我的家;

 

雖然領袖也會有軟弱,但我必須承認他們也是有限的人;

 

雖然教會不完美,但我也是不完美,且就是這些不完美之間的碰撞讓我們越來越完美;

 

教會生活的主要元素是愛,而真正的愛,不是一系列的「因為…所以」,而是一連串的「雖然…但是」。一旦有離開的念頭出現,不妨問問自己:「我所列出的理由有沒有可能用『雖然…但是』來取代?」

 

當然,上述不包括一些傳異端、或不純正之福音、或利用和危害信眾的教會(這不是本文主旨,恕不在此討論),若真是到了此類教會,我倒是奉勸你早點離開為妙。不過,在筆者所聽聞的例子中,這原因還算少數。

 

我愛教會,因為耶穌愛她,用自己的血買贖回來的(使徒行傳20:28)。有人也許會說:「我也愛教會,我愛的是上帝國裡那個無形的教會!」聽起來好屬靈啊~可是,不愛地上有形的教會,怎樣愛無形的教會?

 

聖經中很多要謙卑、包容、忍耐、相愛…不是在一個理想的環境中應用的,而是要在一個有血有肉的環境中實踐的。

 

寫到這裡,我仍覺得自己寫得不夠透徹,但也不知道該怎麼寫下去了。總意就是:我沒有理由離開教會,包括地上有形的教會。我希望你也一樣。

 

你可以對教會有意見,教會也應該聽取不同的意見而不是一味地反駁和排斥,但,不要離開。你若因為某些很強的理由離開了一間教會,你應該找另一個教會固定去聚會。如果每一間你所到的教會都有問題,那更大問題可能就不是教會,而是你了。

 

(文章圖片授權/蔡頌輝)

author

蔡頌輝

歐洲校園事工(ECM)宣教士、神學院講師、漫畫家、詞曲創作人、專欄作家。先後畢業於新加坡神學院及中華福音神學院,獲神學碩士學位,主修新約。目前在德國東部德累斯頓市做華人留學生福音工作。2007年開始創作單格信仰反思漫畫,2012年開始以邊講道邊畫漫畫的方式佈道,廣受世界各地網友歡迎,亦經常受邀在各地主領聚會。著有《給靈命把把脈》、《別搞錯信仰》、《千萬別搞錯信仰》等。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