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第九屆世界華人福音會議,針對「恩典150:福音來台150週年紀念」,以歷史圖片導覽方式規劃主題展覽館,緬懷及紀念宣教士對台灣的貢獻。 (攝影/記者 陳衿妮)

馬禮遜慢慢抬起頭來,堅定的語氣像一陣風,掃過圍繞在他四周一道道冷峻無情的眼光,馬禮遜大聲說:「我相信……上帝能。

所有的宣教故事 幾乎重複演奏著相同的生命樂章

 

「我不能!」年僅20歲的馬禮遜低著頭,小聲回答。 

改變傳統的、古老的中國?

天啊!中國在哪裡?中國是什麼?

馬禮遜腦中一片空白、一片模糊,中國在哪裡?中國是什麼? 

留在馬禮遜腦袋中的,仍是一片空白、一片模糊……… 

要我去改變傳統的、古老的中國? 

不可能!不可能!根本不可能! 

25歲的馬禮遜站在甲板的邊邊上,嬉笑嘲弄的聲音從四面八方過來,「喂!年輕人,你以為憑著你就可以改變傳統、古老的中國嗎?」 

我不能!

馬禮遜的頭垂的更低了,聲音微弱到幾乎連自己都聽不到:「我…不能!

但是,我相信……

馬禮遜慢慢抬起頭來,堅定的語氣像一陣風,掃過圍繞在他四周一道道冷峻無情的眼光,馬禮遜大聲說:「我相信……上帝能。

 

神能照著運行在我們心裏的大力,充充足足地成就一切,超過我們所求所想的。但願他在教會中,並在耶穌基督裏,得著榮耀,直到世世代代,永永遠遠。阿們!-以弗所書4:20-21

  • news-details
  • 神用特別的恩典把福音種子留在台灣。 (攝影/記者陳衿妮)

台灣宣教的開路先鋒

荷蘭據台時期,曾先後有28位牧師抵台,荷蘭傳道師米歇爾提多瑞首先進入台灣,1627年巴達維亞教會差派第一位牧師-甘治士到達台灣,以拉丁字母拼寫新港語詞典、祈禱文、要理問答書,進入平埔族宣教;至尤羅伯牧師而教勢大盛。

 

1662年鄭成功擊退荷蘭人後,基督教開始沒落消失。1683年滿清入主後,漢文化成為主體文化,基督教在台灣乃消失匿跡,沉潛於文化下層。

 

1865年6月,英國蘇格蘭馬雅各醫師以宣教士身分,從打狗(高雄旗津)進入台灣,成為更正教在台灣的第一位宣教士,他以精湛醫術,開啟台灣宣教的門,奠定長老教會在台宣教的丕基;他在台灣時間前後只有七年,但他的心卻一生一世留在台灣。

  • news-details
  • 夏文學牧師提到,蘭大衛醫師割下心愛太太的皮膚,移植到腳已潰爛的台灣小孩身上的「切膚之愛」,在當年有「南媽祖宮,西門蘭醫師」的美譽。 (攝影/記者陳衿妮)

台灣早期的宣教成效

1865–1895年的宣教事工,以「醫療宣教」、「興辦教育」、「創辦報紙」、「建立書房」為主。

 

《宣教重要紀事》

 

1. 1866年馬雅各建立南台灣第一間禮拜堂「打狗禮拜堂(旗後醫館)」

2. 1868年馬雅各在台南建立「醫館(新樓醫院)」

3. 1872年開設北台灣第一所教會「淡水教會」

4. 1876年巴克禮創辦台灣第一所大學「台南大學(台南神學院)」

5. 1884年巴克禮設立台灣第一間印刷廠「聚珍堂(台灣教會公報社)」,馬偕創辦「淡水女學堂」正式開學 

6. 1885年《台灣府城教會報》使用白話字創刊出版,創辦台灣第一所西式中學-「長老教中學(長榮高級中學)」

7. 1887年創辦台灣第一所西式女子學校「台南新樓女學校(長榮女子高級中學)」


  • news-details
  • 林治平教授期望,基督徒能學習早期宣教士精神,走進每塊土地,去改變土壤,讓福音種子能有好的土壤,才能結出成熟的子粒,真正帶出福音百倍的收割。 (攝影/記者陳衿妮)

日治時期的教會

那撒在好地上的,就是人聽道,又領受,並且結實,有三十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一百倍的。-馬可福音4:20

 

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中國戰敗,台灣、澎湖割讓給日本,從此台灣進入50年「日治時期」。這時期的教會,成為台灣原住民與日本官方間的和平使者,但也有些信徒受到誤解而被暴民殺害。

 

《宣教重要紀事》

 

1. 1913年巴克禮在廈門重修羅馬字拼音新約聖經

2. 1925年巴克禮開始改譯廈門羅馬字舊約聖經

3. 1931年台南教士決定不得參拜日本神社

4. 1937年中國對日本八年抗戰,日本在台推動「皇民化運動」傳教士一一遭逐

5. 1943年日本政府以聖教會牴觸國體及政策,下令關閉教會,禁止一切宗教活動

6. 1944年「日本基督教台灣教團」成立,將台人教會和日人教會合併

 

百週年倍加運動

 

1954–1964「設教百週年紀念教會倍加運動」

 

十年宣教成果:

 

1. 教會233間→466間

2. 信徒數43472名→102943名

  • news-details
  • 大會希望透過歷史圖片展示,讓「台灣走過的歷史」,親自對每個人的心說話。 (攝影/記者陳衿妮)

1950年代之後的台灣教會

1950–1965福音收割期

1. 1950年代時代動盪、人心尋求平安

2. 35個教派轉進台灣

3. 教會發放美援物資

 

1966–1974停滯盤整期

 

1975–1989 努力宣教期

 

1990–2016宣教突破期

1. 2000年福音運動

2. 敬拜讚美運動崛起

3. 教會小組化運動

4. 大型教會運動

5. 禱告運動

6. 教會和一運動

 

所以,我們既得了不能震動的國,就當感恩,照 神所喜悅的,用虔誠、敬畏的心事奉 神。-希伯來書12:28

  • news-details
  • 夏忠堅牧師提到,1950–1965年,由於戰亂造成時代動盪,人心尋求平安,因此教會進入收割期。 (攝影/記者陳衿妮)

  • news-details
  • 新聞參考資料來源:馬雅各入台宣教150年歷史圖片巡迴展導覽手冊,宇宙光出版 (攝影/記者陳衿妮)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