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近來服貿協議炒得沸沸揚揚,許多基督徒自發性組團前往立院聲援。

近來服貿協議炒得沸沸揚揚,許多基督徒自發性組團前往立院聲援。 (攝影/記者張嘉慧)

近日炒得沸沸揚揚的服貿,因黑箱作業之說,引爆學生及群眾抗議風波越演越烈,其中有來自各地教會、神學院牧者和基督徒青年,自發性前進立法院聲援,以實際行動表達對台灣土地及人民的關心!

服貿大規模抗議行動邁入第4天,攻占立院議場已整整超過100小時,21日席地而坐的民眾人潮,從立法院議場外一路擠滿至青島東路、林森南路、鎮江街上,警政署估計有餘千人參與。

這項吵得火熱的議題,因而在網路上引發熱烈討論,有些基督徒組團北上支持抗議行動,如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各地牧者及學生青年,從第一天起就分批至現場與人民「站在同一陣線」,希望盡到守護下一代未來的責任,也是效法耶穌道成肉身的榜樣。

積極關心台灣土地上發生的每件事

有牧者表示,基於信仰的立場,基督徒應積極關心台灣社會處境。

有牧者表示,基於信仰的立場,基督徒應積極關心台灣社會處境。 (攝影/記者張嘉慧)

「基於聖經的教導,長老教會一直以來都在關心這塊土地上發生的任何事情,只要是不公不義的我們就會站出來發聲。」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社教委員會助理劉嘉芬表示,總會沒有直接性的動員,而是透過在總會網站、臉書上發佈相關消息,鼓勵會友關心或參加此次行動。

目前包括北中南東各地教會,台灣神學院台南神學院玉山神學院,以及地方的大專中心和長青團契,加起來至少已有逾百人自發性前來現場聲援,同時呼籲牧師即時到場關懷、陪伴參與的學生。

「屬靈不只是個人敬虔的事,還包括到個人身邊,以及所處的社會環境。」台中大專學生中心潘忠杰牧師表示,基督徒不應該只是顧好自己的靈命,而是要以積極態度關心身邊的人事物,若進一步有能力去改變制度上的不公義,也當付諸行動。進駐到現場後,潘忠杰遇到不少其它教派教會的學生或團契,談到教會內部文化已經逐漸改變,開始懂得關心社會議題,這是好的現象。

從無缺席台灣民主運動的玉神表示,只要是跟原住民或土地生存有關的,玉神都會抗議或表達意見,「這已經不是第一次,相信也不會是最後一次。」身為神學院代表,從神學反省來看,服貿也是很重要的社會公義事件,甚至還將「課堂」搬到立法院前面,進行機會教育。

為「程序正義」及「經濟弱勢人民利益」發聲

在服貿議題上,基督徒為程序正義及基層人民站出來。

在服貿議題上,基督徒為程序正義及基層人民站出來。 (攝影/記者張嘉慧)

牧者表示,此次站出來,沒有特別針對協議要表達反對或贊成,但「程序正義」及「經濟弱勢人民利益」,是過程中延伸出的問題,因此刻不容緩表達聲音。

「政府不合程序正義,又如何能取信於百性?」高雄新興長老教會牧師蔡伯倫認為,對於民主國家來說,政府與人民「互信」是很重要的基礎,一旦國家破壞了,當然會迫使人民用不同的方式來表達想法。

「越有權力的人,應該越謙卑並懂得傾聽。」他認為,服貿闖關牽涉到每個人本身的利益,是「眾人之事」,可以公開討論,「但不應草率」。至今多數民眾仍不清楚整個服貿協議內涵,卻要百姓「全然接受且不容更改」,加上總統幾乎是用「命令」的方式要求服貿一定要簽過,所有行政官員也都口徑一致,缺乏多元聲音,因而讓大家覺得服貿協議「大有文章」,感到被「蒙在鼓裡」。

桃園大溪僑愛教會林耀星傳道表示,身為教會傳道人,如果不去關心信徒所關心的生活,沒有深入在百姓的需要上與他們站在同一陣線,和信仰的落實是相違背的。由於自身牧會地區多屬於經濟弱勢的民眾居多,因此更無法漠視這個議題。「在今天站出來,也是希望讓政府聽見人民的聲音,不該只是一味的蠻幹。」尤其在人民對政府提升經濟無感的情況下,更該藉此讓政府知道民眾真正的需要。

學生青年自發性參與踴躍 感嘆媒體斷章取義

神學院師生分批前往現場,與人民站在同一陣線。

神學院師生分批前往現場,與人民站在同一陣線。 (攝影/記者張嘉慧)

「看到那麼學生關心這片土地,覺得很感動,也很難得。」南神道碩二年級學生林婉婷表示,現在年輕人被大家認為是草莓族、沒有肩膀,但卻是這次運動中最主要的推手,看見自己的同學不畏強權、堅持下去,就像耶穌不只是傳講福音的美好,更是能體會痛苦、基層人民的心情,參與這次運動,正是回應聖經所教導的「要愛鄰舍如同愛自己」,而非只是高喊口號的信仰。

但她也感嘆,有些媒體壟斷、斷章取義將學生形容成暴民的報導,沒有辦法完整及客觀表達出此次學生們的訴求,甚至只著重墨在鬧事事件,而鮮少傳遞學生堅持與辛苦的畫面,這些卻是現場與會人可以深刻受的部分。林婉婷同時呼籲立委們不要只是來露臉、呼口號,卻沒有實質的行動,這樣對現況一點幫助也沒有。

牧者肯定基督徒學生抗議行動 為下一代建立榜樣

有牧者肯定學生合理的參與抗議行動,能藉此對社會結構有更多了解,並進行信仰省思。

有牧者肯定學生合理的參與抗議行動,能藉此對社會結構有更多了解,並進行信仰省思。 (攝影/記者張嘉慧)

潘忠杰認為,學生們透過參與公民行動,因而對社會結構與狀況更多了解,進而產生啟發;身為基督徒則深入省思,自己與非基督徒的社運人士有何不同?或是可以如何用信仰回應社會議題與處境?像是有原本對服貿協議不清楚的學生,透過反服貿行動逐步了解事件的來龍去脈,並對這塊土地產生更深厚的情感。

從學生時代就參與社會議題關懷的蔡伯倫表示,這次特別有許多學生自發性來到現場,身為牧者一同參與其中,也是為孩子建立榜樣,知道可以如何關心社會的處境。

  • 關鍵字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