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隙光精神」發起人朱妍安姊妹。 (攝影/記者杜胤廣)

「自殺」是一個人在人生盡頭尋不著出路的一種逃避方式,儘管目前有許多自殺防治的輔導機構,類似事件仍不斷發生。或許自殺能讓當事人得到解脫,但留給至親好友的卻是一輩子無法抹滅的心碎和遺憾,這些「自殺者遺族」更可能成為步上後塵的人。

自殺者遺族,往往是自殺議題中最容易被忽略的個案,卻是最需要時間和陪伴走出失落的人。

據台灣自殺防治學會自殺防治中心2016年的統計,近10年全台平均每年有3,906人自殺;民國95年時,每1.9小時就有一人自殺,經過多年努力,104年已「延緩」為每2.4小時有一人自殺。儘管多爭取了30分鐘,自殺仍防不勝防,當民間機構和學校組織加緊腳步關懷可能自殺族群時,卻沒有一個專門照顧、服事自殺者遺族的機構──直到「隙光精神」的出現。

隙光精神」創辦人背後的故事

不久前,一位「都市人基金會」的同工朱妍安姊妹在沒有任何資源的情況下,發起「隙光精神」計畫。

成立計劃的三年前,朱妍安其實經歷了母親和後母在同一年自殺的往事,她經歷自殺者遺族面對的創傷症候群,包含極深的自責、迷惘、永遠找不到自殺者自殺原因的失控感。即使當時已是基督徒,仍因此對生命抱有困惑,甚至失去意義感和夢想,被憂鬱症等精神疾病所苦。

自殺者遺族的痛,她很能明白。在信仰中,她找到答案,走出遺憾與孤單。

隙光精神的開始不只因她是自殺者遺族,也與她的成長經歷和信仰故事有關。她的英文名字叫Praise,意思是讚美,也是她受洗後的新名字──希望自己不論在高山或低谷,得時或不得時都讚美神。

朱妍安在都市人基金會擔任專員,進行個案輔導的工作。

朱妍安在都市人基金會擔任專員,進行個案輔導的工作。 (照片提供/朱妍安)

孤兒的心 選擇叛逆

3歲時,朱妍安的父母就離婚,其監護權也從母親轉移到父親身上。但後來父親再婚,又多了一個妹妹,她因著家中經濟壓力被交給傳道人姑姑照顧,即使在信仰的滋養下長大,心中對愛的期待仍沒有被滿足。

長大以後,心中的破碎讓她過著尋求外在享樂的生活,她翹家、拒家人於千里之外,認定自己就是孤兒。後來更誤闖夜生活,當了酒店小姐、染上毒品,掉入負債累累的深淵,那年她才19歲。

吸毒又懷孕,卻為了賺錢還債,她選擇酒店坐檯的生活,拿掉腹中孩子。

隔了一年,她又懷孕,但她再也不想過同樣的日子,於是便跟母親借了錢,還掉債務,離開酒店。只是毒還沒戒,直到「禱告戒毒」的念頭出現在她腦海,姑姑的一通電話將她帶回教會,從此改變她的生命。

朱妍安在基金會的工作照。

朱妍安在基金會的工作照。 (照片提供/朱妍安)

神給她的第一個功課

「神給我的第一個功課就是我與父親的關係。」朱妍安的父母離婚後,她的監護權從媽媽輾轉變成爸爸,爸爸又把監護權給了姑姑。「被拋棄」是她一直難以跨過的坎,她不斷向神禱告又抱怨,始終沒有答案。

在她受洗那年的父親節,2位素未謀面的香港人來到教會禱告服事,其中一人按手為她禱告時竟說:「神說,父母雖然離棄你,但是耶和華必收留你,神要親自跟你建立關係,要忘記背後努力面前,向著標竿直跑,並為祂去全世界做見證。」她聽完便放聲大哭,在愛裡被釋放,開始能夠學習原諒並祝福父親。

如此,她從一個被遺棄的女兒,轉而成為享受天父慈愛的女兒,使她有神的愛來愛自己的孩子。「唯有當好一個天父的女兒,才能當好一個媽媽。」

母親、後母接連自殺 經歷信仰極大衝突

信主後,朱妍安一直努力想彌補她跟母親的關係,沒想到母親卻選擇自殺。而那位一直想和她建立關係的後母,因為無法接受先生的外遇,也同樣的自殺了。接踵而來的打擊使她對生命的信心跌到谷底。

「這段過程讓我重新省思自己是神兒女的『身分問題』。」朱妍安覺得,這段時間裡,她有千百個理由選擇當一個孤兒,尤其是在受洗成為基督徒後,人生好似漸漸恢復正常,母親和後母卻接連自殺。她不知道要如何面對自己是神兒女的身分,在信仰上產生極大的掙扎。

「我必須要表現得很好,不然我就會有被丟掉的感覺。」這是她信主後的想法,她有非常多的教會服事,藉此讓自己看起來更像一個「得勝」的基督徒。

當母親自殺,她開始陷入「想對神生氣,卻又不能」的矛盾,這道充滿信仰矛盾的圍牆讓她不再到教會,完全封閉自己。

與神和好 安慰同受苦難的人

「難道我要為我媽媽自殺這件事情感謝神?太難了!」朱妍安坦言,這道充滿矛盾的難題,才是信仰最真實的面貌,難道信仰是「遵守律法」嗎?必須要服事,必須要心存感謝,必須...她不斷找答案,邀請基督徒社工舉辦「自殺者遺族關懷」座談、成立協會等等,但這位基督徒卻回應她:「你想的這些計畫都沒有問題,但關鍵是你必須要先與神和好。」

某一天,她在捷運聽見一個聲音:「我沒有要你為你媽媽自殺這件事感謝我,我要你感謝我之後在你身上所成就的事。」她突然發現,過去一直靠著自己「為主而活」,卻不是思考上帝要她怎麼生活。如果以過去「律法式」的信仰態度,此時她應要打起精神、安慰同受苦難的人,但她被卡住了、完全做不到。

她問自己:「為什麼一定要安慰同受苦難的人?我只想要我媽媽...更甚『安慰同受苦難的人』。」上帝翻轉她的思想,在安慰同遭患難的人以前,上帝更在意的是她是否明白:「無論是死,是生,是天使,是掌權的,是有能的,是現在的事」都不能隔絕祂的愛,即使在最深的憂鬱、沮喪、挫敗和痛苦裡,與上帝和好,領受上帝的愛,才能成為真正的安慰者。

「沒有任何一件事能隔絕神對我們的愛,神的國也不是靠自己的努力才能進去。」這是自殺者遺族最需要明白的道理。隙光精神」讓每個「被拋下」的家人不再當「孤兒」,在深刻的無助、無止盡的自責和被痛苦淹沒的時刻,「無法被隔絕」的愛就是照亮隙縫的那道光,溫暖又堅定:「我,有力量活下去!」

  • 關鍵字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