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台中惡火燒出令人關心的精神障礙全球性議題——儲物症,美國每20人就有一人有囤積症,台灣估計也有上百萬人。他/她囤的不單純是「物」,而是連結相關的「事」與「情」,源自割捨不斷的情感連結,心的空缺。(圖/shutterstock)

一把大火,燒出「儲物症」的社會議題!

事實上,儲物症者想囤積的,不是物品,而是「與物品牽連的情感」。囤積者無法處理的,不是物品,而是與物品的「分離」。對囤積者來說,與人、事、 物關係的中止和分離,都會帶來焦慮感或罪惡——這是「心」的需要。

由此可省思,「心」的空缺,誰能填補、醫治?聽聽牧者與精神科醫師的建議,讓你我「心」的空缺,被神的「愛」來囤積,而能不孤單,喜樂滿溢!

3月初,台中惡火奪6命新聞中,提到女房東疑似有囤積症(Compulsive hoarding)現象,令人難過的這場悲劇大火,同時燒出社會關注的精神障礙議題—「儲物症」。

據《康健雜誌》2020年11月刊登的一篇報導《精神科醫:有囤積症的人大多有強迫症人格》,內文提到,美國曾統計,全美約有600萬人有嚴重囤積症,每20人中就有1人,且各年齡層皆有。


在台灣,此症以「高齡人口」居多;初期被誤以為是節儉,年紀漸老症狀越嚴重,源自割捨不掉的情感連結;人的心裡受傷,覺得苦或孤單,會透過物品來寄託情感、建立安全感。而這群人,散落於台灣各角落,很需要上帝愛的觸摸。

囤積行為不只是有形物品,也包含「非物品」

針對囤積症議題,路加傳道會董事長、前台中榮總老年身心科主任—卓良珍醫師,受訪時表示,若親人中疑似有此症狀,建議盡速陪同前往身心科諮詢,確認是否與躁鬱症或失智症(老年癡呆症)有關,需要藉專業診治判斷。另也幽默提到,若是因節慶促銷而大量採購的行為者,則不在此列。

彰化旌旗教會主任牧師、彰基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黃以文,以牧者關懷群羊的角度,表達關心,並提醒日常照護上當留意幾件事,盼幫助人們更多認識囤積症的定義,提供簡單的自我檢測方式,以及親人或街坊鄰里朋友若有此症,友善照護上需注意哪些方面。

黃以文進一步提醒基督徒和世人,許多人囤積的,不只是有形物品,而是「非物品」,例如:權利、地位、讚美眼光,或是他人的支持認同…等,以此證明自己並沒有失去,不必再經歷告別與分離

然而,上帝是大有憐憫與慈愛的神,願耶穌醫治的愛,填滿每個群羊「心中」的不同空缺,當我們邀請上帝住進去,就得以使心恢復自由,滿溢喜樂。

  • news-details
  • 每項物品,都是儲物症者一個「情感與記憶的連結」,若是捨棄,將感到痛心。(圖/shutterstock)

     

何為「儲物症(囤積症)」?

簡單辨識方式如下:

A. 一般人:保存舊有物品,於生活中持續不斷使用。物品用久有感情,每一個物品,都帶著一個人某時段的回憶。

B. 儲物症:若物品堆積到影響日常生活,甚至造成他人困擾,就可能罹患「儲物症」(又稱「囤積症」)。

C. 疾病診斷:以前,儲物症只被歸類於「強迫症」的一個症狀。後來,在2013年最新版的《精神疾病診斷和統計手冊》(DSM-5)中,開始將儲物症獨立成一個疾病診斷

D. 診斷準則—以下6種特徵缺一不可:
1. 個案持續存在無法丟棄物品的習慣,無論其實際價值為何。
2. 此困難是由於個案認為需要保存物品,並且丟棄物品會帶來痛苦。
3. 丟棄物品的困難導致物品囤積,從而造成生活區域變得擁擠、混亂,並嚴重損害其預期用途。且,只能透過第三方干預(例如:家庭成員、清潔工、當局),才能使生活區域獲得整潔。
4. 儲物會導致個案在社會、職業或其他重要功能,產生顯著的痛苦或損害。
5. 儲物不是由於另一種身體疾病所致(例如:腦損傷、腦血管疾病、Prader-Willi綜合症候群)。
6. 儲物並不能由另一種精神疾病的症狀得到更好解釋(例如:強迫症的受迫思考、重度憂鬱症的能量減少等)。 

  • news-details
  • 囤積者無法處理的,不是物品,而是與物品的「分離」,以致用囤積行動給自己一個安全感,避免擔心的事再度發生。(圖/shutterstock)

     

「儲物症」儲的不是「物」,而是心裡空間的「事」與「情」

黃以文指出,儲物症者想囤積的,不是物品,而是「與物品牽連的情感」

事實上,囤積者無法處理的,不是物品,而是與物品的「分離」。對囤積者來說,與人、事、 物關係的中止和分離,都會帶來焦慮或罪惡。

為避免不舒服,於是選擇不將物品丟棄、且囤積下來。此種情緒,也許來自早年關係的失落、沒安全感,或是物質匱乏的經驗,導致當事者不願重新面對過去經驗,以囤積行動給自己一個安全感,避免擔心的事再度發生。

「當一個人失去『愛的確據』時,就與現在可掌握的物品緊緊連結,很難割捨。其實,囤積的不是『物品』,囤積的是心理空間的『事』與『情』。」黃以文說。

而且,我們可以在許多人身上,看到其囤積許多「非物品」,例如:權力、地位、金錢、福利、機會、讚美眼光、他人的支持與同意…等等。然而,不論囤積的是物品或非物品,囤積症是在證明自己並未失去,不願再經歷告別與分離的痛苦。

8項居家簡單檢測—就醫前可進行「初步自我判斷」

黃以文並分享網路上自我檢測的建議,雖無足夠數據可建立診斷的「常模」,但至少可做為就醫前居家簡單檢測的初步判斷。

1. 您屋子是否收埋一大堆沒用、沒價值的物品?
2. 您收集物品是否漫無目的?
3. 您是否不捨得丟棄物品?
4. 您家中擺設是否雜亂無章?
5. 您家中物品是否多到明顯影響生活空間?
6. 您是否不大願意與他人分享收集的物品?
7. 您是否經常為雜物和家人爭吵?
8. 您的「儲物行為」是否造成鄰居困擾?


以上答「是」得1分,8題加總自我評分:1-3分為【輕度】;4-6分為【中度】;7-8分屬【病態】。

如何面對「親人有儲物症」?照護和相處上需留意二件事

首先須認知到,我們很難協助儲物症者,因協助過程中,是在侵入對方安全區。囤積者的安全區本來就很小,因而家人要特別小心處理。建議留心以下3大重點:

1. 不要沒經同意,就隨意處理囤積者的物品。

2. 勿言語要脅,或訂下最後通牒時間,這是無效的。囤積者不認為自身有問題,也不覺得有清理的必要性。因此,不要予以責怪,卻可以表達您的關心與擔憂;不要控訴囤積者愛物品勝過愛自己。

3. 盡力幫忙之後,就畫下界限。先照顧自身需求,別一個人扛下所有責任。並可鼓勵囤積者,和您一起向外尋求協助。

再者,若希望幫助儲物症者,可試試以下具體協助方法:

1. 和他談談囤積的起因和過程。
2. 和他談談這些東西何時要使用。
3. 訂定可執行的清理計畫。
4. 確實遵守清理規則。
5. 每次達標予以獎勵。
6. 「溫和」而「堅持」的陪伴。

 

如何面對心的空缺?唯有神能囤積「愛」,在原本屬於祂的位置

擔任牧職多年的黃以文表示,每個人的生命歷程,都在得到養分,同時遭受傷害,而唯有神能醫治人們過往的傷害

「囤積症」展現出的幼年傷害、早期生命哀傷、現在的不安全感,都應被好好理解、鼓勵,並帶到天父面前,得到接納和醫治。

並且,人需要預備未來。事實上,每個人對未來多少都有預期的焦慮。囤積者以看得到的物品作為倚靠,期待它能解除未來匱乏。黃以文勉勵,基督徒的生命歷程,是學習倚靠神的長期旅途,藉著步步練習、累積正面經驗,將學習越發有信心,以致放心將未來交託給上帝。

 

神的愛有醫治全能,並應許恩典夠用

黃以文特別用幾段經文予以勉勵。 

對於過去,縱然許多事情已無法挽回,卻成就今日的榮耀。正如創世記50:20教導,「從前你們的意思是要害我,但神的意思原是好的,要保全許多人的性命,成就今日的光景。

對於現在,相信神會信實地供應我們每日一切所需。即使在軟弱、匱乏之際,也能充滿信心,因上帝應許:「我的恩典夠你用的,因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所以,我更喜歡誇自己的軟弱,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我」(哥林多後書12:9)

對於未來,放心交在上帝手中,未來就充滿望;箴言31:25鼓勵我們,「想到日後的景況就喜笑。」神的愛有醫治全能,如此美好。

  • news-details
  • 神的意思原是好的,即使我們軟弱、匱乏,神的恩典總是夠用,未來將充滿神同在的喜笑。(圖/shutterstock)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