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左圖)上帝把穆斯林帶到台灣,是我們分享福音的大好機會!(右圖)彭書穎博士。(左圖/shutterstock;右圖/本報資料照)

「穆斯林是誰?其實就是一群上帝創造、上帝所愛的人!」彭書穎分享,台灣是我們的家,但我們是否有關心這個土地上,來自不同地方的「家人」?對於外來移工,我們應抱持感謝的眼光,因他們願意承接辛苦的工作。在台基督徒更不應置身事外,應把握上帝給的「機會」,勇敢向他們分享福音!

華神盼更多參與宣教

26日,華神穆光研訓中心在懷恩堂,舉辦首屆的「華神穆光論壇」,主題探討「台灣教會印尼事工的挑戰與機遇」,邀請各牧者、重要的印尼事工單位,以及第一線的同工,分享親身經歷,提供眾教會服事印尼穆斯林的實際作法!

 

在華神待了40年的吳獻章老師,認為由宣教士成立的華神,更應多投入宣教,因而發起成立華神穆光研訓中心,並邀請前線差會與愛穆小組等相關單位參與。

 

前線差會的大樹牧師,也是穆光研訓中心的主任,他分享道,華人在穆斯林宣教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期盼透過這樣的平台,提供資源並連結眾教會,可以更多投入穆斯林宣教事工!

 

在事工之前,我們要先真實認識對方

首先,華神、輔大的兼任老師-彭書穎博士,以「認識全新的家—穆斯林成長下的新台灣」為題分享。台灣就是我們的家,但在過去這些年以來,人口面貌已經有很大的轉變。

 

在開展事工之前,我們應該先思考穆斯林是誰?他們的習慣和文化是什麼?他們當初是如何來到這塊土地?

 

在世界78億的總人口中,穆斯林人口將近19億,台灣的穆斯林人口也日漸增多,最大移工商圈甚至帶動桃園每年消費商機上看79億。

 

根據統計在台灣共有12座清真寺、6萬名東南亞學生、30萬名的印尼移工、60萬名東南亞移工、70萬名新住民,台灣有90%漁工為東南亞裔,共有800家企業和2萬多商品取得清真認證,台灣也成為全球穆斯林最愛旅遊地之一。

 

彭書穎也帶領反思,我們對於這些移居來台的移工,應帶著感謝的眼光,因為許多工作,我們不做,誰來做呢?不論是漁工或看護,工作都非常辛苦。環境在改變,我們的眼光也需要改變。

  • news-details
  • 華神的兼任老師-彭書穎博士分享。(圖/記者王詩瑜)

穆斯林怎麼來到這塊土地的?

而穆斯林最早是如何來到台灣呢?最早期為1661年鄭成功與施琅帶來閩南回民,日據時代宗教管控嚴格,並未發展。

 

二戰後,白崇禧將軍在抗戰期間成立了「中國回教救國協會」(後改名為中國回教協會),現為台灣伊斯蘭最重要的組織。帶來兩萬多的回族將士,分散在台北、台中、高雄等地眷村。

 

1950-1980年,因國際政治因素,穆斯林被政府重視,作為外交籌碼。現台北清真大寺,為沙烏地阿拉伯提供資金興建,後來約旦、沙烏地、伊朗、馬來西亞國王都曾來訪,帶來的石油也成為經濟起飛的重要因素,正式宗教外交的成果。

 

1980年代,在泰國、緬甸的雲南穆斯林,因經商或躲避戰亂來台,多聚居在中永和地區、龍崗,注重伊斯蘭信仰傳承。

  • news-details
  • 穆斯林在台人數日漸增多。(圖/截取自PPT內容)

穆斯林在台近況

彭書穎指出,如今台灣穆斯林發展人數衰弱的原因,因台灣文化較強勢,穆斯林生活有壓力,傳承也有困難。

 

2021年「全球穆斯林旅遊指數」,台灣獲得非伊斯蘭合作組織旅遊目的地第二名,因著東南亞移工輸入,穆斯林整體人數增多,加上兩岸關係的調整,台灣走向「新南向政策」,增設友善穆斯林的旅遊設施,鼓勵旅宿與餐飲業者,取得「清真食物認證」、「穆斯林友善認證」,提供對穆斯林友善的清真食物,及合乎穆斯林規範的用品。

 

(註:清真認證—符合伊斯蘭教規範的食品、藥品和化妝品。)

 

穆斯林是上帝所愛的一群人

那麼目前穆斯林認識耶穌的最大挑戰是什麼?彭書穎分享,現在關心移工的團隊都不是教會團體,關心穆斯林的大多不是基督徒,因此基督徒應反思,是否忘了或選擇忽視了耶穌的大使命?活在自己的舒適圈,或者認為穆斯林不可能信主,因而將穆斯林拒於福音的門外?

 

穆斯林是誰?其實就是一群上帝創造、上帝所愛的人!」每一位穆斯林都是一個生命,而不是一個數字而已。彭書穎分享自己身邊有許多穆斯林朋友,會一起討論小孩的教育、確診了怎麼辦等,生活中的大小事。「不是因為他是穆斯林,就只能溝通信仰部分。」

 

面對即將來臨的齋戒月,教會預備好了嗎?如果上帝把這一群人,飄洋過海放到我們當中,我們應把握上帝給的「機會」,展開在地宣教,讓他們的生命有機會可以聽見福音。

  • news-details
  • 穆斯林就是上帝所愛的一群人!(圖/截取自PPT內容)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