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社交恐懼症」(Social Phobia)是一種恐懼症的型態,難以適應社交生活,會緊張害怕。有些人會廣泛性地恐懼公開場合,有些人則在特殊場合會感到害怕。(圖/shutterstock)

你聽過「社交恐懼症」嗎?心裡明明有千言萬語,但一開口就心跳加速、冷汗直流,怕自己說錯話,引人不悅,終至雙唇緊閉,難以開啟對話;或者有訪客到家中,就是邁不出步伐走出房門去打聲招呼。

 

在公眾場合與陌生人或不熟識的人寒暄、聊天,對一般人而言稀鬆平常,但對「社交恐懼症」者,卻是心頭一大交戰,揮之不去的恐懼會令人視其為「怪咖」,嚴重者影響生活與社會功能。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精神科醫師郭千哲受訪分享,如何認識「社交恐懼症」,並提供方法自助、助人,逐步走出來,有一個健康的社交生活。

淺談「社交恐懼症」

「社交恐懼症」(英語:Social anxiety disorder ,縮寫作SAD),或稱為「社會焦慮症」、「人群恐懼症」,患者難以適應社交生活,會緊張害怕。有些人會廣泛性地恐懼公開場合,有些人則在特殊場合會感到害怕,比方會想逃避工作中的會議,有可能因此失去升遷機會。

 

多在青少年期發病,兩三成與遺傳有關

「社交恐懼症」多在青少年時期發病,少部分在20歲後,多半是小時候公開上台講話、或當兵時發號口令發現。有超過一半的患者,約40%患者合併憂鬱症狀,三分之一的人為了處理焦慮,而出現濫用酒精的情形。大約10%男性,15%女性在一生中某個時期,符合社交恐懼症的診斷。

 

根據醫學文獻,兩三成「社交恐懼症」成因與遺傳有關,病人腦中的多巴胺,比一般人少。研究發現如果親屬有社交焦慮症,得到的機率是一般人的2~3倍。

 

其他可能成因

「社交恐懼症」患者不願被注意,在餐廳時會選擇坐在角落位置,小時候不想報名郊遊活動,起初容易被認為是內向,被要求做公眾事務時會抗拒,怕陌生人,對熟悉的人較有安全感,長久下來會形成逃避畏縮的個性,事情還沒開始就預設立場會失敗,而逃避去做。

 

其他可能成因:父母本身個性內向,不善表達、破碎的原生家庭、童年遭霸凌、父母酗酒家暴,或成長發展時遇到的問題,例如:在家庭中被忽視、缺乏關愛……,然而郭千哲醫師也指出,很多個案沒有特別原因,不能將有上述經歷者與「社交恐懼症」畫上等號。

  • news-details
  • 郭千哲醫師表示,「社交恐懼症」患者長久下來會形成逃避畏縮的個性,事情還沒開始就預設立場會失敗,而逃避去做。(圖/本報資料庫)

「社交恐懼症」症狀與影響

從生理表現來看,患者會出現心悸、顫抖、反胃、口乾舌燥、冒汗等因焦慮而產生的症狀。小孩會以發脾氣、哭鬧呈現。「社交恐懼症」可能導致憂鬱,嚴重時會有極端焦慮,導致恐慌,認為每個人都在注意他、自己的小錯誤會被放大檢視,造成心理難以承受的壓力

 

不同於憂鬱症、躁鬱症或思覺失調症,「社交恐懼症」患者可能會自己察覺而產生病識感,郭千哲表示:「門診個案因極度缺乏自信,影響到求學、就業,有些是自願求診,或被家人帶來。治療的重點在於幫助患者不影響社會功能、工作、人際關係。」

 

從《Facing It》看父母教養模式對「社交恐懼症」之影響

英國新銳動畫導演Sam Gainsborough執導的動畫短片《Facing It》,主角尚恩(Shaun),在童年渴望交流時,卻被父母要求「安靜」,期望表達的情感被冷處理,經年累月內心積壓負面情緒,長大後苦於「社交恐懼症」。

 

父母在養育孩子時,要讓他們知道自己是無條件被愛、被接納的,須回應孩子的需要,不用過於貶損的話語傷害其自尊。低自尊自信的孩子,會恐懼、逃避人際關係。

 

儘管箴言在多處提到「用杖管教兒女」,郭千哲也提醒父母:「管教是為了使孩子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不在發洩怒氣。』以弗所書6:4告訴為人父母者:「們作父親的,不要惹兒女的氣,只要照著主的教訓和警戒養育他們。教養孩子,不要損其志氣,管教的基礎是愛,而非憤怒。

  • news-details
  • 患有「社交恐懼症」的小孩會以發脾氣、哭鬧呈現。(圖/shutterstock)

  • news-details
  • 以弗所書6:4告訴為人父母者:「你們作父親的,不要惹兒女的氣,只要照著主的教訓和警戒養育他們。」教養孩子,不要損其志氣,管教的基礎是愛,而非憤怒。(圖/shutterstock)

治療方式有二,教會提供合宜的保護環境

他提到,若造成學業和工作的問題需先就醫,藉由醫師專業評估治療改善症狀,個案也要學習人際相處。目前多用藥物治療與認知行為治療。

 

1. 藥物治療:「社交恐懼症」症狀輕微者,可服用抗焦慮、抗憂鬱劑藥物,如百憂解。若恐懼開會或聯誼,可在開會或參加交友聯誼前服藥,緩解對於開會或面對陌生人的焦慮、恐慌。

 

2. 認知行為治療(CBT):最常用於治療社交恐懼症,也是普遍認為最有效、效果持續最久的治療方式。

郭千哲分享,過去看電影無法久待戲院的患者前來求診,他建議其練習逐步增加暴露在公眾場合的時間。他提到:「教會是很好的保護環境,參與教會活動、團契,有好的肢體扶持,從中感受良善的人際關係,可協助「社交恐懼症」患者去敏感。長期在一個安全的環境,讓他們培養自信,面對人群的耐受力。

 

他也發現,有些原本對人際關係敏感的人,因為在教會中穩定聚會,漸漸有安全感,不再過度敏感。「社交恐懼症」患者可試著走出來,只是教會牧者和弟兄姊妹有智慧面對。有人不喜歡過於熱情熱烈的歡迎,可能會嚇到,因此要拿捏分寸,最好能轉介到合適的團契或小組,使之與一群人熟識,建立安全感。

 

「社交恐懼症」患者一旦進入一個有安全感的環境,就會留下來,其中成員要有耐心、愛心與之相處。

 

「社交恐懼症」怕遇到陌生人,因不知要聊什麼、如何開始一段對話,郭千哲建議:「最簡單的話題是聊天氣,我們要協助軟弱的弟兄姊妹順利融入小組團契。」

  • news-details
  • 若恐懼開會或聯誼,可在開會或參加交友聯誼前服藥,緩解對於開會或面對陌生人的焦慮、恐慌。(圖/shutterstock)

神的話語是我們隨時的幫助

出於神的話,沒有一句不帶能力的。」(路加福音1:37)聖經中多處告訴我們「不要懼怕」,基督徒在面對「社交恐懼症」患者時,可以從瞭解逃避行為是如何形成的過程來幫助他們,可以協助患者指出哪些是細微的逃避行為,並且鼓勵他們坦然面對恐懼,並用聖經經文來為其禱告:

 

1. 我曾尋求耶和華,他就應允我,救我脫離了一切的恐懼。(詩篇34:4)
2. 主曾說:「我總不撇下你,也不丟棄你。」所以我們可以放膽說:「主是幫助我的,我必不懼怕;人能把我怎麼樣呢?」(希伯來書13:6)
3. 因為上帝賜給我們,不是膽怯的心,乃是剛強、仁愛、謹守的心。(提摩太後書1:7)
4. 我留下平安給你們;我將我的平安賜給你們。我所賜的,不像世人所賜的。你們心裏不要憂愁,也不要膽怯。(約翰福音14:27)

  • news-details
  • 郭千哲醫師提到:「教會是很好的保護環境,參與教會活動、團契,有好的肢體扶持,從中感受良善的人際關係,可協助「社交恐懼症」患者去敏感。長期在一個安全的環境,讓患者培養自信,加面對人群的耐受力。」(圖/shutterstock)

Facing It by Sam Gainsborough from Sam Gainsborough on Vimeo.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