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上左至右:楊錫儒牧師、馮珮牧師。下:會眾敬拜。(圖/特約記者謝宜彤)

多數人最初之所以信主,是出於自身私利,很少聽到基督徒一開始受洗,是為了想完成傳福音大使命。但這無可厚非,因為我們都是罪人,都會從「我」的觀點出發。

 

然而教會需要面對:基督徒若長久停留在這階段,容易變成「吸管式基督徒」,而我們是否要任由門徒這樣發展?

 

4月13日,高雄牧者合一協會與高雄聯禱會,於福氣教會舉辦每月聯合聚會,來自約40間跨教派教會、機構參與。會中福氣教會主任牧師楊錫儒與馮珮牧師,分享該教會所執行的「黃金三角鍊」機制,用戰爭來比喻,使眾人更理解福氣教會是如何贏得慕道友的心、帶來幸福小組的勝利!

「幸福小組」就是在打仗

高雄福氣教會主任牧師楊錫儒表示,許多教會推動幸福小組,有些會跟他反應推得很辛苦,有些則很難推動。對此楊錫儒分享,其實每一個幸福小組的開啟,就是在打仗。而論到打仗,是動員全國上下的事情,就如國家級戰爭,戰敗很可能就直接滅國了。

 

何況幸福小組就是整個教會在打仗,若只有一部分的人打仗,其他人做別的事,影響軍心,這樣戰爭怎麼會打贏呢?且打仗難道不需要後勤部隊嗎?

 

楊錫儒更是指出,沒有後勤部隊的幸福小組,時常面臨兵疲馬困、後繼無力的情況,兵易戰死沙場,這往往是因為「只做幸福小組,卻不做門徒訓練」。

 

「門徒訓練」就是戰爭中的後勤補給之一,但就算有門徒訓練,內容也不能跟幫助幸福小組的運作大相逕庭。該怎麼連繫二者?就是教會贏得這場戰爭的關鍵。

  • news-details
  • 現場敬拜。(圖/特約記者謝宜彤)

不要作「吸管式基督徒」

福氣教會馮珮牧師接著分享,她常詢問剛受洗的弟兄姐妹:為什麼要受洗?往往得到的答案是「想要有所改變、因為聽到很多見證,自己也想經歷改變、我有困難,需要得到上帝的幫助」...等等。

 

這些都是出於自身私利,通通與「我」有關,很少聽到基督徒一開始受洗,是為了完成主的傳福音大使命,但初信的弟兄姊妹這樣的表現並沒有不對,因為我們都是罪人,都會從「我」的觀點出發。

 

但教會需要面對一個問題:這樣的基督徒,過一段時間若還停留在這種程度,容易會變成「吸管式基督徒」,每天來教會的目的就是吸收恩典、人脈、知識、做生意機會、遇見帥哥美女...等,吸完恩典就回家了。

 

而教會領袖就要思考,是否要任由門徒這樣發展?這是教會、牧者領袖的責任。

  • news-details
  • 陳見岳牧師主持開場分享。(圖/特約記者謝宜彤)

基督徒的黃金成長期

那該怎麼做出改變呢?馮珮首先指出,從救贖觀點來看,人類可以從黑暗入光明,都是因耶穌的拯救,人的命是耶穌的,是耶穌換來的,她笑著說:「我們要報恩,要愛耶穌基督勝過世上一切,這個要求其實是很合理的,道上兄弟都明白這個道裡;大哥救了小弟性命,小弟的命就是大哥的,赴湯蹈火都要報恩,何況基督徒呢?」

 

馮珮更點出,基督徒的成長也是有黃金期的,例如學語言,最好的時間是3至15歲,而基督徒的黃金成長期,關鍵就是剛信主的前兩年,教會要把屬天的價值觀,灌輸給剛信主的人

 

若錯過,就容易使初信者成為主內的遲緩兒,還是常以「我」為出發點。

 

黃金三角鍊機制

該怎麼做,才能讓門徒能轉換人生目標,一生為主而活,完成主的大使命?

 

教會要刻意設計一套機制,扭轉人的自私本性,這是教會的責任;若教會不這麼做,基督徒仍是以自己為出發點。而福氣教會的做法,就是設計「黃金三角鍊機制」

 

黃金三角鍊,表示這個機制要有「佈道系統、牧養系統、門訓系統」,教會裡這三大系統要緊密結合、有共同目標;若都是各自為政,沒有共同目標,將會造成多頭馬車,沒辦法培養能傳福音的人。

  • news-details
  • 馮珮牧師分享。(圖/特約記者謝宜彤)

以下分別詳述「佈道、牧養、門訓」三大系統:

 

黃金三角鍊機制─佈道系統 

高度技巧性

馮珮表示,傳福音要有諸般的智慧、要有技巧,並要時時自省傳福音方式有沒有果效?比如若教會在路上發福音單張,發久了沒有人想拿,就會讓弟兄姊妹越來越沒有人想發,導致教會越來越沒有福音行動,自然就無新血加入。

 

策略要有效

有一次馮珮去一間教會,她回來就很好奇,認為這個教會很大、非常漂亮,但奇怪的是,這間教會每一年只有零星人數受洗,聚會人數僅100人左右,此時可以思考,是否為傳福音策略出了問題?

 

馮珮提醒:「我們聖經都讀到福音本是神的大能,大能是指出去傳福音是有果效的,如果沒有效,這些傳福音策略到底要不要用?比如你每天出門左轉都會撞到電線桿,你為何不想辦法右轉?要找有效的策略。」

 

高度爭戰性

傳福音就是在跟魔鬼撒但搶靈魂,同工通常會經歷奇怪的攪擾,這些都是要讓我們膽怯。既然在打仗,戰略觀就要很清楚;從牧者開始到初信者,都要知道我們正在打仗!

 

全體總動員

打仗最怕讓前線戰士孤軍奮戰,若讓弟兄姊妹去戰場,教會卻沒有後勤支援,導致最後戰士壯烈犧牲,比如幸福小組,到最後便容易開不下去。

 

幸福小組不可以是弟兄姊妹個別性的行動,不能只有幾個人在傳福音,其他人都不傳。比方說,若教會只要求青年牧區用幸福小組,教會中央卻不排斥也不支持,將會讓他們孤軍奮戰,且沒有後勤支援是打不贏仗的。

 

黃金三角鍊機制─門訓系統

培養強烈的爭戰意識

門徒訓練時,要讓弟兄姐妹知道:為什麼要這樣負代價、花時間、花錢、花力氣去傳福音?「知道」這件事,比去執行更重要,領袖怎麼培養這些爭戰意識,就是透過門訓系統,來幫助弟兄姊妹建立觀念,弟兄姊妹出去打仗就會氣勢如虹。

 

反覆烙印

屬天價值觀基本上是違背人性,時常在我們身上忽強忽弱,而門訓系統可以幫助我們反覆烙印屬天價值觀,每一個學期上這些課,就再烙印一次,循序漸進教導、深化弟兄姊妹的價值觀。門訓系統是否成功,就要看弟兄姐妹有無開始對靈魂有負擔、有使命感。 

 

門訓與佈道同行

有時候,現實生活會纏擾我們,我們軟弱超過自己想像,「我們門訓系統有個規定,我們盼望每個參加門訓系統的弟兄姐妹,他必須要一邊傳福音,一邊要有門訓系統進行,這樣同步可以支持他、幫助他;雖然體力會消耗很多,但這是在做中學、學中做的過程。」馮珮牧師表示。

 

「有太多弟兄姐妹向我們表示,門訓課程就像是充電,幸福小組像是放電,就像媽媽懷孕終於生孩子,最終看到慕道友生命改變,就會忘記辛苦;因為感動 ,下一期就願意再當傳福音的同工。」馮珮牧師微笑分享。

 

按照「門訓目標」設計課程

課程多不代表好,門訓系統是門徒訓練,要很清楚知道這樣訓練門徒,到底能不能完成「門訓目的」,這目的是:門徒要有能力完成大使命

 

很多教會有查考聖經背景的課程,這沒有不對,但是這些知識只停留在腦子裡,我們需要進一步訓練門徒上完課程後,會主動為主衝鋒陷陣。如果門徒看到失喪的靈魂卻沒感覺,那就是失敗的門訓,無法達到目的。

  • news-details
  • 現場QA時間,圖為彌陀長老教會陳新境牧師提問。(圖/特約記者謝宜彤)

黃金三角鍊機制─牧養系統

生養關係

馮珮指出,細胞小組跟幸福小組,要有生養關係。剛受洗的人是屬靈寶寶,要送到牧養系統去養,到合適的細胞小組內,讓他感覺被愛、被關懷,而負責養他的,應該是原本帶他信主的那一批人,同樣這群人,帶回自己的細胞小組去養,這樣才會養活。

 

亦即,被佈道系統中生出來,在牧養系統中被養活,這些基督徒才會順利在教會,活出基督的生命來

 

戰友情誼

要有屬天價值觀,就需要有戰友、同伴、榜樣可以看,才不會一個人帶著屬天價值觀,孤軍奮戰。特別是剛信主的人,還不是很會傳福音,若被拒絕幾次,以後就不敢再傳;但跟著細胞小組的人一起,有同伴、福長帶領,就會慢慢上手。

 

後勤支援

馮珮牧師表示,「補給單位」通通是在細胞小組統籌分配,使幸福小組無後顧之憂,全體總動員才能帶來正向循環。

  • news-details
  • 聚會現場。(圖/特約記者謝宜彤)

牧養系統 VS 門訓系統

細胞小組目標─情感連結

馮珮表示,一起出去傳福音的人,彼此就像家人互相連結,而教會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情感連結,通常初信者就是帶著「我想常常看見我的小組家人、期待相見」 等心情參加聚會。

 

通常今天相聚,過兩天再去吃飯,生活上有很多連結,小組們一起出去傳福音時,一起得勝就很容易

 

很多教會不知道怎麼操作細胞小組,往往就開始帶查經,但有能力查經的通常都是小組長,最後變成全部的人都在聽小組長說話,沒有分享彼此生活的連結,像上課一樣。

 

此外,新朋友往往聽不懂「老基督徒」的屬靈用語,導致幸福小組後來留不住人,因初信者在牧養系統過得不適應。馮珮說:「細胞小組應是要促進關係連結,促進歸屬感,大家像一家人一樣促進感情。」

 

門訓系統功能─系統化門徒訓練

馮珮牧師呼籲,不要把人擺錯位置,若要初信者學習屬天價值觀,就應把人送到門訓系統去造就;細胞小組則是要促進家人感情,細胞小組可以幫助教導初信者如何傳福音,但完整的學習仍要去門訓學習

 

選門訓講師

福氣教會會找具戰鬥力、可以上戰場、帶兵長大、牧養上有結果的人當講師,因此除了傳道人,也有區長當講師。

 

馮珮牧師分享道:「這三個系統要緊密連結,我們每個系統都是目標一致,培養一生為主而活,完成福音大使命,培養一代又一代強盛的門徒。」

 

Q&A時間

Q&A時間有會眾詢問:「有一些教會有強烈不傳福音的現象,不傳福音還是可以過很好,要突破勢必會有孤軍奮戰的過程,請問牧師的想法是什麼?」

 

楊錫儒建議,不要只有牧師參加幸福小組研習會,因為牧師「熱騰騰」地回去,卻面對冰冷的一群會眾,很快也會被影響;但如果能有一群同工,教會全部的人一起參加,就會不一樣。

 

冰動三尺非一日之寒,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不傳福音的文化是累積來的,能期待它會自動改變嗎?改變需要刻意為之,如果你很清楚教會變成不傳福音的教會,這是違背真理的,那麼此傳統就必須要拆掉。

 

改變,會經過一個「刻意的過程」,牧者要像發動機,要凝聚大家;若教會有200人不傳福音,新進來3個熱情傳福音的,過一段時間容易被不傳福音的人「吃掉」,這是大吃小文化 ,但我們要小吃大!

 

楊錫儒分享道:「你可以是強勢文化,比如我會不斷跟同工傳遞、溝通,等他們心思意念跟我一樣,很快教會就會同心;就算200人中只有10個同工是強勢文化,但我們是強勢中的強勢,其他190個不傳福音是弱勢文化...很快就會被這10個同工影響。

 

最後楊錫儒勉勵:「文化就是如果你不做,很快就會被不傳福音的吃掉了,所以要改變,新皮袋要裝新酒,這樣『黃金10年』一定要來到!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