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旌旗教會主任牧師蔡晶玫分享信息「向埋怨說不」。(圖/@旌旗教會YT)

「抱怨時,就算神要幫忙(你),也會被阻擋在外,反而是邀請小偷(撒但)入內偷走你的身分、信心與力量。」蔡晶玫牧師說道。

 

以色列人出埃及後抱怨連連,以致他們在曠野行走40年,事實上,當我們遇到困難時,怨言也不會比較少,「埋怨」已成為稀鬆平常之事,有些人認為是「心靈排毒」,但事實上反倒使事情越來越糟糕,間接讓撒但偷走我們的關係、時間和喜樂,以及神本來要給我們的產業。

覺察自己在訴說事實或埋怨

旌旗教會主任牧師蔡晶玫傳講信息「向埋怨說不」。首先她從以色列人在曠野中的抱怨,挑選其中三個分享:

1)剛離開埃及,被法老的追兵追上時,因懼怕發怨言。

2)在汛的曠野無食物吃,向摩西發怨言。

3)在摩西派12個探子窺探迦南地,10個探子報惡訊後,百姓向摩西發怨言。

 

她在預備信息前研讀整段經文,被摩西的舉動深深感動。當他聽聞上帝因百姓通天的怨言,要擊殺他們,摩西選擇禱告;當看見百姓不願其繼續作他們的領袖,他還是繼續禱告。

 

蔡晶玫藉此提醒,我們常向神禱告,求祂救我們脫離苦難,但當困難臨到,我們所發的怨言也不比以色列人少,只是使用不同的台詞挑戰神,「埋怨」似乎已成為現代人稀鬆平常的事情。

 

隨著科技進步、各類思想興起,有人說「抱怨」就像是一種「心理排毒」,然而,「訴說事實」和「埋怨」不同,前者是「對已發生之事的說明和感受」,聚焦在分享個人感受,並願意去改變,而非對事情的主觀解讀,並重塑這些事情;後者純粹是心情抒發,甚至可能對他人的行為造成負面效應。

 

例如,有位生病的母親希望孩子多陪伴自己,她會說:「我生病了,希望兒子們能多陪陪我,但他們太忙碌了,無法陪我,所以我有些失望。」這是所謂的「訴說事實」。

 

反觀埋怨是種負面對話狀態,不滿瀰漫於話語中,通常被稱為發洩,且不想改變問題;同樣情境下,該母親可能會說:「生那麼多孩子有用嗎?沒有一個要負責,我不如早點去死。」

 

習慣性抱怨可能會使我們將目光擺錯重點,因把焦點放在負面、出錯的事物上,不斷將那部分擴大,且抱怨時負能量不會因而降低,反而會更膨脹!因此要仔細留意生活中是否常發怨言。

  • news-details
  • 蔡晶玫牧師手拿紫色手環,邀請大家參加「紫手環運動」連續21天不抱怨,帶動大家察覺日常埋怨。(圖/@旌旗教會YT

小心埋怨令人欲罷不能!

為何埋怨令人欲罷不能呢?因抱怨能快速解決「不被滿足的期待」,只要是物種都有期待與需要,但人的期待更多,我們期待事情可以照自己預期的發展,而不滿足是令人討厭的經驗。

 

蔡晶玫的生日日期是某個重要節慶,相當容易記,某年生日當天為主日,蕭祥修牧師忘記了,且無收到大家的暗示訊息,僅專注在當天要分享的信息,直到下班回家時仍渾然不知。當時她很年輕,較有少女的幻想,期待有精心時刻的安排,因此當配偶無記得自己的生日,認為對方不用心與不愛自己。

 

最糟糕的是,當蕭祥修知道後詢問:「妳想吃什麼,要去哪家餐廳?」當下她內心被負面情緒充滿,「這個人怎麼這麼不用心,不是你要先想嗎?」不過蕭祥修回答得很有道理,「因我不知道妳想吃什麼,萬一妳不喜歡怎麼辦?」於是那天兩人用餐氣氛不是很愉快。

 

蔡晶玫澄清,現在自己已不會如此,但當時有許多少女的夢幻想像,現實與期待不同時會一直抱怨,也發現抱怨很浪費時間,那天用餐完全沒有分享彼此情感,僅有負面的感覺。

 

雅各書5:9告訴我們,「弟兄們,你們不要彼此埋怨,免得受審判。看哪,審判的主站在門前了!」、哥林多前書10:10也提到,「你們也不要發怨言,像他們有發怨言的,就被滅命的所滅。」發怨言的以色列人都死在曠野,唯獨說出信心話語的迦勒、約書亞進入迦南美地。

 

埋怨是人生的小偷,使我們把力量都浪費在負面的事情,而非解決問題,並偷走身分、關係、時間、喜樂,以及神本來要給我們的榮耀產業等,因此她鼓勵,身為神的兒女我們必須覺察並停止埋怨,拒絕竊賊進入生命中。

  • news-details
  • 接納自己不完美,以感恩代替埋怨,有助使抱怨離開生活。(圖/shutterstock)

接納不完美,以感恩代替埋怨

加拉太書6:7,「不要自欺,神是輕慢不得的。人種的是什麼,收的也是什麼。」我們要用正確的「配方」餵養不滿足,若餵養的是抱怨、苦毒,或不想面對跟改變,就會越抱怨、越自卑與憤怒。

 

但若像詩篇1:3,「他要像一棵樹,栽在溪水旁,按時候結果子,葉子也不枯乾,凡他所做的,盡都順利。」喜愛耶和華律法,晝夜思想神話語便為福,我們能將「期待」帶到神面前說,因生命最大的滿足來自神。

 

講道尾聲,蔡晶玫以自身見證作為結尾。約8、9年前,她的身體狀況欠佳,每天固定一段時間發燒、維持好幾天,且有甲狀腺低下問題,每天起床就像剛爬完山一樣疲倦,因此經常抱怨。

 

生活品質低下加上埋怨,後來衍生失眠,她無法接受自己的健康變成這樣,結果負能量又更強烈,在無助時決定到伯特利教會靈修一個月。

 

透過親近神和敬拜,某天她唱到詩歌歌詞「不要再作恐懼的奴隸」時,忽然獲得完全的自由和釋放,發現自己一直被恐懼影響,不斷使用怨言回應現在生活,並看到自己變成2、3歲的模樣在上帝腳前,接著天父保抱自己的圖像。

 

彷彿神在訴說:「妳是我的女兒,我非常愛妳!」上帝在敬拜中恢復其身分,並醫治甲狀腺低下問題。

 

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有不滿足、挫折的時候,該如何應對呢?

 

蔡晶玫建議,察覺自己最常埋怨的事物,列出清單後到上帝那裡,尋求祂對這件事的看法和真正的滿足,就不會常糾結於不順心的事情,勇敢接納生命中的不完美和挫折,最重要的是「以感恩代替埋怨」,因埋怨無法改變人或事物,反而使自己失去力量,這是她在修哥生病期間學到的寶貴功課,以前自己喜歡按照計畫進行,但現在可以面對每天可能會發生的不完美。

 

這如淘金一樣,從沙子中找到金子,而我們總是能從充滿挫折的生命中,找到恩典感謝神。人生是場電影,看似編劇、導演、監製和演出都是自己,我們習慣時時刻刻用個人想法掌控一切,不過也別忘了,上帝才是我們人生的真正主宰。

 

「讓我們學習為每件理所當然的事感恩!」蔡晶玫喜樂說道。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