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復興堂」主任牧師柳子駿——許多基督徒對他並不陌生,可能在影片或不同媒體上見過其身影;受許多年輕人歡迎的原因,除幽默直率的風格,更多的是數十年投入牧養第一線,經歷各樣熬煉、在跌跌撞撞中,所練出的一身「真功夫」。
他分享多年來服事年輕人的經驗中,所歸納出的三大要點,並看見兩代之間雖有差異,但能夠善用雙方優勢、一起成就神更偉大的工作!
多年默默累積不放棄,見證上帝使無變有!
11月1日,台南神學院實踐神學研究中心(以下簡稱「南神實踐神學中心」)舉辦兩場「青年牧養—跨越世代的關鍵」,邀請柳子駿牧師主講,分別於高雄德和長老教會及台南神學院圖書館國際會議廳舉行,高雄場約120人出席,包含跨教派牧師、長執、小組長…等領袖踴躍參加。上月也曾在同單位邀請下,至台中分享「講道的預備」,回響熱烈。
柳子駿除在教會青年工作第一線經驗豐富,亦具備社工及諮商學術背景,從宏觀角度與實務面穿插,生動而真實的分享,令台下笑聲不斷,同時帶來啟發和反思。
1日於高雄場開頭時,柳子駿坦言感到緊張,畢竟現場有許多不同的宗派,所學背景、神學觀等也許不盡相同,其分享個人經驗請大家多包涵。
主持人「南神實踐神學中心」執行長王子豪牧師,首先詢問柳子駿的成長背景。其父柳健台牧師創立獨立教會「台北復興堂」,從最初30人,逐漸成長至100多人(現約1,300人),過程中,身為PK和獨子的柳子駿,在成長之路上,大多穩定於教會服事各種工作,甚至念台中東海大學期間,仍幾乎每週回台北聚會。
在接受裝備及生涯規劃上,柳子駿也常顧念教會和父母的需要、盡力而為,唯獨抗拒當傳道人;直到驚覺100多人的教會中,年輕人竟不到五分之一,隱約感受到上帝的呼召,便連續9個月在上班之前,先去教會晨禱、並時常在講台前流淚禱告。
內心拉扯一段時間後,終於決定順服、投入全職服事。已娶妻生子的他,曾一邊念神學院、一邊服事教會,每月領微薄生活費,也度過一段年輕人遲遲帶不起來的煎熬瓶頸。
「所以我非常能體會從零開始、什麼都沒有的狀況,但上帝是使無變有的神,所以不要放棄!」柳子駿勉勵。
在小事上忠心,默默累積寶貴經驗、功力大增
2014年,平時狀態良好的62歲父親突生重病,柳子駿臨危受命接下主任牧師,同時又需牧養路程不近的新莊分堂,來自各方的壓力爆增。
但如今回頭看,深感「人在幼年負軛,這原是好的(耶利米哀歌3:27)」,他分享,現在的新莊分堂會友約120人,其中二分之一為社青和青少年。但在他甫接手時,總人數僅約5人,那時,教會大多事他都親力親為,包括打掃會堂、積極開發各種探訪機會…等,在別人看不見的地方盡力擺上。
他舉例,2004至06年間,他們積極投入國中生禾場期間,一大清早去為國中生上課,結束後再趕到神學院受裝備。原本天然人個性較木訥的他,一開始其實難以理解國中生說話的方式、思考模式,不知如何交流;但3年下來,逐漸練就出能與各種人對話的能力。
而這段服事國中生的過程,需投入大量資源,但後來進入教會的比例卻極低,客觀上看似「CP值」很不划算,卻對柳子駿自身成長、能力提升幫助很大,是很寶貴的經驗累積。
對「年輕人特質」的觀察?實務上如何應對?
對此問題,柳子駿整理出詳細的「嬰兒潮世代和Y世代的差異」對照表,他先提醒,不同的年代背景,所面臨之環境和挑戰不同,形塑出的觀念也不同,有時並非簡單的「是非」問題,而是整個大環境造就的思維。
因此,不同世代間首先要打破:「為什麼你們沒這樣想?沒這樣做?」、「你們怎麼會這樣子?」等直覺式的批判,並學習接受雙方因「成長」在完全不同時空背景,認知到「我們真的不太一樣」的概念。
例如,上一代父母因在很年輕時,生活就面對許多危機和變動,所以30歲之後,多希望穩定下來;但對年輕人而言,因一路升學,可能30歲才剛開始要飛、希望能多嘗試、追求新的變動。所以很多時後不是長輩守舊、老古板,而是人到了一個階段,會有不一樣的生命狀態。
因此,若雙方欲改善溝通,前提是需先了解對方。也因思想不同,不同年代間若想更理解、貼近彼此,在組織上建議更扁平化。
但柳子駿也強調,沒有「一套方法論」可完全解決某一世代的狀況,而是需要常常「心意更新而變化」,相信神總會為我們開一條路。
有時為達到特定目的,除了硬性規定,也能思考和探討:可否轉變一個方式?
例如,在台北復興堂,會提供較多聚會時段,給年輕人選擇;或舉辦年輕人有興趣的破冰活動,如:曾開放教會場地,安排一段時間讓年輕人玩熱門手遊、吃美食,有人便帶慕道友同學來參加,而當天聚會講道時,也發現大家竟比平時更專心聽講。
有一陣子,五月天演唱會門票秒殺引熱議,同工們便集思廣益、天馬行空發揮創意,很快決定由5名弟兄、包含柳子駿,組成「五月半」樂團,快速練出一首五月天的歌,當週聚會時,團員戴上假髮、表演5分鐘,現場十分歡樂熱烈,後續則接續扎實的信息講道(柳子駿平均講道時間約50分鐘)。有一位如今很重要的同工,就是在那天被吸引、第一次回到教會。
教會也曾舉辦Dress Code,邀請會眾穿籃球衣來聚會,當天也從籃球運動帶出信息,收到不錯的回饋和果效。
柳子駿說明,這些聚會的講道時間其實都不短,前面有趣的創意破冰可能僅5分鐘,主要為營造出活潑環境,因為神的道也是活潑的,藉此也能增進會眾之間的感情,並提高福音朋友的參與意願等。重點是,讓人們一想到「耶和華的殿」時心就歡喜!
「我用了一整年時間,不斷跟教會傳遞兩代合一、成全下一代。」他語重心長地說。
柳子駿也觀察,年輕人因善於變化,在運用網路、聚會模式和地點的調整上,更加靈活,產生出無限可能。且年輕人關注社會上的「公義」議題,當他們發現能認同的事物,甚至可傾注所有代價去做。
因此往好處看,接下來,是台灣興起年輕人宣教最好的世代!可挑戰其關懷未得之民;若能幫助他們看見價值,很可能進而願意傾注所有擺上,像目前已有同工被差派至伊拉克難民營服事。
此外,國、高中生階段,很需要「實體」的朋友,教會可把握時機,思考如何做。
牧養者/上一代—如何預備、調整自己?
1.諮商方面的裝備
社會上「情緒障礙」的情形漸增,且年齡下降,包含憂鬱症和精神疾病,故建議提升「陪伴」的專業技巧、如何傾聽、談話和回應等,同時牧者也要學習合宜地設立界線。
天恩出版社的《教練的心》一書,內容有初階諮商實務,是推薦的入門書。
2.接收不同資訊
常留意年輕人關注的事物,例如:流行影集、最熱話題,以及商業、3C類...等,不將自己侷限於屬靈資訊,因為會友類型很多樣,如此才能了解其喜好和面對的狀況;也讓對方知道彼此處在「同一個世界」,得以拉近距離、繼續對話下去。
3.不停止地去接觸肢體
柳子駿至今每週仍帶領3個小組,讓自己保持在牧養第一線,因為小組是教會最小、最基本的單位,如此才能知道弟兄姊妹實際在做什麼、小組長所面對的問題等。因此他建議:不要停下第一線的服事。
最後現場QA時間,會眾詢問:教會如何「平衡」世俗化和聖經真理?在社會議題上面對衝突時,雙方如何建立和平對話?當年輕人犯錯需指正,該如何拿捏?以及在後疫情時代,如何看待虛擬和實體聚會並行的狀況?
柳子駿謹慎思索後,回歸耶穌所強調的「愛」和「關係」,以此為主軸分享觀點和其實際做法,認為牧者心中一定要有不能動搖的真理基準,但同時需要禱告、領受從神而來的智慧,來靈巧應對不同個體的差異性。
大家一起往前走
主辦方「南神實踐神學中心」執行長王子豪牧師受訪時分享,該中心自今年2月成立以來,陸續邀請在各領域牧會頗受認可的牧者,透過講座分享實務經驗,盼為參加者帶來新的啟發和激勵。此次感謝柳子駿牧師百忙中撥冗,事前雙方也為這場講座,有過很多討論和預備。
「這世代,需要大家一起往前走,」投入國度事奉多年的王子豪認為,不同教會有各自資源和強項,透過連結,了解彼此、增進關係,進而接下來能一起成就更大的事。
柳子駿受訪時也分享類似領受,在後疫情時代,大多數教會很重視年輕世代;為贏得靈魂,眾教會間更多連結、不藏私地互相分享和同行,是關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