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全球已有上億人流離失所,成為難民。大樹牧師提醒,基督徒應付諸行動,來愛這些同為上帝所愛的子民。(圖 / shutterstock)

「難民」一詞對一般人而言,可能不算是非常新穎的概念。然而,你我是否真正了解「難民」這詞從何而來?這群人面對的生活境遇與挑戰,又是什麼模樣?若是想要關心與幫助難民,該怎麼做?他們需要什麼?

 

長期致力推動華人教會參與穆斯林福音工作、台灣前線差會總幹事—大樹牧師,透過「難民事工給基督徒的功課」專題講座,領眾人一窺全球難民的現況,並邀請大家同心投入相關事工,「付諸行動」來愛這些同為上帝所愛的子民!

由華神穆光研訓中心、前線差會、台灣愛穆於19日共同主辦的「穆光論壇」台中場,聚焦於關注全球難民現況及華人教會的責任。

 

全球難民現況

大樹牧師首先介紹,「難民」一詞的正式出現,最早可回溯自1951年,聯合國通過《難民地位公約》,約中第一條清楚寫下:「難民是指因種族、宗教、國籍、特殊社會團體成員,或因政治見解,而有恐懼被迫害的充分理由,置身在原籍國領域外,不願或不能返回原籍國、或受該國保護的人。」

 

截至2021年底,根據聯合國難民署(UNHCR)統計指出,全球共有8,930萬名符合廣義的「難民」定義者,包括被迫離鄉背井、流離失所的人。

 

到了2022年,難民人口更是直接突破上億人大關逃難者中,有2,710萬人,因逃難被剝奪了國籍、受教育權利、醫療衛生、就業和行動自由。

  • news-details
  • 為了避險,人們被迫離鄉背井。但就目前情況,就算要進入難民營,也需經漫長等待。(圖 / shutterstock)

以國籍來看,難民中有68%來自:敘利亞、委內瑞拉、阿富汗、南蘇丹、緬甸這五個國家。過去10年中,為數前二的則是從敘利亞、阿富汗逃出的人民。

 

回溯歷史,關切需要

從數據上來看,難民似乎是侷限在特定國家與地區的現象,然而,大樹牧師特別提醒:「每個地區都可能有難民產生。」

 

英文中有一個單字是「Diaspora」,意指「流散」或「散居」。該詞源自希臘語「diasperien」,其中前綴dia-表示跨越,sperien意為分散、散播。

 

根據韋氏字典,當diaspora的首個字母d作大寫時,與猶太人的「大流亡」歷史有關。這個詞可指生活在巴勒斯坦或現代以色列之外的「散居猶太人」,也可指古巴勒斯坦以外猶太人的散居地。

  • news-details
  • 許多人在難民營一待就是10-20年的時日,甚至會有孩童在營中出生,成為「難民第二代」。(圖 / shutterstock)

「實際上,因為政治或天災人禍因素,非自願性離開母國者,就可稱為難民。」大樹牧師表示,許多人成為難民,逃離既往熟悉的國家後,最大心願皆是先找到一個得以棲身之處。

 

「然而,東道國的難民收留營,通常環境很克難。當難民住進去後,停留時間多半不只有1年、2年,而是10-20年的時間,久到很可能會有第二代難民直接在營中出生。」

 

「對於這些從出生起,就被貼上『難民』標籤的孩子來說,多數都會產生身份認同的困難。他們以為出生地就是自己的國家,卻不知道,多數暫時收留難民的國家,其實不願意有這麼多人因避難歸化。」

 

首要事工為照顧未成年人

大樹牧師進一步分享第一線事工經驗表示,進入難民營服事,首要是照顧年紀尚小的幼童,其次是關心年紀稍大、已對世界與受難事件會有看法的青少年。

  • news-details
  • 為受難孩童提供受教育機會,是難民事工中的一大重心。(圖 / shutterstock)

而當中,最需要的是「提供教育」。

 

據聯合國統計,難民營中的孩子可受教育比例,低於25%。原因在於,突來到新國家,孩子的語言能力不足,無法進入既有教育體系學習。

 

其次,為戰亂、逃難緣故,孩子們身心皆遭巨大衝擊,有人因此生理層面停止發育,有些人失語、或無法回應與感知外在世界,多數都患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

 

而在教育需求外,另一嚴峻挑戰則是健康與醫療

 

大樹牧師舉例,他曾在一個難民營中,遇見兩位罹患地中海型貧血的女孩,疾病讓紅血球生成異常,進而導致貧血的症狀。

 

正常來說,需固定輸血、定期施打排鐵針,或透過手術切除脾臟,以減少紅血球受破壞的速度,「很可惜,當地醫院多數因新冠疫情關閉,在未得到及時的持續治療下,孩子撐不了多久,就過世了。」

  • news-details
  • 身心都受到極大創傷的孩子們,需要更多支持與關心,才有可能走上正常發展的道路。(圖 / shutterstock)

「縱然我們關心的女孩家庭,都是穆斯林信仰,在這樣悲傷時刻,當我們前往探望,她們的父母也都願意走進教會,接受我們的禱告。」

 

看見受苦生命,效仿耶穌典範

耶穌走遍各城各鄉,在他們的會堂裏教導人,宣講天國的福音,又醫治各樣的病症。他看見一大群人,就憐憫他們;因為他們困苦無助,如同羊沒有牧人一樣。

—馬太福音9:35-36

經文中記載,耶穌來到世上,用「行動」實際走入人群中。大樹牧師邀請眾人,一同效仿耶穌憐憫的典範,看見那些流離失所的人們,予以關心,並幫助這些為神所愛、但正在受苦的生命

  • news-details
  • 大樹牧師提醒,要「愛我們的鄰舍」,這是從神而來的重要誡命。(圖 / shutterstock)

大樹牧師提醒:

 

1.主耶穌要我們用不同視野看世界

當明白,我們是天國子民,在神的創造下,世上的事與我們有關。

 

鼓勵大家打開眼界,更多看見神在「各地」的作為,也藉此尋求:「神給你的感動是什麼?」接著投入禱告,或付諸實際行動。

 

2. 主耶穌要挑戰我們對陌生人的愛

哥林多前書13:3教導,「我若將所有的濟窮人,又捨己身叫人焚燒,卻沒有,仍然於我無益。」以世俗眼光來看,難民對於你我來說,多半是不認識的「陌生人」,但以屬靈眼光來看,他們都是神囑咐人要以愛待之的鄰舍。

 

「不要因為不同宗教,就拒絕搭理別人,面對差異時,更要積極投入,把神的恩典和真理與他們共享。」

 

3.主耶穌挑戰我們願意付代價的心

面對生活環境,你最在意的事是什麼?當難民營的生活「常態」是沒網路、沒手機,停水停電也是家常便飯時,但願委身服事者能靠著神捨棄各樣享受。

 

「因為難民就是生活在那裡。除了物質的代價,還有時間、金錢的代價,甚至,有些人的委身,是擺上生命做代價。」

藉著難民現況介紹與事工分享,大樹牧師再次勉勵:「求神幫助,讓我們不只是停留在聽故事的階段,而要跟隨主的帶領,走進需要的人身邊。」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