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牛津大學出版社2022年年度字選出意喻為躺平的「哥布林模式」。(圖/shutterstock)

你聽過「哥布林模式」(Goblin mode)這個「新名詞」嗎?它是牛津大學出版社所公布的2022年度代表字。針對該字詞背後代表的相關意涵,最多被討論、也為人所知的是「躺平」風潮。

 

據此,本報訪問3位對躺平議題有所關注的牧者及專家,提醒你我「拒絕躺平、擺爛,積極面對生活」!

牛津年度詞的意義與內涵

英國牛津大學出版社(Oxford University Press)日前公布,牛津2022年度詞為:goblin mode(音譯:哥布林模式;義譯:躺平模式)

 

該出版社說明,此次有別於以往評選出一個被認為最能反映該年份社會風氣、大眾關注點及具代表性的字詞,本年度破天荒首次開放予「公眾投票」,有全球逾34萬人踴躍參與票選。

 

在候選名單的部分,牛津字典先基於過去一年中,對於語言使用的數據分析,發現「goblin mode(哥布林模式)」、「metaverse(元宇宙))」、「#IStandWith(我支持)」,在2022年的使用率急劇上升,也恰如其分地反映出社會趨勢與大眾關心的議題。

 

雖然「goblin mode」看來是較為「陌生」的詞彙,然牛津出版社指出,此字最早於2009年就在社群媒體Twitter中首次出現,直到2022年2月才突然流行起來。

  • news-details
  • COVID-19疫情期間,大規模的隔離封鎖,也讓「躺平趨勢」更加明顯。(圖 / shutterstock)

「哥布林模式」也成為許多人在網路世界中「嘲諷他人」時使用的詞彙,意指毫無歉意地自我放縱、懶惰、邋遢與貪婪,且拒絕依照社會規範與期望來行事為人人們開始習慣在TikTok 和 Instagram 上展示一種經過縝密規劃的理想自我與生活,以此抗拒現實壓力

 

而此種未能依循常規的生活,另和近年COVID-19疫情爆發息息相關。許多人們在經過長時間隔離、封閉後,會排斥回到「與人接觸」的生活模式。

 

從教牧觀點再思躺平

本報訪問牧者、專家再思躺平現象,並以教牧觀點作回應。

 

「改革宗長老會聯合二村教會」主任牧師史弘揚表示,將牛津年度字以義譯的方式來談「躺平」,彙整曾看過的相關內容,提及:

 

追溯「躺平」風氣的興起,要先看到這世代的年輕人受困於內卷化(Involution)」趨勢,即便努力工作、卻無所回報,付出與收穫不成正比,加上同儕間競爭已達白熱化程度,在在都使人感到疲憊。

 

而當身心都已到達極限,年輕人就選擇乾脆躺下來,果斷放棄掙扎。

  • news-details
  • 史弘揚牧師、潘榮隆教授、潘華庭總經理,受訪分享個人對於「躺平議題」的見解。(圖/取自改革宗神學院、本報資料照、受訪者提供)

史弘揚認為,此一轉變或可解讀為一種反彈現象,就是80後的孩子拚命讀書學習、向上爬,結果90後的孩子們卻發現,不論如何努力、也無濟於事。

 

加上既有報導中提到:「年輕人通常是家中獨子、獨女,因此具有強烈自我意識,對長輩施加的壓力也更為敏感。他們拒絕服從忍耐、犧牲、奮鬥、抗壓等傳統美德,也不再像父母輩一樣,汲汲營營追求社會階級與財富。」

 

此趨勢另外催生出一項新名詞「喪文化」,意指90後年輕人在頹廢、悲觀、懶散的思維中,自嘲自己註定失敗的次文化。

 

不過也需注意,「躺平」和「哥布林模式」依舊有所區別。

 

史弘揚說,縱然二者看來都是不願跟隨社會的期待,但前者的動機,是因對社會不抱希望,覺得筋疲力盡竭、努力也沒用,所以消極擺爛;後者卻未必是出自絕望、無奈,反而是想「做自己」,因此故意展現極致發懶、邋遢,以抵制完美。

 

「哥布林模式」更多是反映著「解放自我」的時代趨勢,從牧者角度來看,會發現「強調做自己」與「遵循聖經教導」成為拉扯力量,挑戰基督徒的生命是否能以神為中心

 

事實上,當「自我意念」高過上帝時,就會變成行事為人僅「部分」符合聖經真理,簡單能做到的就大抵遵循,但會造成,若處於「不舒服與困難」情境,則會避重就輕、敷衍了事地打發過去。

我已經與基督同釘十字架,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裡面活著。並且我如今在肉身活著,是因信神的兒子而活,他是愛我,為我捨己。

—加拉太書2:20

史弘揚提醒,基督徒最要緊的,是被神歸正、以神做王;真正能順服、敬畏上帝的人,是要「完完全全」地照著聖經教導去行,「各樣的律法不是要限制或苛求,而是代表人在行動與意念中,真實以上帝做為一切準則。」

 

藉著使徒保羅的提醒,勉弟兄姊妹們一同為生命成熟、長大來努力,靠著上帝、順服聖靈,治死心中為所欲為的渴望。

 

科學研究提醒「讚美大能」

清華大學榮譽講座教授暨新竹新恩堂牧師潘榮隆則表示,談到「哥布林模式」,他會想到持續關懷中、一位已21或22歲,但還在嘗試「考大學」的年輕人。

 

這位青年高中畢業後,多年來聲稱要追求更好的錄取校系,號稱在家準備考試,實則精神渙散、無所事事地於家虛度光引,且只要有父母、長輩試圖詢問進度,就只見這孩子會眼神飄忽、言不及義地打混帶過。久而久之,父母也放棄,談到孩子就氣呼呼地說:「不要跟我提到他,這小孩我管不動啦!」

  • news-details
  • 潘榮隆透過多個腦部相關研究來說明,建立祭壇生活,殷勤讚美、讀經、禱告,用以對抗消極生活的重要性。(圖 / shutterstock)

面對此種情形,潘榮隆提及,已有科學研究指出,在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的檢查中,越是「躺平」的年輕人,腦部功能越處於「沒有活動」的狀態;久而久之,腦部在負向循環中受到創傷,問題就更深沉、更難解決

 

以生命科學領域來說,潘榮隆用「表觀遺傳學(epigenetics)」作解析,說明表觀遺傳學所關注的是後天的、不穩的、動態的事件過程,對人造成的轉變。

 

潘榮隆進一步說明,每個人與生俱來的DNA難以改變,然而逆境經驗,會帶動表觀遺傳的生化反應,進而造成各樣的身心傷害。

 

「然而,這些表觀遺傳的問題是『可逆』的!」潘榮隆呼籲,增強生命韌性(Resilience),以提高恢復與適應逆境的能力,固然是可用方式之一,但對基督徒來說,增進信仰生活,帶下與神同在的氛圍,將更有能力離開黑暗權勢的轄制。

你要保守你,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

—箴言4:23

箴言的這段經文,更白話的解析為:「要保守心,因為生命出自於此。」在科學與信仰相關的研究中,同樣採用磁振造影來觀察,有信仰者的腦部活性較無吳信仰者為多,這使潘榮隆以牧者身分提醒:「基督徒與教會都要以神為基來建造祭壇,多有敬拜讚美、禱告、讀經。」

祢是聖潔的,是用以色列的讚美為寶座的。

—詩篇22:3

快樂的音樂能使腦部活動力加強,對基督徒而言,最好的音樂,就是來到神面前唱詩敬拜;接著則是藉由讀《聖經》,提升大腦認知能力,常保活性;最後是向神禱告,因為在向神傾心吐意時,專注力和腦部活性同樣比尋常時候更高。

 

據此,潘榮隆再次呼籲,建造祭壇生活,常有敬拜讚美、讀經與禱告,讓神帶出強化修復生命的奇蹟。

 

持續接觸人群,生命不再一樣

更實務地思考「躺平」對於職場階段的影響,加百利國際財商教育諮詢公司創辦人,同時具有心理諮商師資格的潘華庭姊妹受訪時分享,因著失去對生活的盼望,心感「再努力也沒用」,這讓工作中選擇「躺平」的年齡層越發廣泛

 

年輕人很可能為了逃避規律工作、不想被規範約束,因而選擇透過生活中熟悉的網路代貨、經營自媒體來賺錢營生

 

潘華庭說,對於「網路原生世代」的人來說,使用互聯網就可滿足生活一切所需,「既然在(網路)上面就有可能達到目標,為什麼還要付出交通時間與勞力辛苦上班?」

  • news-details
  • 潘華庭透過實務經驗,提醒天父的心意,是要我們建立「與人有接觸」的團契生活,此才是生命中極為珍貴的部分。(圖 / shutterstock)

只可惜,當人選則整日窩在家中,互動都是透過「網路」,甚至在家時間太久,完全不和外界連繫後,則會失去生命中至為寶貴「與人相交的團契生活」。

 

潘華庭表示,人類是「群居」的物種,能與弟兄姊妹們「彼此相愛」照顧,才是一生中極為美好之事;反之,離群索居,易造成身心靈不健全。

 

其以自身長期參與童軍、荒野保護協會等社團活動的經歷表示,越是走到戶外,即越能領會神的心意是要我們「走出去」,親近自然、與人相處,試著建立良好健康的生活模式

 

以家庭為例,孩子多是從父母親身上學習身教與言教的榜樣,因而建議從父母做起,使孩子看見「實體交友、實體活動的美好」。

 

當我們與人、與世界產生越多連結,就能體會,「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腓立比書2:4)」進而以實際行動成為典範,把「不再躺平」的優良習慣傳承下去,改變現有風氣。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