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的成年罪犯,可能是今日的偏差少年,也是昨日的失愛兒童...
近期,震驚社會的17歲槍手槍擊案件,其案件背後是一名「失愛」少年,當兒少失愛,試圖尋找歸屬感時,就容易走偏路。本篇特別專訪三位具關懷弱勢孩子經驗的專家,從失愛少年的「背後成因、正確引導、教會關懷、實例見證及社會制度」等五大面向來探討此議題。
4月20日上午,新北市土城區街頭驚傳槍聲。一名年僅17歲的槍手,從計程車下車後,在短短44秒內,手持改造衝鋒槍,對當鋪鐵門狂轟51槍,隨後即搭上原計程車,至派出所投案,案情疑似與黑幫有關。
針對此次案件,外界有律師提出分析,認為少年人尋求歸屬感,容易因「小惠」被收買,且少年犯法後的處理程序,不能羈押,只能收容,年齡介於14-18歲則予以減刑,若主動投案也能夠爭取減刑,因此恐成為幫派喜愛吸收的對象。
背後成因》「失愛」可能導致兒少走偏路
長期關懷失親兒,中華育幼機構兒童關懷協會(CCSA)創辦人—洪錦芳表示,「明日的成年罪犯,是今日的偏差少年,是昨日的失愛兒童。」
「有家」者,都可能失愛,「失家」的人,更是失了愛。
隨著時代演變,所謂失親兒,不再只出現在單親、隔代教養等弱勢家庭,而是疏離的家庭關係,孩子缺乏支持與關愛。她提到,人除了基本的生理需求之外,更上一層就是安全感、歸屬感,接著是自尊與自我價值感,最後才能夠追尋更高的夢想。
當孩子從小安全依附關係不足,在家庭中缺乏歸屬感、安全感,甚至找不到同儕歸屬,就有可能向外尋求歸屬,試圖引起注意,或是自暴自棄,只為了感受到自我價值感與主體性。
「孤單是最大的脆弱!」洪錦芳分享,許多孩子的父母即便健在,且有較好的收入、教育程度和名聲,孩子的行為舉止仍可能因缺乏親子互動而出狀況。
若孩子在家庭缺乏歸屬感,就容易在外尋求慰藉。(圖/洪錦芳 提供)
正確引導》孩子要擁有安全依附關係、正向歸屬感
洪錦芳特別指出,青少年在15-20歲是人生的關鍵期,大部分失能的家庭,幾乎都會落入社會福利系統,但是很多地方並無足夠資源與師資、預算,人力流動高亦會讓孩子難以產生歸屬感。她認為不論是家庭、學校、福利機構甚至教會,都需要有一份眼光-「沒有一個孩子是壞到無可救藥的!」
孩子所需要的,是身旁有「重要他人」可以陪伴他、鼓舞他,並成為他的榜樣,當然,孩子也要能夠接受教導和磨練。
所謂「教育愛」,不僅是指物質上的溫飽,而是一個「全人教育關懷」的愛!簡言之,這是一份「永不放棄的愛」、「無私且豐富的愛」,如同上帝對待我們也是如此,不論我們何時回頭,慈愛的天父總是敞開雙手接納!
希伯來書12:6告訴我們「主所愛的,他必管教。」洪錦芳提到,這份愛不是溺愛、放縱的愛,而是有要求、有節制的愛,是以真理話語的教導作為根基的。
此次槍擊案中,這名17歲失愛少年,出身隔代教養家庭,但並非隸屬於社經低層族群,只是父親在監獄服刑,因長期於家中缺席,導致父子關係疏離,孩子也容易失去歸屬感;洪錦芳認為這位失愛少年之所以敢於犯案的原因,可能是其所屬幫派中使他產生歸屬感。因此在家庭中,父母當引導孩子進入正向、安全的依附關係,從他律到自律,是非常重要的關鍵。
家扶基金會社會工作處陳乘斌處長也受訪分享,青少年最需要的就是「傾聽」,讓孩子擁有「表達意見」的權利,這是在轉化成人階段,培養自我認同非常重要的歷程。
「意見被採納,有助於孩子自信心的提升。」陳乘斌提醒,若是拒絕孩子參與決定,都是「大人說了算」,某種程度也是在弱化他的能力,容易將孩子向外推出去。
長期關懷飛行少年,桃園少年之家張進益牧師也認為,在校園中讓孩子擁有多面向的學習環境,例如不是只有成績好的人,可以得著讚許,上帝創造我們都各有恩賜,在德智體群美五個領域,每個人都能夠有接受嘉獎機會!若他們在校園中產生歸屬感,就不容易向外尋求認同。
引導孩子進入正向、安全的依附關係是非常重要的關鍵。圖為中華育幼機構兒童關懷協會開設的課程,學員給予老師正向回饋。(圖/洪錦芳 提供)
教會關懷》預防勝於治療,讓孩子親身經歷耶穌的愛
洪錦芳分享,教會除了做課輔班之外,更可以延伸到孩子的全人教育陪伴,甚至成為社區的關懷中心。因為孩子不只是需要吃喝安頓,更需要心靈的安頓。唯獨與天父連結,在主裡才能有身心安頓,這些失去家庭的孩子,唯獨遇見主,生命才能有極大翻轉!
從青少年工作三面向來看,包含預防、輔導到矯正的過程,她認為最重要的,不是從法律跟道德教條來威嚇孩子或不斷告誡孩子:「你是壞人」,而是讓其真正體會到「耶穌來是要召罪人,不是召義人」,讓孩子自己明白:「我所做的,耶穌都知道,但耶穌仍然愛我」。社會需要給犯錯孩子,重新回到社會的包容跟愛。
我們真的願意給予孩子機會、信任孩子嗎?洪錦芳鼓勵,我們要給他們一條路:在耶穌基督裡,就能成為新造的人!
實例見證》年少浪子終回頭,主的愛能挽回人心
為何青少年容易被黑幫吸引?張進益以自身生命見證為例,因從小家境貧窮,在學校被同學老師取笑,為追求人際安全感,國二即隨著哥哥加入黑幫。後來經歷吸毒、進出監獄,哥哥也不幸失去了性命。
經歷種種過程,張進益沒有放棄希望,「...沒有人告訴我該怎麼辦,我是一個很自卑、很需要高度關懷的青少年。(所以)我特別能體會孩子被羞辱,不知所措的心情,」直到他遇見耶穌,一路跌跌撞撞,生命才被轉變:「我當年因為信仰翻轉,我希望讓孩子知道,你也可以因為信仰被翻轉!」
他認為,生命要被翻轉,不是用道德法律作表面性的矯正,而是一定要經歷「被愛」的過程,唯獨耶穌的愛和包容可以挽回人心,「教會真的要做到這一點!」
在張進益身邊有三個全職同工,年少時曾多次出入少觀所,但因真實感受被愛、被包容,擁有價值感,經歷神同在,生命被翻轉。依照過去經驗,他認為教會可以勇敢接納行為偏差的青少年族群,需要有特別的關懷系統,例如他在星期五特別開了一場聚會,針對特殊族群的需要來提供協助。
「這群孩子最先需要的,不是艱深的真理,而是耶穌的救贖!」張進益說。
如今與張進益牧師一起同工的三位全職同工,過去都曾經歷黑暗。(圖/張進益 提供)
社會制度》此次事件帶來哪些警訊與提醒?
陳乘斌提出個人觀察,從制度層面來檢視此事件,可以間接反思兩個問題:國家、社會是如何看待弱勢家庭的需求?在學校、社會福利端能否察覺家庭的需求呢?
他舉例,有些孩子因不再就學,不具學生身分,很多福利服務系統就將其排除在外,導致失去被服務資格,這些被遺漏的對象,即是社會福利系統需要再加強檢視之處。
他逐一剖析,其實一般青少年常見問題,包含情緒、升學、就業、交友等議題,這是不分階級、家庭類型,都會遇到的情況。而當家庭面臨困難的抉擇時,家庭教育是否有足夠資源與福利服務系統予以支持?
舉例來說,家扶基金會會進行個別化的家庭訪視,依照服務家庭的需求,除了示範親子教育,提供親職教育團體,讓大家能彼此支持,理解照護上的困難;而針對育兒與教養孩子的技巧,有專業老師能提供諮詢、指引,社工服務過程也能示範溝通技巧。
其實各地的家庭教育中心,皆能扮演這樣的角色!重要的是,讓有需要的家庭,知道哪裡可取得服務與資源,特別是偏鄉地區資源較缺乏,需要投注更多青少年的輔導資源,從家庭教育開始改善,才能夠「治本」。
同時,他也看見「在地教會」是穩定家庭非常重要的力量,如何結合教會與機構、民間單位、政府資源,讓大家有良好合作默契,可以幫助孩子當孩子面臨家庭議題,能夠有好的出路,值得省思。
洪錦芳則指出,此案件是一個警訊,如往後有心人士利用少年,觸犯法律底線,將成為國安問題。因此,這是政府需要跨領域處理的問題,不只是在警政司法領域,而是要顧及整個社會福利、教育及心理衛生等層面,所有專家、學者、執政掌權者、家長和師長也都要有「覺醒」。
特別教會在這世代「有主的託付」,我們在與「其他勢力」搶孩子,更應當裝備好自己,為主打那美好的仗,關顧有困難的家庭,將失喪的青少年救起!
家扶基金會親職教育課程,提供家長教養孩子的指引與幫助。(圖/家扶基金會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