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news-details
惠文高中教師蔡淇華分享第一手的教育現場實況,提醒孩子發展的可能性,不只限於好成績、好學校。(圖 / 記者林稚雯)

112學年大學申請入學已於14日放榜,數萬名高三畢業生,紛紛確定了下一階段人生方向。

 

長年來,對於好成績、好學校的關注,讓「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句長遠流傳的俗諺,成為華人社會根深柢固的價值觀,致使多數人認為「成功、獲取好地位、好名聲」的方法,惟認真念書,取得好成績、考上好學校,始可達成。

 

然而,真是如此嗎?

從基督信仰的觀點來看,上帝所造的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

 

每個人的高矮胖瘦都不同,有人很會念書,也有人擅長烹飪、繪畫、歌唱、帶領活動,不論專長為何,都是寶貴特質,也都被神視作珍寶。

 

「梨子祝福學堂」邀請台中惠文高中名師蔡淇華分享,如何看待孩子的獨特,以個別化引導和教育方法,成為孩子發光路上的最好支持!

 

教育變革與帶來的壓力

10日午後,數百位關心孩子教育的家長們,齊聚在大毅幸福館,聆聽惠文高中圖書館主任—蔡淇華老師,分享「高品質的親子對話─陪不一樣的孩子,走向不一樣的成功。」

 

長年來,台灣教育體制訂有「五育」(德智體群美),然受教過程中,實際上受到重視的只有「智育」一項,對於孩子的品德、體育、美術,甚至是情緒智商方面,相對不受重視。

 

為落實「重視全科教育」的理念,自1990年起,台灣推動一連串教育改革措施,在法令、師資、課程、教學、教科書等多方面作出調整,最新施行的為「12年國教課綱」,也被稱為「108課綱」,強調過去是著重學生學習「知識」與「能力」,現今再加入「態度」,著重「素養」的培育。

 

依照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網頁的說明,素養代表著「一個人為適應現在生活和面對未來挑戰,應該具備的知識、能力和態度」,希望孩子在學習時,有更自主的行動、與他人和環境更多互動溝通,以此學習處理社會的多元性與合作,及人際關係。

  • news-details
  • 蔡淇華表示,雖教育制度多有改革,卻不知不覺為孩子加添太多壓力,反而引起身心不適的情況。(圖 / 記者林稚雯)

也因著教育制度變革,在升學方式上,不論是國中升高中,抑或高中升大學,學生都獲得更多元化的入學管道,也因此有了許多除課業成績外,需完成的活動與紀錄。

 

針對上述變革,蔡淇華分享,以其30多年來站在第一線教育學子的經驗來看,多數時候,現今孩子參與各樣課外活動、擔任志工服務他人,多是希望在攸關升學的「學習歷程檔案」有更好呈現。

 

然而,有時為增加智育表現外的豐厚經歷,卻在不知不覺間,為孩子疊加過度壓力,使之飽受情緒困擾,越發緊張、不快樂。

 

同時提到,據其觀察,台灣有高達97%的學生都屬「偏材」類型,也許只專精國文、數學或歷史單一科目,又或者,孩子的專長在唸書以外的其他領域。

 

很可惜的是,以目前的(社會)價值觀來說,孩子們只要沒辦法考高分、拿到好名次,常常就被忽視了,不然就是因為成績不好被貼上『壞小孩』的標籤。既然,教育制度都在改變,我們對孩子的態度和方式,也必須要與時俱進地有所不同。」蔡淇華提醒。

 

適才適性,不求全科全能

「現在學不會,不代表以後學不會。」蔡淇華表示,面對孩子成績不好時,家長應避免「只看到分數就予以責罵」。

 

分數不佳的原因,很可能是因學習方式有別。單以口述傳講、記憶背誦的方式,並不適用所有人;每個人的學習歷程不同,說不定有的人需要比較長的時間才能學會,亦可能透過實作、沉浸式的學習環境,才是適合他的學習方法。

  • news-details
  • 若孩子在學科測驗上無法獲得好成績,說不定只是因為「老師講、學生聽」的學習方式不適合個人。(圖 / shutterstock)

蔡淇華以其女兒為例,女兒是國中學測pr67學生,意即成績在100人裡可贏過67人,屬中段班行列;而在當時,此考試成績無法被公立中學錄取。

 

考量女兒在國中時總是數學做到哭出來、要背誦的科目也不算太好,在成績評量下非常沒自信,若是選擇上私立高中,在台灣高中的每科設計,都是希望學生能達全科目都朝進階階段,勢必更加打擊女兒的信心,這讓他們最後決定:「我們念高職吧!不要念高中了。」

 

接受父親建議,蔡淇華的女兒最後選擇一所PR50就錄取的高職入學,並依照自身興趣與專長,就讀英文科。

 

蔡淇華回顧,適才適性的環境下,女兒在高職階段總是名列前茅,好成績又助她更加投入課業,甚至,過去最排斥的數學,因著高職課綱為基礎程度,她慢慢也能學懂,還興高采烈和爸爸說:「數學很有趣欸,有邏輯之美!」

 

高職三年的歲月,讓女兒重拾自信,不論學業或社團活動都有精采表現,大學階段也考取高職生第一志願的台灣科技大學,畢業後繼續發展英文專業,成為英文教師,同樣有閃閃發光的人生。

  • news-details
  • 蔡淇華老師的超高人氣,讓數百位家長在週六下午,特別前來參加講座。(圖 / 記者林稚雯)

走出教室、不看分數

也能找到精彩人生

另一位蔡淇華曾教授過的學生—「史迪爾小姐」林芳如同學,也是無法融入制式教育體系,但因著適才適性,而找到發光人生的佳例。

 

「史迪爾小姐」的暱稱,來自於一種原因不明的發炎性自體免疫疾病「史迪爾氏症(Still’s Disease)」,以發燒、皮疹及關節疼痛為主要症狀,且可能產生其他併發症,恐危及生命。

 

林芳如因著史迪爾氏症的病程起伏,時常需住院治療,導致請假時間過多,無法為體制內學校所見容,這使她參加過三次高一新生訓練,用上足足8年才讀完高中。

 

學業因病多次停滯,曾讓林芳如感到方向頓失、非常痛苦,直到找到自學相關資訊,自主規劃多元學習,也在各方拜師後,由蔡淇華擔任其創作課程的指導老師。

 

離開既定申學道路,林芳如宛若從籠中飛出的鳥兒,積極參與各樣研究、修讀線上課程,並從圖書館中大量借書閱讀,從中整理與歸納出自己的想法。

 

加上勇於與外界對話,不乏受邀演講的機會,最終於2016年,通過清華大學特殊選才的「拾穗計畫」,不僅達成長輩們所期待「成為家族中第一位大學生」,目前也繼續於清大攻讀研究所學業,另有教育部實驗教育審議會委員、專欄作家等不同職銜。

 

就此,蔡淇華說明,對於孩子的發展,不要只看成績、也不要一味往壞處想。其實,彙整多種不同教育理論就能看到,只要不輕易自我放棄,學習環境中的大人也不要輕言放棄任何一個孩子,而是讓孩子找到適合的學習媒介與管道,每個人都能在不同領域中成為「人才」。

  • news-details
  • 「學習」的面向與評量方式實則非常多元,不應只著重智育,以及紙筆測驗後獲得的分數。(圖 / shutterstock)

陪伴兒女,在愛中長大

蔡淇華並叮嚀,不論孩子的成績、情緒、舉止應對如何,重要的是,為其營造一個愛的環境,能在愛中帶著盼望長大。

 

而,目前所有人都活在一個不宜孤軍奮鬥的時代,若能力許可,不妨依照孩子的興趣和需求,為其聘請一位業師,得以更深入淺出學會艱澀難懂的知識,藉此發展個人專長、打造藍海,讓人生閃閃發光。

 

回應蔡淇華的教育觀點,主責推動梨子祝福學堂進行的蔣敬三建築師表示,上帝用祂的大能與大愛,以獨到眼光創造每一個孩子。

 

從小到大,孩子成長過程中,必定有惹惱家長的時刻,然而,查考聖經當代譯本修訂版,以弗所書2:10指出,我們是上帝的傑作,是在基督耶穌裡創造的,為要叫我們做祂預先安排給我們的美善之事。

  • news-details
  • 引導孩子找到個人興趣或專長,並進一步延伸發展,就可找到藍海,讓人生閃閃發光。(圖 / shutterstock)

父母們都該明白,不論高矮胖瘦、不論成績好壞,所有人都是從上帝手中造出的傑作,身而為人,需放下單從人的眼光與陳見所產生的期待。

 

提及自己的孩子,蔣敬三說,他知道要放下對分數的執著並不容易,畢竟現在的家長,小時都是在如此要求下長大。不過,因著有耶穌,自己慢慢地學會,讓孩子在愛中陪伴與長大。

 

蔣敬三目前有兩個在高中階段的女兒,倆人就算成績不是頂尖,問到對未來的規劃,也總是給出天馬行空的答案,但女兒們有很好的教會生活,穩定聚會、也會擔任輔導,帶領年紀比自己還小的孩子。

 

對此,蔣敬三覺得十分放心,知道良好的團契生活,使孩子有健康的人際關係與互動能力,能與人相處、應對進退合宜,人生便不會出太大問題;進而要幫助她們聚焦個人興趣,以此發展美好人生。

 

「早些年,我也是那種會習慣插話、喜歡對孩子下指令的父母,但現在就持續學習和修正中。讓我們一起用合適的方式,陪伴兒女長大!」蔣敬三共勉。

  • news-details
  • 蔣敬三分享女兒的成長歷程,以及自己為人父母時的心境轉變。(圖 / 記者林稚雯)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