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你打算回家投票嗎?本報邀請多位牧師與學者受訪、分享觀點。(圖 / shutterstock)

2024年中華民國總統及立法委員選舉將於本週六(1月13日)舉行,你準備好要投票了嗎?

 

若是實際居住地與戶籍所在地分處兩個位置,在台灣目前仍未有「不在籍投票」的制度時,你打算回家投票嗎?會否因著個人選擇,與親友間產生衝突?

 

不論最後做出的決定與考量為何,在投票日倒數的最後時刻,不妨從「制度面」與「做選擇」此兩個面向有更多認識,藉以做出適當行動。

選舉制度與內容的基本認識

依照中央選舉委員會,對於選舉制度的介紹,據《總統副總統選舉罷免法》以及《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規定,我國公職人員選舉包括總統、副總統、立法委員、直轄市議員、縣(市)議員、鄉(鎮、市)民代表、直轄市山地原住民區民代表、直轄市長、縣(市)長、鄉(鎮、市)長、直轄市山地原住民區長、村(里)長選舉。

 

2024選舉投票項目包括「總統、副總統」、「立法委員」、「政黨票」三種,而政黨票代表讓有權選舉的人民,能圈選一個「自己支持的政黨」,政黨票的得票率,將會決定「不分區立委」的選舉結果。

 

縱然最終當選的不分區立委並非直接選出,但透過政黨票選上的立委,任期4年內無法被罷免,因而在圈選政黨票前,人民仍須充分理解哪些政黨可以提名不分區立委,以及各黨提名的不分區立委候選人之政見,才能達到「選賢舉能」目標。

  • news-details
  • 2024選舉投票項目包括「總統、副總統」、「立法委員」、「政黨票」三種。(圖 / shutterstock)

本次將選出中華民國第16任總統副總統與第11屆立法委員,將於1月13日(星期六)舉行投票,投票時間從當日上午8時起,至下午4時止,一般民眾投票時應攜帶本人國民身分證、印章及投票通知單。

 

內政部說明,身分證是投票唯一的依據,健保卡、駕照、戶口名簿、護照等證件都無法取代,需格外留意。若沒帶印章依然可以投票,在領取選票的流程中,有多處需要簽名;若沒帶投票通知單,也依然可以投票,惟因選務人員不確定你的名冊號次,會需要較多作業時間。

  • news-details
  • 內政部提醒,出門投票前,務必檢查有攜帶身分證,再前往投票所。(圖 / shutterstock)

倚靠神,做出智慧選擇

理解大選內容與投票時間、需知後,對於「是否回家投票?」的問題,趁著「關鍵100+晨更禁食禱告會」六都巡迴來到台中,本報邀請與會牧者,分享以下看法與提醒:

 

卓越北大行道會主任牧師林慶忠呼籲,「基督徒要關心國家重要的事情,也要善用自己手中的權柄,做出『選賢舉能』的選擇;而不是被意識形態所囿限、隨意圈選投票,必須倚靠神話語的智慧,冷靜檢視候選人是否值得託付,經過思考後投下手中選票。

  • news-details
  • 廖金河牧師、林慶忠牧師、許峻豪牧師(左至右)受訪,提醒需遵照屬靈教導作出投票選擇。(圖 / 何淑鳳師母 提供、記者林稚雯)

貴格會中心教會主任牧師廖金河表示,相信神已在大選中掌權,神的揀選與呼召,最後必彰顯出祂的公義、良善,在各個選舉人與政黨當中;鼓勵弟兄姊妹們為此多多禱告的同時,也勿忘記,投票是公民權利的一種,「樂見大家行使公民權」也期待若將來有『不在籍投票』的選擇,將可為人民投票帶來更多形式上的選擇。但,不論過程與結果如何,主耶穌仍是最大君王,將結果全然交託。」

 

水湳浸信會主任牧師許峻豪提及,投票是公民權利的一種,身為公民就能藉由選票來表達對候選人/政黨的看法,不論做出何種選擇,只要是政策完整、論述清晰,都在可選擇的範圍中;然而,在表達個人意見時,知道「最終」權柄都在神手中不應看重人高過於上帝,這才是遵循信仰教導的最基本原則。

  • news-details
  • 詹昭能副教授、Youtuber迺哥,於訪談中分享不同面向的思考與觀點。(圖 / 詹昭能 提供、本報資料照)

另外,透過電訪,基督徒Youtuber迺哥提供另一思考面向,認為不論選擇投誰,或是否回家投票,都是一種「選擇和表達」,在由人所創造的制度中,參與程度深淺、有何種愛好,只要不違反聖經原則,皆屬各人可自由決定的範疇。

 

談到基督徒面對政治的態度,迺哥認為,這只是耶穌再來之前的一個過度轉換,基督徒的盼望,應當是有一天耶穌必會再來,人們在世上的日子,最重要的是傳福音、愛人如己,不要把「政治」神格化為偶像,認為非誰不選、怎麼選才是上帝心意的彰顯,甚或為此大量動員人力物力,希望讓結果與心中期待相符,「很多時後就是這股熱情,讓政治成為偶像,忽略耶穌才是至高君王。」

 

投票是一時的,但關係是長久的

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系副教授詹昭能亦透過電訪回應個人觀點,指出教育部甫於去(2023)年11月底公布,由國際教育成就評鑑協會(IEA)主導的國際公民教育與素養調查研究(ICCS 2022),台灣學生公民素養在全球24個參與調查的國家中,整體公民認知排名第一,這代表,國家教育體系在推動民主素養、法治觀念落實的「認知面相」確有所成。

  • news-details
  • 根據調查,學生族群對於什麼是公民素養有很好認知,但如何把知道的行出來,則成為另一層次挑戰。(圖 / shutterstock)

然而,好的公民素養不只是要有足夠知識,也需要有足夠的技能與態度,「技能」意指知道怎麼找資訊/資源、組織條理,並能適當運用和表達;「態度」則指「情意」,代表個人是否具備開闊心胸,可妥善管控自身感受和情緒、對他人懷抱同理心,知道在行事為人時,也需照顧他人感受。

 

放眼諸多社會事件,除了近期獲得大量討論的校園殺傷案件,甚至是屢見不鮮的交通違規、詐騙案件,背後凸顯出的都是公民素養仍有不足,對於許多應當遵循的標準,我們都只停留在「知道」的層次,缺乏足夠技能、也少了同理他人的柔軟,才讓社會事件持續發生。

 

帶著上述觀點來看投票,詹昭能說明,透過認知教育的薰陶,我們會知道投票是公民權利的一種,但每到選舉,必定會看到「選舉對立」、「世代對立」的新聞,而對立的出現,也源自於「技能」和「情意」素養的缺乏。

 

因著每世代、每個人都在獨一無二的環境中長大,自然會培養出看待事物的不同觀點,這種涉及深層價值觀與判斷的議題,極難透過溝通或規勸就找到解方,且時常是「越溝越不通、越吵越兇」,建議在談論時,以分享個人見解的態度出發,不用企圖影響對方的決定。

  • news-details
  • 談論選舉相關議題,建議以分享看法、互相聆聽為主,不用強迫他人改變想法。(圖 / shutterstock)

另一引起紛爭的癥結,則在於,人時常把問題過於簡化,例如:「要不要投票很簡單啊?決定好然後去做就對了嘛!」然而,個人決策過程,會涉及成長背景、認知、社會角色等諸多因素,實難將自身價值觀與決定,全然套用到他者身上。

 

回歸聖經教導,迺哥提醒,個人與國家的命運,最終還是交在上帝的手中,當然選舉會有輸贏,但勿因此造成與親友間的撕裂與仇恨,不論是誰當選,若有關係上的毀壞,都是讓魔鬼得著更多的空間。

 

「生命的平安和喜樂不會從選舉而來,這也是我們作光作鹽的機會,讓人看到我們(基督徒)雖關注政治,更是關心周遭親友。」

 

林慶忠表示,不論是否為基督徒,每個人必然會做出不同選擇,「不要因意見相左而失了和氣,選舉過後,我們都會回到平常生活,將結果交給上帝,然後為選出的領袖禱告,願他們都尊主為大。

 

許峻豪以羅馬書13:1教導,在上有權柄的,人人當順服他,因為沒有權柄不是出於神的。凡掌權的都是神所命的。以此思考信仰與投票的關係,就知道神在當中掌權,基督徒所要做的,就是遵守主話語,為有權柄的人禱告,到了那日,是非對錯、神自會對有權柄者問責。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