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位於台南市北門區的北門嶼教會,坐落在「台灣烏腳病醫療紀念園區」一隅。(圖片來源: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

「我們不會輕易放掉這些關懷工作,」潘亞欣說:「這也是我們在這地的信仰使命。」北門嶼教會位於「台灣烏腳病醫療紀念園區」一隅,有其醫療宣教的特殊歷史。即使有限,仍長年為在地竭力擺上。

 

這些關懷,尤其對長者來說,都在在喚起早期教會的陪伴記憶。教會如同承接屬靈遺產般,雖看似有限,仍不斷結出「憐憫」的果子。

  • news-details
  • 左上圖:北門嶼長老教會主責牧師潘亞欣。教會參與「攜手愛無限」計畫已連續兩年,聚會規模約15人,然在愛的負擔下認領了北門區全區的受助戶。(圖/潘亞欣 提供)

只是想透過事工,發掘真正需要幫助的人

北門嶼長老教會透過台南市基督教協進會(簡稱:協進會)得知「攜手愛無限」計畫,並已連續投入兩年第一年教會認領100個受助戶,第二年則申請至150份;擴大關懷份量,也回應受助戶面對的各樣需要。

 

主責牧師潘亞欣說:「我們其實沒有非常遠大的心志,只是想透過事工發掘真正需要幫助的人、有不一樣的陪伴。」她分享印象深刻的案例。

 

「有一個家庭,」她說:「進去時發現家徒四壁,兩位老人家都在生病,一個有尿袋、一個罹患大腸癌。」面對特殊案例,教會於是格外有恩典,也會固定前往探訪關懷。

 

而委身,也讓愛的能量如滾雪球般、帶來更大的影響力。

  • news-details
  • 教會結合寒冬送暖和聖誕節來進行「攜手愛無限」的關懷活動,包括:踩街報佳音、社區兒童畫作展、感恩聖誕音樂禮拜暨免費診所修繕完成感恩等。(圖/潘亞欣 提供)
  • news-details
  • 潘亞欣牧師說:「我們其實沒有非常遠大的心志,只是想透過事工發掘真正需要幫助的人、有不一樣的陪伴。」(圖/潘亞欣 提供)

15人規模教會卻認領了全區受助戶

150個名單來自教會、公所及長照個管師

北門嶼教會的規模不大,卻認領了北門區全區的受助戶。

 

「我們平常禮拜聚會大概就15幾位,」潘亞欣說:「所以一開始接洽時,也有表達可能較無法提供那500元。」所幸,協進會整合在地眾教會資源,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使北門嶼不足額之處有奉獻補足。

 

潘亞欣也坦承,教會提出的申請份數是「滿大膽的」,然時則是因看見社區裡存在著許多弱勢家庭,已在地服事8年的她,長期關懷邊緣家戶,深諳在官方名單之外,還有更需要的對象。

 

「我們其實是一戶一戶去跑,確認這些家庭真的是有需要的邊緣戶。」教會長期與公所合作,對方也提供在官方標準下無法獲得資源、但卻可能實際上生活困苦的人,第二年,教會也循此精選模式辦理。

 

會承擔那麼多份數的另一個原因是,教會和長照機構合作,對方的辦公室就設在教會,因而長照個管師也會回報教會,哪些家庭需要協助,而確實有許多的需要。

 

150份的受助戶名單有三個來源,一是教會長期關懷的弱勢對象,另一則由公所提供,再來就是長照個管師所開立的邊緣家庭;而特別的是,獲得幫助的受助戶,也開始成為「愛的觸手」

  • news-details
  • 北門嶼教會進行關懷工作,並不抱以「單打獨鬥」的心態,而是與許多資源單位合作,竭盡所能來提供援助,不同單位共同參與,也帶出讓人感動的服事。(圖/潘亞欣 提供)

偏鄉關懷工作,不「單打獨鬥」

長期關懷弱勢,負擔深根蒂固瞭解在地所需

潘亞欣分享:「有時候,拿到資源的家庭也會提說,還有比自己更艱辛的家庭,詢問教會可不可以幫忙?」

 

教會扶持的對象因而不斷擴增,織起更穩固的在地安全網。而越深入角落,就越發現需要,她坦承,在那150份的名單外,其實後來還發現有30戶有需求的家庭,然因時限已過,於是改用其他物資來變通彌補。

 

而自今年開始,好幾個名單裡面的長輩,都更穩定地來參加教會禮拜,「我們用平常心去看待,因為也不想讓大家覺得是在交換,因為得到東西才來教會。」就是從中鼓勵對方,來參加教會活動是很好的事。

  • news-details
  • 自今年開始,好幾個名單裡面的長輩,都更穩定地來參加教會禮拜,對此,教會用平常心去看待,從中鼓勵對方,來參加教會活動是很好的事。(圖/潘亞欣 提供)
  • news-details
  • 提摩太前書5:25,「這樣,善行也有明顯的,那不明顯的也不能隱藏。」,北門嶼教會位於「台灣烏腳病醫療紀念園區」一隅,有其醫療宣教的特殊歷史。(圖/潘亞欣 提供)
  • news-details
  • 上圖:照片右至左為王金河醫師、孫理蓮宣教士與其丈夫,下圖:已整建為「台灣烏腳病醫療紀念館」的「金河診所」,紀念館翔實保存了台灣早年烏腳病的血淚歷史。(圖/台灣烏腳病醫療紀念園區)
  • news-details
  • 1950年代,當地居民因飲用含砷的地下水而盛行烏腳病,患者會雙足發黑、發出腐爛惡臭,因而深受折磨;「烏腳病之父」王金河醫師於1960年協芥菜種會創辦人孫理蓮宣教士,在北門嶼教會旁設立了「基督教芥菜種會北門免費診所」,又稱「憐憫之門」。(圖片來源: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

「我們越來越大膽去參與社區關懷」

北門嶼教會之特殊,來自醫療宣教歷史

談到教會參與計畫後的突破,潘亞欣說:「我們越來越大膽去參與社區關懷的服事工作,也看到社區一點一滴在改變。」

 

馬太福音5:14,「你們是世上的光。城造在山上是不能隱藏的。

 

里民都看見,牧師投入社區關懷工作的用心,潘亞欣更表示:「也不是只有牧師做,整個團隊包括:傳道人、師資訓練的老師、社區兒童教室的老師,他們都投入在社區不同領域和年齡層的服事裡。」

 

因而,若教會有什麼活動邀請,里民都會踴躍參與。

 

「其實,北門嶼教會本來就是一個特殊的教會。」潘亞欣說:「這裡有烏腳病的故事,所以教會跟社區,或說整個大北門區的連結,都讓在地人印象深刻。」

 

承接屬靈產業,持續結出「憐憫果子」

我們不會輕易放掉關懷陪伴的工作

尤其,對長者來說,這些關懷都在在喚起早期教會的陪伴記憶。

 

潘亞欣表示,當時這些長輩還是年輕的孩子,然一路上看見教會不變的愛,如今也成為被陪伴的對象,雙方隔閡越發消弭;教會邀請參與活動或禮拜,阻礙不大,里民有需要時,也會主動向教會尋求幫助。

 

如同承接屬靈遺產般,北門嶼教會不斷結出「憐憫」的果子。

 

「我們不會輕易放掉這些關懷工作,」潘亞欣說:「這也是我們在這地的信仰使命。」即使人手能做的有限,但就是盡心盡力地去擺上。

 

「我們看到需要,就盡力去陪伴。」若無法提供直接的支援,教會也會進行轉介的工作、善用豐富的社會資源,「這也是一種陪伴的方式。」

 

堅守「起初的愛心」不懈,教會仍懷抱早期宣教士的負擔,並帶來新鮮活絡的愛、遮蓋偏鄉,潘亞欣說:「感謝主,上帝持續的帶領。」

  • news-details
  • 與「基督教芥菜種會北門免費診所(憐憫之門)」比鄰的北門嶼教會,素有「白色幸福教堂」、「白色聖堂」之稱。(圖片來源: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
  • news-details
  • 從北門嶼教會與憐憫之門中間的小路進來,可見素有「北門小白宮」之稱的純白病房(左),另一面則是掛有「金河診所」招牌的日式建築(右),共同見證在台灣不同年代,上帝的醫治與愛持續深藏於族群記憶中。(圖片來源: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