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基督教中國佈道會與史懷哲宣道會等多個單位聯合舉辦「社區靈性關懷訓練課程」,吸引上百人報名參加。(圖/ 基督教中國佈道會 提供、史懷哲宣道會 FB)

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估計,台灣高齡人口將於2025年超過20%,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為此,政府積極推動長照2.0服務,加強照顧者和被照顧者的身心關顧。

 

以基督信仰的角度出發,關懷不只有身心,應該還包括「靈性」照顧,才是真正做到身心靈的全人關懷,以實踐哥林多前書9:23所教導:「凡我所行的,都是為福音的緣故,為要與人同得這福音的好處。

投入身心靈兼備的全人照顧

將全人關懷視為核心異象,史懷哲宣道會進一步看見,助人者不能只有愛心,務必要接受專業訓練,才能讓關懷工作發揮果效。為此,史懷哲宣道會長年投入「靈性關懷師」培訓事工,透過系統化課程,幫助學員養成同理他人的能力,進而留意尊重不同族群與文化的差異,帶著幫助他人的熱心、做在被服事者的需要之上。

 

21、22日兩天,史懷哲宣道會集結同樣戮力投入長者照顧、靈性照顧的基督教中國佈道會、傳愛協會豐原日照中心以及傳愛協會北屯日照中心,於台中思恩堂傳動教會舉辦「社區靈性關懷訓練課程」。

 

「社區靈性關懷訓練課程」邀請醫師、靈性關懷資深督導、資深社會工作人員等人擔任講師,共有來自全台各教會牧長、照服員、醫院關懷師、護理師、社工師、志工等,超過150人踴躍參加。


透過課程培訓,史懷哲宣道會期待能有更多初階靈性關懷員,委身社區進行靈性關懷。

 

  • news-details
  • 來自全台各地的學員,齊聚台中參與培訓。(圖/ 史懷哲宣道會 FB)

經驗傳承,理論與實務兼備

課程中,史懷哲宣道會執行長蔣寶玲牧師提醒,「靈性議題就是生命議題!」當生命末期將至,每個人都該為將來到的死亡做準備;此時,當我們談到靈性關懷,重要的「不是你做了甚麼」,而是探究「你存在的意義為何?」

 

台灣靈性關懷專業人員協會理事長,暨台中思恩堂杜明達牧師則提到,從事靈性關懷者,要學習認識並尊重不同族群及文化的獨特性。要做到這點,則必須有解讀文化差異的敏銳度,進而適時適性的幫助對方。

  • news-details
  • 牧者專家針對靈性議題做出提醒與教導。(圖/ 基督教中國佈道會 提供)

台南大學諮商與輔導系副教授李岳庭、傳愛社區服務協會秘書長楊惠琳、傳愛社區服務協會長青服務部總主任謝雋玲也都應邀分享實務經驗。

 

李岳庭表示,靈性關懷會談時,要「留心的看、積極的聽、感情的說以及停下手邊的工作」,留意觀察非語言的肢體動作傳遞出的訊息、積極的聽:包括聽語意和聽情感,在聽的過程中不要給意見或解決方法,因為有時候靜靜地傾聽對方的敘述之後,「在講述的過程中,無形中就釋放了情緒壓力」。

 

「身為第一線的靈性關懷工作者,首先要認識自身所扮演的角色與責任,透過傾聽、祈禱和靈性指導,給予受助者情感上精神上的支持,幫助個人面對生活中如疾病、失落、壓力等危機的挑戰。也從建立關係做起,確保受助者被理解並感受到被支持。」楊惠琳呼籲,靈性關懷工作應以團隊出發,在遵守倫理規範的前題下,謹慎做好服事工作。

  • news-details
  • 亦有多位第一線工作者前來分享實務經驗。(圖/ 基督教中國佈道會 提供)

謝雋玲針對團隊服事的議題進一步深談,提到除了專職人員,服務工作的場域其實需要大量的志工;然而,即便是志工,也不能單靠愛心熱忱、有意願就可以勝任,同樣需要了解服務的倫理規範、學會尊重受助者或案主的自由意志,避免傷害其自尊和隱私,同心維護機構形象進而實踐機構使命。

 

台灣成為亞洲首創,有靈性關懷指引的國家

台灣放射腫瘤學會理事長邱仲峰醫師回溯台灣靈性關懷發展史,源頭可從2017年說起,史懷哲宣道會承接了國民健康署委託的靈性關懷指引計畫,後經多次研討,於同年完成第一版「安寧靈性關懷人員培訓與宣導推廣計畫」,讓台灣成為亞洲地區第一個有靈性關懷指引的國家。

 

被譽為台灣安寧療護之父的賴允亮醫師也參與盛會,並以「靈性議題面面觀」,帶領學員認識靈性、安寧及末期病人的靈性困擾及靈性需求、靈性與宗教的關係。

  • news-details
  • 與會學員針對所聽所學、彼此熱絡討論。(圖/ 史懷哲宣道會 FB)

對於苦難與生死,賴允亮提到了維克多‧法蘭克醫師的「意義療法」(Logotherapy),從而提醒人可以為意義而生,也願意為意義而死。面對無法治癒的疾病,「治癒,並非依靠健康的身體或能力;而更可能的是死亡但是被治癒的」,也就是「死亡,就是一種治癒」,因為在基督裡,死亡並不是終了,而是另一個開始。

 

浸信會神學院副教授黃麗慧博士再談「助人者的心靈體操」,叮嚀不論在任何領域的助人者,都是長時間不斷付出,很容易因為壓力、缺乏被肯定或沒有成就感而倦怠。此時,若助人者能更多認識自我,將會如聖經中「看自己要能合乎中道(羅馬書12:3)」,有助於避免快速崩耗。

  • news-details
  • 台灣安寧療護之父賴允亮提醒,在基督裡,死亡並不是終了,而是另一個開始。(圖/賴允亮 FB)

黃麗慧亦指出,助人者可以透過適度休息、自我檢討、梳理情緒、團隊合作、專業成長以及尋求意義等方式培養出「韌力」;當工作充滿意義與價值,自己也能安頓照顧自己,「有能力服務別人,就是一種幸福。」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專任主治醫師蔡尚穎再做呼籲,「好好正視工作與情緒壓力!」他認為其實「壓力」是好的,只要能找到正向態度應對,將能「患難生忍耐,忍耐生老練,老練生盼望。(羅馬書5:3)」

  • news-details
  • 黃麗慧提醒,倚靠神、認識自我,另加上團隊合作,多管齊下,有助於韌力的培養。(圖/ 基督教中國佈道會 提供、shutterstock,記者製圖)

中國佈道會會後統整培訓資料,並表示歷經兩天的社區靈性關懷課程,受訓學員都如期完訓、通過初階靈性關懷人員課程訓練。

 

「誠如邱仲峰所言,AI無法代勞的,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關懷、靈性的需求與滿足。」期許並祝福與會眾人,回到服事禾場上,繼續有果效的事奉。

 

目前靈性關懷員培訓工作也將持續推動,期望幫助每個人在生命末了都得著善終、靈性有平安,且平安是從至高者上帝而來。

  • news-details
  •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與關懷,是AI無法達成的照護果效。(圖/ shutterstock)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