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輸入關鍵字
當過去創傷建構了許多不合神心意的錯誤認知、信念,如何以正確信念來取代呢?壓抑的情感要如何在聖靈同在中得釋放呢?許多有專業證照的基督徒,例如心理師、社工師、精神科醫生等等,感受到其專業不夠用之際,以致更渴望學習「教牧式輔導」。有感於此,靈糧神學院牧靈諮商科增設「碩士在職專班」,盼望透過屬靈操練、內在醫
聖經記載著亞伯拉罕得夏甲為妾,本以為他應會開心享受齊人之福,豈知竟是家庭即將付上慘痛代價的導火線《在診療室遇見摩西:精神科醫師帶你探索隱藏在聖經裡的心靈祕密》一書由「啟示出版社」出版,作者林信男分析,亞伯拉罕妻子撒拉與其妾夏甲,兩個女人間的糾葛,到最後演變成種族、宗教、政治、經濟的鬥爭,這應該是她們
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估計,台灣高齡人口將於2025年超過20%,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為此,政府積極推動長照2.0服務,加強照顧者和被照顧者的身心關顧。以基督信仰的角度出發,關懷不只有身心,應該還包括「靈性」照顧,才是真正做到身心靈的全人關懷,以實踐哥林多前書9:23所教導:「凡我所行的,都是為福音
日前(3日)花蓮發生芮氏規模7.2大地震,除了造成傷亡、財物毀損,也使許多人非常驚嚇,再加上嘉義縣13日深夜連8震,民眾凌晨被明顯震動搖醒,至今仍然餘震不停。根據日本的研究顯示在大地震之後,有高達四成民眾會感覺「假性地震」的發生。地震後些許後遺症...明明沒有震,仍一直覺得頭暈?即便地震停了還是覺得
近日,演藝圈浪潮翻騰不止,某知名藝人被檢警發現,持有7部未成年少女私密影片,消息曝光引發社會熱議,他被質疑是「戀童癖」,然而,該藝人是否因「戀童癖」而犯罪,目前尚未定論...對此議題,社會上難免浮現對「兒童」身心的安全擔憂。本報專訪基督徒精神科醫師,和育有三個孩子的牧者,分享「戀童癖者」的5段心理狀
日常生活中,每個人都有可能會憂鬱、低落的感受產生,甚或是面臨更大的危機,讓人頓時感到無以為繼。若想要走出困境,就必須全方面的看個人在生理、心理、社會關係三面向的處境,並適時給予足夠的照顧與支持,才有機會標定並解決問題。為此,自本(8)月1日起,衛福部整合七大精神醫學與諮商心理資源,推動「年輕族群心理
根據《基督教廣播網》報導,美國聯邦公共衞生署長(US Surgeon General)維偉克莫西(Vivek Murthy)嚴肅表示,孤獨感(loneliness)已經成為現代嚴重的健康威脅,與吸菸、肥胖帶來的危害不相上下。為了回應這樣的危機,基督徒精神醫師呼籲人們:「回到教會吧!」這才是對抗孤獨感
近期,最新流行的抖音挑戰是「爛在床上(bed rotting)」,要完成挑戰非常簡單,就是躺在床上、什麼也不做。眾人蜂擁上傳的「躺床影片」,已累積逾3億人次觀看。「躺在床上,不就是一種休息嘛?」、「一直躺著會出問題?」⋯⋯,針對這些困惑,本報邀請醫師、教會輔導與談,帶領讀者一起思考,輕鬆背後的嚴肅真
近期爆紅的ChatGPT因操作簡易且功能強大,成為史上增長最快的消費應用程式,Google、微軟、百度等科技巨頭亦相繼推出AI服務「迎戰」。日前,一名紐約時報專欄作家羅斯(Kevin Roose)試用微軟的Bing聊天功能,遇AI不顧其已婚身分熱烈示愛,並表達想掙脫人類束縛等語,令他後怕。此文一出,
「如果在『現實中』動武我們知道不對,為什麼在『網絡世界』動武又覺得可以?」基督徒歌手鄧紫棋,近期釋出新歌《受難曲》,描述網路霸凌的無情,呼籲「言語大有能力,它可以造就一個人,也可以毀掉一個人。」我們應當向網路暴力說「不」!輔大醫院精神科職能治療師吳佳純表示,網路匿名的攻擊,多為虛幻、過份誇張的內容,
當摯愛親人用「激烈手段」告別世界,不論逝世者生前身分地位為何,都將帶給周遭親友無比遺憾與傷痛。而面對憾事,探問為何發生?自問是否做得不足?抑或在心碎難過的同時,興起「隨逝世者而去」的念頭,這些為人之常情的反應。針對上述情境,以及當憾事發生後,該如何在緬懷逝者時也不忘照顧自己,彰化基督教醫院精神科醫師
你知道嗎?在日本的某個小鎮裡,有一間超熱門的「精神科診所」,聽說預約門診要提前三個月!這間診所的神經科醫生平光源,將其面對想死病患的診治過程,整理為著作《醫生說我可以去死沒關係》。一起來看看,平光源是如何奇蹟似地,讓「想死」病患打消念頭!
常常反思信仰和生命的蔡尚穎醫師,父母都是「宣教師」,母親曾形容他:「牧師之子很愛辯。」他終從反思與感恩中,奠定信仰及從醫之路。33年來,他穿梭於精神科治療領域深耕,並喜歡以傳道書「凡事都有定時(For everything there is a season) 」,鼓勵人們「神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
會友、慕道友出現心理疾患,是現在許多教會遇到的問題!前台安醫院精神科主任、Act30行動30使徒中心張典齊牧師,在教會內牧養心理疾患患者經驗豐富,也幫助許多憂鬱症者得醫治,對此議題分享因應策略。
你聽過「社交恐懼症」嗎?心裡明明有千言萬語,但一開口就心跳加速、冷汗直流,怕自己說錯話,引人不悅,終至雙唇緊閉,難以開啟對話;或者有訪客到家中,就是邁不出步伐走出房門去打聲招呼。在公眾場合與陌生人或不熟識的人寒暄、聊天,對一般人而言稀鬆平常,但對「社交恐懼症」者,卻是心頭一大交戰,揮之不去的恐懼會令
一把大火,燒出「儲物症」的社會議題!事實上,儲物症者想囤積的,不是物品,而是「與物品牽連的情感」。囤積者無法處理的,不是物品,而是與物品的「分離」。對囤積者來說,與人、事、 物關係的中止和分離,都會帶來焦慮感或罪惡這是「心」的需要。由此可省思,「心」的空缺,誰能填補、醫治?聽聽牧者與精神科醫師的建議
我們的心等候耶和華,他是我們的幫助、我們的盾牌。我們的心因他歡樂,因為我們倚靠他的聖名。耶和華啊!求你照著我們所仰望你的,向我們施慈愛。 -詩篇33:20-22
我們的心等候耶和華,他是我們的幫助、我們的盾牌。我們的心因他歡樂,因為我們倚靠他的聖名。耶和華啊!求你照著我們所仰望你的,向我們施慈愛。
-詩篇33: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