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中台神學院「教會增長的基調與變調」神學研討會以史為鏡,梳理台灣教會增長脈絡,據以提出展望。(圖 / Gemini2.0製圖、記者林稚雯)

接續「教會增長迷思的釐清」,以及「立定聖經為教會為信仰核心」兩大基石,中台神學院「教會增長的基調與變調」神學研討會以史為鏡,梳理台灣教會增長脈絡,據以提出展望,期望能幫助眾人在教會增長的質與量之間作出更好權衡。

台灣教會增長三部曲

應中台神學院邀請,中華福音神學研究學院柴子高牧師進行「以史為鏡:台灣教會增長的過往與前瞻」專講,並由中華信義神學院院長陳冠賢牧師回應與談。

  • news-details
  • 柴子高牧師與陳冠賢牧師(左至右)對談,梳理台灣教會發展歷史與重要趨勢。(圖 / 記者林稚雯)

柴子高解析,台灣教會的增長可分為三階段:

 

1.台語教會增長時期:自1865年長老教會馬雅各醫生來台醫療宣教,至1949年國民政府遷台。

此時為傳統農業社會,缺乏現代化教育與醫療。因此,外籍宣教士的宣教策略主要採取醫療宣教、教育宣教,以及台語聖經的翻譯。根據上述用實際行動活出愛的作為,柴子高將此階段的教會特性,歸納為「道成肉身的教會」。

 

2.國語教會增長時期:自1949年至1975年先總統蔣介石過世。

這時期的台灣社會經歷從農業到工業的轉型,同時也因國共戰爭後大量人口移民來台,帶來新的福音契機。

 

國語教會的佈道模式主要在市區職場與大專院校進行,注重教育與宣教。以此時期最具代表性的美南浸信會宣教工作為例,宣教士差派來臺後,在大學附近設立福音據點,並逐步發展成為教會。

 

因眾人一同遵行大使命,人心柔軟、願意為福音敞開,據統計,基督徒人數從1948年約51,000人,增長至1960年380,000人之多。

 

3.大型教會為代表的增長時期:從1975年迄今。

時代發展,讓台灣社會趨向開放,進入多媒體網路時代,同時面臨少子與人口老化趨勢。

 

回應趨勢變動,第三階段佈道強調聖靈的權能、關係式的佈道,主要以靈糧堂為代表。此階段也值得一提的是,1980年代靈恩運動興盛,喚起教會對聖靈工作的看重,教會領袖並開始至各地參訪觀摩,願吸取更多教會增長經驗,讓台灣教會成為社會中的光與鹽,展現基督的愛與大能。

  • news-details
  • 期許台灣教會持續發展,成為社會中的光與鹽,展現基督的愛與大能。(圖 / Gemini2.0製圖)

以古鑑今,訂定處境化策略

陳冠賢表示,透過柴牧師的梳理,能看出台灣教會增長的不同階段,及每個階段特色,從而更清楚思考合乎社會環境的佈道策略。

 

然而,可補充的是,從國語教會增長時期到大型教會增長時期,還有兩大重要發展,分別是「學生福音工作機構」與「基督教電子媒體」

 

隨著「校園福音團契(1957)」、「學園傳道會(1964)」、「台灣導航會(1972)」等事工興起,有越來越多學生得到牧養,輔導們不只關心參與學生的讀經靈修,更重視他們能否在教會中持續信仰生活,以成為未來教牧同工和信徒領袖。

 

另外,隨著各種基督教電子媒體陸續成立,為教會和個人提供更容易取得使用的佈道輔助資源,同應被視為台灣教會增長脈絡中重要一環。

  • news-details
  • 陳冠賢牧師曾多年投身校園團契服事,會中分享許多牧養學生的經驗。(圖 / Gemini2.0製圖)

陳冠賢不忘提醒,教會的佈道模式和策略不僅要處境化,更要對社會文化處境有「深層理解和探究」,才能深入掌握事工受眾,據以檢視佈道策略是否足夠應對當前處境。

 

「縱使對社會文化脈絡的理解探究,可能很難直接貢獻於教會增長,但這仍是教會回應處境時不容忽視的部分,長期投入仍會有果效產生。」

 

質與量的取捨與迷思

中台神學院學務主任陳子仁於第四講中,分享「教會增長:質與量的取捨與迷思─一個歷史檢視」,並由實習處主任鍾平貴牧師回應。

 

陳子仁回顧,從少年時代、母會到神學院服事,親身見證台灣教會界對教會增長的希冀與渴望。然而,因著這份渴望,讓當今教會牧養事工也可能過度注重量化指標,而忽略信仰的本質。

  • news-details
  • 陳子仁牧師與鍾平貴牧師(左至右)著重教會增長質與量之間的議題,進一步探究分享。(圖 / 記者林稚雯)

實際上的教會增長,不能只求量而失去了質;以希臘文來看,教會的本義包含「一群被呼召出來的人,因共同信仰而聚集聚會。」單有人數、卻沒有靈命建造,將產生「恐怖的增長」。

 

以羅馬帝國時期的早期教會為例,當基督教成為國教後,許多人為求保全性命,選擇「表示自己也是基督徒」,基督徒人數暴增一方面帶來教會內部分歧與衝突,教會也因此經歷政教關係複雜化、政治權力介入教會、宗教寬容與迫害等多重問題。

 

另外,看到韓國汝矣島純福音教會同樣經歷在趙鏞基牧師帶領下飛快成長的經歷,茁壯後同樣曾發生跌倒與引人非議。

 

就此陳子仁進一步提醒,「教會增長是要向著神改變才有義義!」量變必然帶出質變,所以,教會的質與量不是取一捨一的問題,而是要在質的保證下,努力達到量的結果。

 

鍾平貴則考察聖經,同時以個人牧會經歷作回應,同樣強調「評估教會的健康狀況,屬靈的品質比數量更為重要。」

 

在〈啟示錄〉中,耶穌基督寫給「亞細亞七間教會」的書信,揭示了不同教會在屬靈光景上的差異,且據此給予肯定或責備。這表明,神更看重的是信徒內在屬靈狀況,而非外在數字

  • news-details
  • 實際上的教會增長,不能只求量而失去了質。(圖 / Gemini2.0製圖)

更具體地說,鍾平貴整理出健康教會的牧養5大指標:

 

1. 以神的心意為導向:

關注教會屬靈健康,而非單純追求成長。清楚教會的本質(是誰)先於教會的功能(做什麼)。避免功利主義;迎合人的需要,可能導致屬靈墮落和偏離神的心意。

 

2. 注重人的建造:

神關注的是人,而非事工。先有人生命的成熟,才會有合神心意的事工;生命塑造比事工拓展更重要。

 

3. 看重真理學習與屬靈追求:

教會應提供純正的聖經教導,幫助信徒在真道上同歸於一,認識神、得以長大成人,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

 

4.關注教會屬靈的數值過於數量:

不應追求數量上的擴張,而忽略屬靈的增長。

 

5.看重群體過於個人:

教會是群體,應注重肢體間的配搭與服事,以及教會整體的禱告生活。

鍾平貴引用以賽亞書4:2-3,提醒教會在擴張帳幕之地、張大居所的同時,也要堅固橛子(根基),才能穩固發展。教會應忠於聖經,而非單以看得見的成果作為成功指標。

  • news-details
  • 與會眾人合影留念。(圖 / 記者林稚雯)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