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輸入關鍵字
接續「教會增長迷思的釐清」,以及「立定聖經為教會為信仰核心」兩大基石,中台神學院「教會增長的基調與變調」神學研討會以史為鏡,梳理台灣教會增長脈絡,據以提出展望,期望能幫助眾人在教會增長的質與量之間作出更好權衡。
我聽過有家長和我說:「孩子會自己長大,不用花太多時間陪伴,反正只要教會有兒童主日學就好了。」這樣的論點很不健康,也很不正確...
默想不是德高望重的屬靈偉人才可以擁有的祝福,每個基督徒都可以藉著默想的方式來親近主、渴慕主,進而得著主。默想並不是練特異功能,也不是自成一派,更不是玄想冥思的神祕修行。
近期網紅「眾量級」成員家寧分手事件引發關注,許多人質疑她是否受到「心靈課程」影響而有異常表現。這類收費高昂的「心靈課程」,聲稱能快速改變人生、獲得成功,但效果是否真如其所宣稱?本報特別訪問曾參與心靈課程的見證人與專家,從不同角度探討這類課程背後的心理機制,並指出真正的生命改變之道。
你曾經感到孤獨嗎?許多人會為「孤獨的人」冠上社交能力差的刻板印象,但其實孤獨是人類普遍且正常的情感,即使在鎂光燈底下的人,也會感到孤獨。孤獨常被認為是負面的,但同時孤獨也可以是一種成長的機會。當孤獨感來襲,究竟該如何面對?IM行動教會楊大鵬牧師分享,需破除對孤獨的四種迷思,以及認識最大的孤獨者-主耶
「如果我感覺到『被呼召』去做某件事,我怎麼知道那是出於神還是我個人的衝動?如果去做了而實際上那不是神的感動怎麼辦?」
在我所觀察到的一些例子中,有好些強調要追求聖靈特殊經歷的人,他們主張,基督徒若沒有這些經歷,靈命就很難成長、教會也難以復興。奇怪的是,他們不見得個個都是教會中火熱參與服事的人。
如果基督徒對悲傷、憤怒有錯誤的理解,就很容易把所有的情緒都壓抑住,最後變成一個自我定罪,對神失去信心的人...
男性遭遇性騷擾時,難道真的是「賺到」?特別是性騷擾多發生於女性身上時,男性能否在遭受侵犯後,同樣得到社會的關注與保護?「破除迷思,讓男性也可以勇敢發聲」,吳必然指出,男性本性確實較具侵略性,但在遭受侵犯時,也需要和女性一樣被重視,不應以開玩笑態度加深傷害。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心聲:一直為復興禱告,卻沒有果效,為什麼?「復興是,當我們願意先滿足神的先決條件,你我就必定能夠經歷到復興。」慕約翰牧師慕約翰打破迷思表示,許多人認為復興是神蹟奇事,是人所遙不可及的層面。然而事實上,當基督徒明白神的法則,即能擁有對復興的渴望,並且懂得促使復興「有效」來到!
隨著瘟疫橫行、國際戰爭、極端氣候、經濟衰退等各樣災禍越演越烈,末世議題已然成為當今「顯學」。專門研究、傳講時代趨勢應驗末世預言的「時兆研究社」,創辦人戴文峻牧師表示,啟示錄11:3-6所描述的,就是「末世教會的寫照」。啓示錄裡,有著神對末世教會很大的提醒,那就是,我們是有能力的;有權柄踐踏蛇蠍;藉著
「既然拜神明是保平安,為何鬼月時如此驚惶?」王武聰牧師以發生車禍時,明明保全險,而保險公司卻不理賠,巧喻為何神明全年唯獨七月不保佑?而當拜拜淪為一種習慣,拜與不拜間都沒有平安,如此出於害怕的信仰心理,是不正確且不健康的。基督徒為何有平安?因基督信仰乃是建立在「愛」與「能力」上!
多數基督徒認知的「敬拜」,常是在崇拜聚會中投身關於音樂、詩章、合聲等服事,而負責這些相關事工的同工,則被定義為「敬拜團」。然而,上述眾所認知對於「『敬拜』的定義」,真的完全正確嗎?
宣教只適合年輕人參與嗎?聖經中談及的宣教,真的只是努力招攬更多人,使這些人再去招攬更多人,直到耶穌再來時,可以讚揚這如同金字塔的信仰體系嗎?而傳福音「處境化」真正的意思又是什麼呢?神兒女需打破以下五個宣教上的「迷思」,治死「屬肉體的野心」,重拾聖經所教導的大使命!
我們時常聽到:「我結了婚就不能做什麼….」「有了小孩就不能做什麼…」這樣的言論圍繞著,很多人害怕進入親密關係或者是婚姻裡,其中一個佔比很高的原因是:害怕失去自己。
我們的心等候耶和華,他是我們的幫助、我們的盾牌。我們的心因他歡樂,因為我們倚靠他的聖名。耶和華啊!求你照著我們所仰望你的,向我們施慈愛。 -詩篇33:20-22
我們的心等候耶和華,他是我們的幫助、我們的盾牌。我們的心因他歡樂,因為我們倚靠他的聖名。耶和華啊!求你照著我們所仰望你的,向我們施慈愛。
-詩篇33:20-22